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析中国旅游研究发展的3个阶段 |
范文 | 王雨喆 摘 要:搜集梳理了11 930篇旅游主题的期刊学术论文,将中国旅游研究发展的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结合各时期研究热点,对中国旅游研究40多年来的变迁进行分析总结,以了解当前旅游研究的现状、特点,对未来的旅游研究工作提出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旅游研究;发展历程;特点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4-0058-02 ? ? ? ?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 ? ? ? ?文献标志码:A 中国旅游系统科学研究从改革开放后逐渐繁荣,旅游研究学者和研究成果的数量不断上升,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旅游研究现已初具规模。纵览旅游研究40年,旅游研究的历程如何演变,未来又如何发展,是值得探索的话题。 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改革开放初,旅游业被作为经济性事业,经济功能尤其是创汇功能得到充分释放,确立了旅游作为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的地位,突破了长期以来基本属于外事接待的模式,也标志着中国旅游研究大有可为,由此进入了旅游研究领域探索、拓展和奠基阶段。 起初旅游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子而受到了广泛关注,旅游研究伊始便围绕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展开,考察论文研究成果,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旅游经济效益、旅游空间结构、旅游地理和旅游政策与制度等研究方向,旅游者行为研究初步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角。20世纪80年代后期,旅游业发展进程加快和国内旅游市场的扩张,旅游饭店酒店服务质量、经营管理、产品供给等问题层出不穷,旅游住宿餐饮管理研究成为该时期主要内容。 总体来看,第一阶段的旅游研究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研究内容与方向与当时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密不可分,主要以地理和经济学学科为主[1],为旅游业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原则与指导。但应用研究偏多,无法有效促进旅游学的研究、发展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且因旅游研究缺乏扎实的理论依据,虽已呈现出跨学科的迹象,但大多未触及旅游研究的本质和核心内容,缺乏理论价值与学术影响[2]。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旅游业已经得到全面认同。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正式确立了旅游业的经济产业地位,也从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旅游热”,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旅游开发成为新一轮中国旅游大发展的主旋律,旅游研究亦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在此阶段,中国旅游研究受到来自国家层面、教育部门和高校三方面正向推动作用的影响。首先1992年国务院发文确定了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1993年国家旅游局制定了《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大大推动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旅游产业逐渐多元化,为旅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内高校也积极响应旅游业的发展并开设旅游专业,各类、各级研究基金项目也开始关注旅游业,推动了旅游研究的规范性和成熟性。这一阶段的旅游研究内容聚焦于旅游资源研究、旅游住宿餐饮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和区域旅游研究。相比第一阶段,学者们概括旅游活动的特点时指出了旅游的区域性(地域性),因此区域旅游研究在此阶段开始成为旅游研究的焦点。此外,国内旅游市场的迅速崛起,使学者们对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热情空前高涨。然而,旅游研究的重心仍然偏向于以旅游業实际发展为基础的“务实”研究,缺乏对旅游基础理论的探讨,旅游界有一部分学者意识到了旅游研究的短板,并呼吁改善旅游研究的现状。 纵览中国旅游研究的第二阶段,可以说是旅游知识深化的重要时期,其取得的成果对之后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基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此阶段,旅游界学者虽对旅游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作出了努力,但仍未形成科学的旅游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研究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国务院召开全国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并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旅游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不断强化,全国各地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明显提升,其发展已迈入了加快改革的阶段,旅游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取得了各产业、各学科、各领域的广泛关注。1999年开始的“黄金周”,大大推动了中国旅游业经济的发展,各种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使中国旅游业发展和旅游研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2004年中国旅游业全面复苏,旅游人数和收入都创历史新高,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09万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此后一路快速增长,连年上万亿级台阶。至2009年,中国旅游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国务院《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紧跟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旅游研究与产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与旅游研究的融合更加深入,社会学、人类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也与旅游研究产生互动。同时,旅游对就业、扶贫、社区参与等问题的影响作用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这一阶段旅游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呈现多样化,同时也有新的理论概念在此阶段首次提出,如地方感(唐文跃等,2007)[3]和地方依恋研究(唐文跃等,2008)。“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旅游资源研究”和“旅游经济研究”在此阶段仍占主导地位,但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有所创新。旅游对环境及社会的影响逐渐显现,因此关于旅游影响、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研究的成果明显增多。20世纪初期,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活动的精神享受,旅游文化研究初次被推向了高潮,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体,也有不少学者探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总体上,第三阶段的旅游研究借助科学化的手段,研究内容更加丰富,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研究理论,已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的研究成果。 4 ?结束语 中国的旅游研究经历了曲折起伏的历程,硕果累累但依旧面临挑战。201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对于旅游业来说是一次开辟旅游发展新时代的事件。旅游业发展至今,已经完成了从娱乐休闲方式到人民幸福产业的转变,但在旅游理论建构与发展方面仍与国际存在较大差距。在这样一个新的起点,旅游研究应致力于创建旅游自身学科体系,结合中国旅游研究特色,向国际旅游研究标齐。 参考文献: [1]冯凌,石培华,刘佳峰.基于期刊论文时序特征的中国旅游研究30年历程与规律[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2):239-248. [2]曹诗图,胡书玲.对我国旅游研究的检视与反思——以《旅游学刊》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4):103-106. [3]唐文跃,张捷,罗浩,等.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7(6):599-60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