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产品的体验式设计及其创新探究
范文

    王韡怡

    摘要:随着工业信息时代发展出现的体验式文化趋势推动了新的体验式经济发展,而相对应的产品设计方法也应当在大背景的支撑下有所考究,认识并探讨更具时代性的设计理念与创新途径。这篇文章是从体验式文化中目前以场景、环境等整体塑造形式中跳脱出来,以体验式文化下的单元产品设计为视角寻找分析以体验为核心的设计方法,并对其做进一步思考与创新。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culture era, the experiential cultural trend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xperiential economy,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duct design methods should be studied under the support of the background, and recognize and explore more contemporary design concepts and innovative approaches. This article breaks away from the overall shaping of scenes and environments from the experiential culture, and looks at the design method with the core of analytical experience as the core design method under the experiential culture, and further thinks and innovates it.

    關键词:体验式设计;创新;产品

    Key words: experiential design;innovation;product

    中图分类号:TB472?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03-0240-03

    1? 体验式文化

    工业化时代的发展,从本质上来看是为了解决更高效率的生产速度并为人类的社会生活赢取更多的可支配时间,也就是解放人力劳动转化为机械劳动的过程。伴随着这种从根本上不断改变的人与社会关系的结构搭建,总是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与传统人类社会形态矛盾的许多问题,其中“就业问题”,或者说人类如何在新的社会形态中不断寻找自身存在价值,始终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一大痛点。不论是由宗教文化所统治的古代西方文明,还是到现今高举自由主义与民主大旗的全球共同体时代文化,人类都是作为在继承原有客观条件下的当前客观条件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如果从人文社会构成角度来看,原有的客观条件就是传统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这其中包括了知识、文化、科技、思想等等,而在此之上,由于工业化时代为我们争取了更多的“自由与时间”,使得我们在继承后不得不寻找更适合当下需要的由此先条件重新组建的形势和结构,而这也为某些新的文化奠定了根本的适应性条件。

    尤瓦尔·赫拉利在其著作《今日简史》中提到,人类对自我的认知往往是由某个“故事”出发的。这个“故事”可以大到平等、自由、宗教信仰,也可以小到一个人的性格、行为,甚至他说的某一句话的来由;因此如果把目光相对客观的,局部的审视如今这个不断继承重组的时代或是具体到社会,市场等等,会有许多清晰的故事原型和与之匹配的事件呈现在我们眼前。例如在相信了“研究生更好就业”后每年飙升的考研人数;以为“就算不努力只要开心就好”的90后“休闲养老”潮流;而它们最本源的理念来自对“和平年代”的认知,因为这个故事,我们会在更具体的条件下(例如工业化时代)有所行动,而它们又会成为更多的小故事,“体验式文化”便是存在此间的一系列扣环。

    需要我们正视的,“体验式文化”既是一个故事(或是概念和文化),同时也是一个事实,更重要的是,它既是一个单元,却又环环相扣。我们对此常有片面的误解,认为“体验”是存在某个完整的氛围、环境、或是故事之中,而认为将其构成的各个部分物品、情节等本身只是某种元素,却与“体验”本身无关。然而,大多数人并不屑于类似的思考,有聪明的人知道只要凭借经验将合适的单元安排在某个匹配整体中,便可使得这个整体变得精致或是有趣,就例如在一个欧式风格的客厅中安置一个壁炉一样。当然,这确实在情理之中,而本文想要进一步讨论的,便是来自于这种经验之中的内在逻辑,但不仅限于此,我们需要从产品本身的单元角度出发,舍弃仅仅遵从整体目标的概念来考虑体验式设计的固有形式和新的可能性;毕竟当我们承认欧式风格的客厅中也许会有一个壁炉时,也不可否认这一个壁炉恐怕足以改变整座小楼的温度。

    2? 所谓“体验”

    简单的理解,所谓“体验”是一种具备主题性质的感受,而不同的体验在于不同的主题与感受,体验式文化的核心就在于此,在于区别于新颖,当然这是相对于体验者而言的,而其根源来自于好奇心。在人类文明所经历的数万年历史长河中,关于人类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绝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与现今相比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平均知识储备与认知水平不断攀升,导致我们探寻与理解新鲜事物的能力相继提升;另一方面,高效的现代工业生产模式与信息化时代带来的便利为我们解决了许多以往物理客观条件上固有的障碍,因此使得人们渴望体验,也有条件去体验。

    “体验”的目标是主题,主题是整体,其选择没有太过精准的约束,可以是潮流的,刺激的,浪漫的丰富多样,但其作为一个目标,一种结果是依赖于建立于其中产品或设计的表现传达。而“体验”的实质是感受,这种感受是由人对事物的看待而得到的反馈。当然,用看待一词并非完全准确,事实上任何一个传达给体验者的信号都可能成为其体验的目标。以苹果来举例,首先一个红苹果和一个绿苹果是不同的,切成块的苹果和榨成汁的苹果是不同的,还挂在树上的苹果和放在餐桌上的苹果是不同的,6月1日和12月24日分別收到的苹果当然也是不同的。在这里所希望传达的不同,不仅仅在于两个苹果客观存在的不同,而是带给人的感受不同,也就是体验的不同,不论是视觉上的,味觉上的,还是脑海中想象与感受到的某种意义,都可以认为是不同的体验。

    在讨论如何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塑造体验时,重点在于分析产品在不同层面上如何为体验者带来不同感受。于是接下来我们将综合繁复的体验整体从以产品为基准的角度拆解为形式、功能、内容三大基础结构,并依次分析讨论其中存在的体验式设计问题。

    3? 产品的形式体验

    形式体验在整个体验系统中是最基本与直接的。一般性的我们将形式体验理解为视觉上的感受,不论在建筑、景观、室内、产品各个设计领域普遍认知的形式体验首指的均是物体的形状、色彩、结构、纹饰等等。当从视觉占主导的形式设计出发我们似乎很难以“体验”为核心分析或是挖掘出某些区别于常规设计的方法的要点,事实上在远没有出现体验式经济的各个时代人们就已经在各个领域认识到了视觉形式的重要性,包括流传至今的古代艺术品也多半是保持以此为核心的塑造手法,例如不论东方或西方的绘画、雕塑、建筑等等。但如今我们讨论的体验性的产品(包括单元或整体的)并非是局限于视觉形式的体验,而是趋于某种五感形式结合的体验方式。有一些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问题,例如建筑、景观设计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们,常能通过网络、书籍查找了解大量的案例资料,这种资料的传达形式往往被局限于视觉,而这种方式终究无法被称之为体验,除非亲临现场,否则我们永远将止步在空洞的想象。由此可以推断的,我们所承认的形式体验需要在一定程度更趋于现实,因此如果能将触及的五感变得更加丰富,那么体验性也会相应变强。

    当认识到体验性的强弱在形式层面保持着与其丰富程度一定正增长关系时,那么又会容易陷入仅使用大量元素来堆砌整体的错觉中。当然,目前可见的大部分体验式文化是存在某个场景或环境中的,于是单元服务整体的宗旨并不会改变,但在单纯针对单元的设计中依旧存在可探讨的细节。例如在许多类似于游乐园的实景娱乐项目中会使用到钱币的道具,传统的游戏币都因考虑成本的问题小而轻便,但事实上一个做工更加精致,分量更加沉重的硬币会更具体验性;这就同一个老式打字机模型与真正可以按下键位的实物带给人的刺激也远远不能相比一般。据昆明一家名叫“AS”的实景娱乐店所述,玩家最喜欢的场景是一个壁炉,原因是在由真实的松木堆砌柴堆中,还能够隐隐闻到木材烧焦的味道。

    如果将类似的经验运用到产品的形式设计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与普遍的设计原则有所不同的答案。例如一个刮胡刀的质量是否可以更重一些,一双筷子中是否能够散发出芳香等等。类似的设计思考也许会与传统的以成本为主的设计考量方法甚至人机工程学等领域出现矛盾,但从体验式的角度出发显然这些或是并不实用的改变反而会增加产品的趣味和价值。当然,不可忽视的,在我们对产品的形式不断丰富的时候,也会出现对其功能变化的连带需求,这种需求会将产品从基本的形式体验推向下一个阶段,也就是表现与传达的功能与行为体验阶段。

    4? 产品的功能与行为体验

    功能是指在事物针对某一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其所起到的作用。在一般性的产品设计中,功能会被视为最基本的设计目标考量,即使在没有所谓“产品”这一概念的古代也是一样。这种考量的标准早先来自于工匠对于其作品的认识或是某种期望,但在进入现代文明之后,随着西方民主、人权等革命性的世界观建立与传播,所谓“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成为了某种时代性的设计象征。事实上,这种原则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对于产品功能的确立,而是存在于针对于该功能的使用过程之中,但也因此,最根本的功能同样会受到这种象征因素的间接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功能的考量标准被暗示为人(所谓用户)的需求标准,而逐渐忽视了事物的某些本质上存在的行为可能。由此,当我们审视产品功能时,一般性的可分为狭义的产品所对人或人的意愿所存在的功能,以及广义的产品所对与之相关事物所存在的功能,前者其动机来源于人,后者其动机来源于产品自身,而不论前者或是后者,这种功能都并非绝对性的存在。

    了解产品功能存在人性与自发性的层级关系,是为了帮助我们进行更全面的产品功能体验设计分析。目前常见的人性功能体验设计大量出现在日常生活用品与智能电子设备的交互设计之中,但类似的领域很少考虑产品自发性功能体验的环节。另一方面,自发性功能体验也确实存在,在大部分的室内环境与景观设计项目之中对此都有所涉及。而需要注意的,产品存在于这类整体设计方案中当担的角色往往处于被动,例如在将一块青石引入某个新中式庭院之中,如果在不考虑其形式部分的表现与传达,它依旧能提供或是休憩,或是空间划分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在设计之初就已经被确定作用于整体。类似的例子很多,甚至可以认为这种设计方法是被包括在体验式空间的基础设计方法之中,这种方法的本质在于对目标产品的选择,也十分依赖选择,因此就产品本身而言并不应当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在对比上述两个领域产品的使用场景时,不难发现针对特定行为的功能设计会限制自发性功能体验的产生,也就是说一味执着于功能确定或实用成本控制的设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产品的创新与体验表达及其可能性。那么是否能将产品放置在更为主动的位置进行设计来提供体验性便应当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上文提到“体验式文化”的核心在于区别与新颖,而由产品自主选择自动或半自动的行为带来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给体验者带来的感受与之吻合。类似在人与人的交流中,由于双方都存在主动关系,因此结果是缺乏确定性且不可预见的,放宽视角来看,在智能化产品如今的发展条件下并非无法实现,而这其中关键,主要在于产品的自发行为,也就是在实施功能过程中执行方法是否能与传统的确定性表达有所区别,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并不需完全依赖于智能化带来的技术保障,其他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已有的例子,类似控制照明的方法有传统的按键式控制,但目前感应式控制也逐渐参与到各式各样的体验式场景或服务环节中,这种体验的核心在于用户在一定程度上相对产品已经不再主动,其无法知晓是否会触发某种照明行为的发生(或是变亮,或是变暗,或是按照某种频率闪动等等),而伴随着一系列不确定灯光效果的变化,体验者的心境与情绪也会受到影响,但这并非是其能够预料的结果。更进一步的,我们可以使得某种反馈或是事件发生变得随机性,比如在傍晚回家开门时或许会亮起几盏微光;在享受着精致美好的下午茶时偶尔会响起悠扬的音乐,一些细微的变化会带来戏剧性的体验,即使它们看起来微不足道。

    类似的体验性产品目前被大量运用在各大展会或是某些特殊的实景娱乐体验馆中,但其伴随着体验式文化的趋势必然会进一步普及。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与解决的,比如这种不确定性互动带来的体验舒适度的协调,以及逐渐趋于认知大众化与审美疲劳后所需的创新。最重要的是,这种协调与创新不再被限制于功能与行为本身所把握的区域,它将被迫继承与结合直接的形式体验并由此间接导向文化体验的衍生。

    5? 产品的文化体验

    文化是抽象的,是需要一定的载体与方式来描述的,因此其一定被建立在形式与行为的基础上。客观来看,事物的形式解释了其是什么,事物的功能与行为表现了它在做什么或是能做什么,而某个事物传达的文化特征却是一种印象,而这种印象也许本身与该事物及认知该事物的人并没有联系。后者与前两者的区别在于,其存在的决定权是由第三方赋予的,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被赋予后再被认知的情况相对前文提及到事物被选择功能的情况更加被动。以产品为载体来看,其本身在形式表达上的感知体验与功能行为的执行都能让人对产品本身有所认识,但当谈及文化时重点已经不在于这个产品本身了。类似一个青瓷茶杯,如果只在乎其精美的外观与圆润的手感,那它无疑让人在饮茶时心旷神怡,然而若是要讨论其出产的年代,是官窑、汝窑还是随便一个陶瓷厂的量产货,待再持其入口时可能茶的味道已截然不同,甚至我们还是否能认为其是一个茶杯,或更应当作为艺术品甚至文物进行保护也尤未可知了。

    由此可见,文化体验是一种几乎完全被动的且极其霸道的体验形式,其影响力足以掩盖产品的客观表现,但其程度并不绝对,因此对产品文化体验的设计最终会落实到赋予文化的选择与赋予程度的平衡之上。

    为什么要对文化进行选择?试想,当一个普通人在面对一把50元的紫砂茶壶和一把500元的紫砂茶壶时他会如何选择?事实上根据他的不同考量,两把都可能被选中,但原因不同。如果他选择买50元的壶,那么多半是因为便宜,毕竟同样是茶壶价格相差十倍50元的肯定划算;但如果选择500元的壶,那一定是为了其中的概念与文化,这种概念让购买者觉得或优越或高雅或舒适,从而接受了相对高达十倍的价格。在例子中,产品被赋予了同样的“紫砂茶具文化”的文化特性,但真正消费并得到了这种文化体验的只有后者。不论何种文化都存在内部逻辑,于是赋予产品文化的手段也会有所限制,这种限制不仅来源于产品自身还会存在其价格、名称、使用人群等不同方面。因此在试图赋予产品某种文化时需要同时兼顾产品与文化的外在联系与文化本身的内部逻辑,否则不论设计师说的如何天花乱坠,使用者也无法从中得到文化共鸣,也就无法获得相应的文化体验。

    当为相应的产品选择相符的文化后,还需对该文化的表达程度进行协调平衡。许多粗糙的设计方案停留在形式或功能本身,比如提及国风就添加几个书法大字,或是来上一副山水画卷。这种设计形式往往徒有其表,而不能传其神韵。类似中国文化讲究表达含蓄,重在意境而不拘泥于表面,因此形式固然重要但需要张弛有度,一画笔锋有时胜过一个大字,一朵闲章也不负于整副画卷。当然,深入来说色彩、纹理、质感、气味等等细致抽象或不能以言表的表现形式更符合某些文化的气质。虽然类似西方或其他背景下的文化特征又与上所述有所差异,但不论以何种形式都需注意表达程度,这会直接对整个产品最终的形态呈现造成影响,即使在使用者体验一个产品时,也会考究其意蕴或是浓郁,或是淡雅的说法,也会直接针对产品设计提出或粗浅,或用心的评价。

    6? 结语

    综上所述,体验式文化本身作为一种趋势也会给产品设计本身引入体验式设计的新方法,而这种体验式设计的方法依旧可以遵循根本上的形式、功能、文化内容的结构来拆解分析。从总体上判断,一方面产品的形式体验与功能行为体验应当从传统的被动式设计方法中解放出来,找到以产品为主动出发点的方向在设计方法上形成突破创新;另一方面,在文化体验的强被动性条件下应当把握以适应性为核心的选择主动,同时控制满足对应不同体验层次的不同表达程度。

    参考文献:

    [1]王先泰.多感官参与基础上的体验式产品设计研究[J].艺术與设计(理论),2017-09-15.

    [2]黄立中,等.基于用户体验下的激光电视产品设计[J].科技传播,2016-10-23.

    [3]赵音.几何元素体验式家居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18-10-20.

    [4]周君,等.体验式儿童产品设计[J].设计,2015-10-0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