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陕北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研究 |
范文 | 燕星宇 李志西 摘 要:随着小杂粮等作物的独特风味和养生作用的发掘,小杂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分析了陕北地区小杂粮产业的发展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小杂粮;产业;发展;陕北地区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8-0052-01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A 1 陕北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1 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陕北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对小杂粮的种植和发展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政策鼓励,从而导致陕北地区小杂粮市场发展缓慢,不能有效引导。另外,种植户在小杂粮的种植上认识不足,很长时间以来都轻视了小杂粮的发展,认为小杂粮作物属于低产作物,不能进行大规模种植,多以零碎粗糙的方式进行种植[1]。 1.2 生产技术落后 陕北地区的小杂粮作物种植技术目前比较单一、陈旧,小杂粮作物品种生产周期长,缺乏优良品种,所以未能建立高效的小杂粮作物生产体系。传统的小杂粮种植方式比较落后,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出苗率低、保苗工作困难等,同时在小杂粮种植的过程中比较费时费力,多采用人工收割,机械化作业程度很低,所以种植比较困難[2]。加之小杂粮作物经济效益低,导致种植户的积极性较低。在小杂粮作物的加工方面,多以家庭磨坊和小作坊为主,这些加工单位的加工技术水平较低,加工设备落后,产品的保质期短,很难推广到外界,区域局限性很大。而且加工产品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产品形式单一,难以打开市场。 2 陕北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对策 2.1 引进优良品种 小杂粮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营养保健食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陕北地区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小杂粮作物的品种改良,引进一些优良品种,进行小杂粮作物的良种发育工作,满足我国小杂粮产业的发展需要。优良的品种能够提升小杂粮作物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通过示范种植等工作,扩大小杂粮作物的种植面积,将小杂粮作物推广出去。 2.2 建立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 陕北地区小杂粮产业的发展,需要突破传统的农作物种植观念,变革落后的农作物生产方式,发展新的作物品牌,开拓小杂粮作物市场,充分发挥小杂粮作物的产品优势。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扶持小杂粮产业,建立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施行规模化生产,开发小杂粮产业化之路。对传统的种植产区施行规模化集中化发展,建立统一的生产基地,确保小杂粮作物高效发展,相应的小杂粮产品要严格按照生产加工规范进行规模化生产,使产品优质安全。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农户的先进种植技术进行支持,确保小杂粮产业能够建立在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之上,进行示范试验,加强对种植户的技术培养,引导种植户进行科学种植,提升小杂粮产业的高效发展[3]。 2.3 加快小杂粮产品的开发 要对现有的加工技术和设备进行充分利用,不断对小杂粮产品进行开发,丰富小杂粮制作方法。政府相关部门还要推出相应政策,帮助企业有效提升加工水平。通过加大国家财政扶持等手段,进行优质农产品开发,加强小杂粮产品的开发力度。另外还可以与外商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对现有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更新,通过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升小杂粮产品生产技术,加强产业管理。生产企业要积极发展高质量、高效益的小杂粮产品,打造特色双品牌,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推广有机产品品牌,研究产品的生产开发,加快生产步伐,实现小杂粮加工生产的良性循环。 2.4 依靠科学技术提升小杂粮产业化发展 小杂粮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科学技术为主导,可以通过建立合作组织等服务体系,来加强小产量作物产业的发展,给予小杂粮技术上的扶持。 3 结束语 要将科技服务作为小杂粮产业发展的首位,加强科学技术推广,建立科学的生产机制。对相应的企业进行鼓励,大力推广优良的小杂粮品种,提升产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小杂粮生产品的档次。搞好农业信息建设,对小杂粮产业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为种植户提供及时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加强对小杂粮产业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尹礼国,钟耕,刘雄,等.荞麦营养特性、生理功能和药用价值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02(5):32-34. [2]孙振雷,刘海学,刘鹏,等.不同绿豆品种苗期抗旱性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1):33-38. [3]马尚明,黄如林.对发展宁南优质小杂粮产业的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2002(3):49-5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