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详析孙子定理 |
范文 | 赵云平
【摘要】孙子定理在各版本的初等数论教材中均有介绍,但细节不够明确,使读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很多疑问,本文在给出孙子定理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详细分析了孙子定理的算法,让更多的读者受益. 【关键词】孙子定理;同余式;一次同余式组 孙子定理在数论及近世代数学领域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起着基础作用,所解决的问题是求未知量的系数为1,模两两互质的一次同余式的解.它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或中国余数定理,是数论中一个重要定理,定理的构造值得仔细推敲.求解一个未知数联立同余式组,通常应用“孙子定理”,这是初等数论教材中介绍的主要算法. 1 基本概念 定义1[1] 给定一个正整数m,把它叫作模.如果用m去除任意两个整数a和b,所得余数相同,称a与b关于模m同余,记作a≡b(mod m).若余数不同,称a与b关于模m不同余,记作a≠b(mod m). 定义2[2] 设f(x)=anxn+an-1xn-1+…+a0,其中ai是整数,m是一个正整数,就把f(x)=anxn+an-1xn-1+…+a0≡0(mod m)叫作模m的同余式,n就叫作这个同余式的次数. 定理1[2] 一次同余式ax≡b(mod m),当(a,m)=1时,有唯一解. 定理2[2] (a,b)=1存在整数s,t,使as+bt=1. 定理3(传递性)[4] 如果a≡b(mod m),b≡c(mod m)a≡c(mod m). 2 孙子定理 定理4(孙子定理)[1-6] 设m1,m2,…,mk是k个两两互质的正整数, M=m1m2·…·mk=∏ki=1mi,Mi=Mmi,i=1,2,…,k,则同余式组x≡b1(mod m1),x≡b2(mod m2),…,x≡bk(mod mk)的解是x≡M′1M1b1+M′2M2b2+…+M′kMkbk(mod m),其中Mi′Mi≡1(mod mi),i=1,2,…,k.列表如下: 这个孙子定理就给出了求解一次同余式组的一般算法,这是关于模m的运算. 3 具体算法与实例 这个方法具体是什么呢?来看几个例子. 例1 求解同余式组 x≡1(mod 3),x≡-2(mod 5),x≡4(mod 11). 分析 把它列成一个表,大体上就是这样一个算法. 它有这样几项,除数、余数、最小公倍数、衍数、乘率、各总、答数,最后还可以求出最小答數.这里除数分成三个,除数分别是3,5,11,余数分别是1,-2,4,衍数是什么呢?如果对应除数3,那就是另外两个除数相乘,那就是5×11,对应除数5的就是3×11,对应除数11的就是3×5;来看这个乘率,就是1,2,3,这个所谓乘率是什么呢?求乘率稍麻烦一点,就是让衍数5×11=55乘上x关于模3余1的解,即55x≡1(mod 3),这个式子的解怎么求?因为(55,3)=1,1|1有解,实际上就是转化为求二元一次不定方程55s+3t=1的解,这种方法过程不够简便,那这个一次同余式里边,怎么方便地求出x呢?首先把55除以3,商18余1,所以55x≡1(mod 3)就变成了x≡1(mod 3),这是因为55≡1(mod 3),又x≡x(mod 3),有55x≡x(mod 3),又根据同余的传递性,所以x≡1(mod 3);另一种处理同余式55x≡1(mod 3)的方法,就是当模不是太大的时候,可以把小于模3的3个整数0,1,2分别代入同余式试一下,看谁满足,所以可以推出x≡1(mod 3),所以除数3对应的乘率是1.再看下一个3×11=33,33x≡1(mod 5),把33除以5,商6余3,所以33x≡1(mod 5),就变成了3x≡1(mod 5),模5不是很大可把小于模5的整数0,1,2,3,4这5个整数分别代入,容易得出x≡2(mod 5),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处理方式,就是想办法把x的系数变成1,通过把x的系数变到和模5越来越接近,比如5和4,6很接近,比如3x≡1(mod 5),两边乘上2,6x≡2(mod 5),又6≡1(mod 5),所以6x≡x(mod 5)x≡2(mod 5),所以除数5对应的乘率是2,在解同余式的过程中根据具体题目多种方法融入使用更加简便.同样地,3×5=15,15x≡1(mod 11),15≡4(mod 11),得4x≡1(mod 11),两边同乘3,12x≡3(mod 11),12≡1(mod 11),所以x≡3(mod 11),除数11对应的乘率是3.然后是各总,各总是什么呢?各总就是衍数、乘率、余数的乘积,55×1×1=55,33×2×(-2)=-132,15×3×4=180,答数就是55+(-132)+180=103,也就是各总之和,那么这个答数可能会比较大,而且大于最小公倍数,要求它是最小的正整数,则这个最小答数就是用答数除以最小公倍数求余数,或答数减去最小公倍数的倍数.算出最小答数代回同余式组验证一下是否满足,如果在验证的过程中不满足某一个,说明该行可能算错了,经检验103是最小答数,这是孙子定理的算法.对于同余式组来说,要求出所有的解,也是很容易的,刚才在求最小答数的时候是减去最小公倍数的若干倍,现在是加上165的若干倍,所有解x≡103+165k,k∈Z. 解 ∵ 3,5,11两两互质,由孙子定理得 m=3×5×11=165, M1=5×11,5×11×M′1≡1(mod 3),M′1=1, M2=3×11,3×11×M′2≡1(mod 5),M′2=2, M3=3×5,3×5×M′3≡1(mod 11),M′3=3, ∴x≡5×11×1×1+3×11×2×(-2)+3×5×3×4(mod 165) ≡103(mod 165). 例2 求解同余式组x≡5(mod 7),x≡3(mod 12),x≡17(mod 55). 分析 要求这个同余式组,列表如下: 其中乘率,求660x≡1(mod 7)的解,(660,7)=1,1|1有解,这个解怎么来求呢?實际上就是求660s+7t=1.来看怎么方便快捷地求出x,首先我们把660除以7,商94余2,所以660x≡1(mod 7)就变成了2x≡1(mod 7),为什么660可以写成被7除的余数2呢?因为660≡2(mod 7),两边同乘x,660x≡2x(mod 7),要找660x≡1(mod 7),由同余的传递性,有2x≡1(mod 7).所以由660x≡1(mod 7)就推出2x≡1(mod 7),那返回去怎么办呢?返回去实际上也是一样的,因为660x与2x同余,2x与1同余,由传递性,所以660x与1同余,因此660x≡1(mod 7)2x≡1(mod 7),然后从2x≡1(mod 7)里边找x,怎么找呢?因为(2,7)=1,所以它只有1个解,现在我们要求2s+7t=1很容易.或当模不是太大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从0到6一个一个代进去试一下,看谁满足,所以可以推出x=4,因此除数7对应的乘率是4.在这里还有一种解法,就是想办法把x的系数变成1,通过把x的系数变到和7越来越接近,比如6和8与7很接近,比如在2x≡1(mod 7)两边乘上3,得6x≡3(mod 7),因6模7余-1,所以-x≡3(mod 7),两边乘-1,x≡-3(mod 7),-3被7除,因-3=-1×7+4,找最小正整数,就是4,所以x=4,或者在式子2x≡1(mod 7)两边乘4,得8x≡4(mod 7),又8模7余1,x≡4(mod 7),所以得到的也是4,这是乘率.这个除数和余数根据同余式组可以直接写出来,最小公倍数的计算也简单.衍数呢?在除数里边,除了这一行所在的数,把其他几个除数乘起来便可.乘率稍稍麻烦一点,要把它们解出来,对于模7,4是第一个乘率.对于模12的乘率,就是要找385x≡1(mod 12)的解,现在我们还是按刚才的办法,385太大,把它变小,就是385被12除找余数,385除以12,商32余1,原同余式等价于x≡1(mod 12),所以12对应的乘率为1,最后一个乘率,找84x≡1(mod 55)的解,当然我们还是用84被55除,来看它的余数,29x≡1(mod 55),下面我们再让它接近55,然后再去掉55的倍数,上式两边乘2,得58x≡2(mod 55),再模一个55,得3x≡2(mod 55),再让3与55接近,式子两边同时乘18,54x≡36(mod 55),又54=1×55-1,54模55余-1,有-x≡36(mod 55),式子两边乘-1,x≡-36(mod 55),取最小正整数19,当然也不一定找最小的正整数,只是为了和古代的孙子算经对应,里面找的就是最小正整数.下面就要算各总,各总就是将表格每一行里边的衍数、乘率、余数这3个数乘起来,它们依次为660×4×5=13200,385×1×3=1155,84×19×17=27132,答数就是把各数加起来得41487,最小答数就是用答数除以最小公倍数,求余数,41487÷4620=8……4527,最小答数为4527. 算出最小答数代回同余式组验证一下是否满足,如果在验证的过程中不满足某一个,说明该行可能算错了.经检验4527是最小答数,这就是孙子算经的算法.对于同余式组来说,要求出所有的解也是很容易的,所有的解为x=4527+4620k.我们在求最小答数的时候是去掉4620的若干倍,而所有的解是加上4620的若干倍. 4 结论 中国著名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记载“物不知数”问题,就是孙子定理的体现,给出了求解一般同余式组的方法,成为解决特定一次同余式组的主要模式.文章对孙子定理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实例对孙子定理问题的算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但孙子定理也有一定缺陷,求解同余式、同余式组并不完善,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求模必须两两互素,且解法唯一.文章仅分析了一些简单的例子,以帮助学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算法,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潘承洞,潘承彪.初等数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闵嗣鹤,严士健.初等数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初等数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胡典顺,徐汉文.初等数论(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17. [5]边红平.初等数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6] 柯召,孙琦.数论讲义(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