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艺术作品中技与道的关系 |
范文 | 陈默 【摘 要】 本文从内容与形式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文与道的三种普遍关系:内容大于形式;形式大于内容;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认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否则就会造成文学作品华而不实、脱离实际、流于表面等问题。 【关键词】 艺术作品;技;道;关系 技与道的关系最早见于周敦颐的《通书·文辞》,最初的原型是“文以载道”。文以载道是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艺观念。在儒家便有“兴、观、群、怨”和“经夫妇、成孝敬、后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说法,这是早期文与道思想的体现。后来,刘勰在《原道》篇中,对道的含义也有所阐释,从广义的概念来看,道是指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和老庄所说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相近。但从文艺作品的本质来说,刘勰认为:“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到了唐代,韩愈、柳宗元更在此基础上针对“前人纤巧推朵之习”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明道”说。“文以明道”是韩愈提出的古文运动的主要理论,最早出现在他的《争臣论》中,“学习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道,而文是手段是形式,道是目的是内容”。 技与道实质是文与道的另一种说法,是其发展变化的结果,技与道的关系,实际上也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技与道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在文学作品中,文字是文学主题、题材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绘画中,色彩线条是作品情感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电影中,声光电技术又是电影艺术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基于此,本文从研究内容与形式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文与道的三种普遍关系。 一、内容大于形式 1、内容大于形式,会使得作品的形式沦为纯形式 袁枚在《续诗品注》中提到:“意似主人,辞如奴婢”。大意是说艺术作品的主题好比一个家庭的主人,语言好比一个家庭的奴婢。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细节都是作品内容的具体方面,而作品形式主要包括艺术语言、艺术技法和结构。袁枚的话意在强调主题内容的重要性。语言形式永远是内容的从属,为屈从一种形式而创造出来的内容是苍白无力的。类似的说法还有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的“意在笔先”,指文章或绘画,先要有构思成熟的内容,然后下笔。更深一层是指作画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意境、灵韵神思在作画前已经过深思熟虑,而后下笔一气呵成。所谓意境和空灵的意蕴都是指艺术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和精神内涵,这都属于主题内容表达的范畴。因此,作品总是主题内容先行,形式跟随其后。 汤显祖曾说过:“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万历年间,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他们之间,在针对《牡丹亭》的评价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甚至达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沈璟认为此剧虽好,但是形式上不合格律,故提出批评,他认为汤显祖此作只是“案头之书,非筵上之曲”,并奋起修改以补齐不足。而汤显祖则认为《牡丹亭》以意趣内容为主,音律次之,继承了关汉卿剧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王维雪中芭蕉的浪漫情怀。汤显祖从思想内容出发,以具有叛逆色彩的真情来纠正当时戏曲流行的陈词滥调。而沈璟从形式着眼,在《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中提出了“辨平仄、严句法、守古韵的格律论,认为戏曲作品最重要的就是严守格律,作品内容较格律次之。汤显祖的《牡丹亭》原是宜黄腔所作,格律确实有问题。沈璟虽然喜爱此作,但却以昆曲格律来修改,缺乏汤显祖那种叛逆意识和浪漫气质,所以不免弄巧成拙,引发矛盾。关于《牡丹亭》的争论,实质涉及到文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当二者出现矛盾时,自应该以内容为主,形式次之。 2、作品内容决定形式运用,是先于形式而存在的 “不见技巧的技巧是最大的技巧”,“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是石涛晚年的绘画思想,意在说明具有召唤心里感染力的作品是必须具有真善美的内容。而形式表现上的种种技巧,则全被注射到艺术内容的肌体当中去了。“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并不是真的无法,只是作品中不该一味的炫耀技巧形式,而不顾及内容的表现,夸大形式的作用。不拘泥于古人,且注重主观情感内容的表现和自身特点出发,才是真正的好方法。再如,大卫的《马拉之死》为了突出马拉的英雄形象的内容,因而画面下半部分是死于浴缸中的马拉,上半部分是黑暗的墙壁,在形式上采用了虚与实,明与暗的对比;普桑在《台阶上的圣家族》中,为了体现作品庄严的审美价值,形式上采用了稳定的三角构图,圣母的红色蓝裙,圣安娜的黄袍,圣约瑟的黑色法衣,这些色彩线条最终都是为表现作品内容而勾勒的;再如安格尔的作品《泉》,为了突出古典少女的纯情之美,形式上运用了黄金分割比,从少女肚脐到脚尖与全身的比例是0.618,少女身躯略成S型,婀娜多姿,如清泉般圣洁。所以艺术作品形式的运用是由作品的内容所决定,内容也是先于形式而存在的。 3、艺术作品内容发生变化,形式也可能会随之发生变化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文章只要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的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因为,形式只是作为内容的载体而存在,形式也会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乔尔乔内《田园合奏》和马奈《草地上的午餐》中,都有几个男女青年坐在草地上谈情说爱的画面,且女性均为裸体。而《田园合奏》是把裸女处理成了神的形像,在内容上突出了神的伟大,在《草地上的午餐》中,裸女显然不是宙斯女生,而是巴黎有名的妓女维多琳·默兰,她是法国现实中活生生的人。作品内容由中世纪的宗教崇拜神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草地上的午餐》在语言形式上也一反过去油画的阴影浓郁和体积沉重,更多的表现为色彩明亮,轮廓分明。此外,从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来看,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或根据雇主的需要或为生活中的某件事而激发产生了创作欲望,确定了作品的内容,最后根据内容的需要去找出恰当的表现形式,所以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 二、形式大于内容 1、好的作品形式可以加强作品的内容力度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认为在文章中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了“陌生化”的概念,认为文艺的美感就是惊奇陌生的新鲜感。如果审美感觉的过程越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陌生化完全立足于形式,认为形式大于内容。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就是用意识流的结构形式来加强对人物内心、心理和幻觉的探究。作者用摄像机照进深不可测的人物内心世界,用丰富的视觉意象、闪回、错综复杂的“心理时间”、对话和独白、记忆与遗忘这些意识流特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费里尼的《八部半》采用了“双套层结构”形式,即主人公古依多索要拍摄的这部新电影正是费里尼自己所拍的电影,古依多的自我反思也是费里尼对自身的反省,作者用这种结构形式把主人公的回忆、幻觉、现实穿插在一起,更好的表现了一个处于混沌中的灵魂,成功的加强了作品的内容力度。 2、形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内容的表达 中国古代画家有“行七坐五蹲三半”的要领,画脸有“三停五眼”的口诀,山水画论有“丈山尺树,寸马分人”之说,这些都说明形式比例之于美感的重要性。王维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是讲画中景物的一般比例,山要画的大,树要小,马要比树小,人要比马小,这样画中景物大小才不失比例。欣赏者在欣赏梵高的《星月夜》时,最先导入视觉的是画面呈现蓝绿色,星云和树木像一团炽热的火球,正在分发向上以及奇特的星星和月亮,这些色彩线条都是画面最先呈现的语言形式,在形式背后我们才能感受到梵高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甚至超脱了自然物象的束缚,进入了一种颇为自觉的艺术状态。由此可见,形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内容的表达,影响作品的艺术质量。完美的、适合于内容的艺术形式,能对作品的内容起积极作用,能充分表现作品的内容,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相反,如果选用不恰当的艺术形式,就必然会妨碍作品内容的表达,降低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别林斯基说:“你要想把形式从内容中分出去,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也一样,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中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不存在只有内容而无形式的艺术作品,任何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容都不是抽象存在的,而是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组成的感性形象才得以展开并诉诸于我们的感官。同时,也不存在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物质形式因素正因为体现了某种精神的内涵才有了艺术的价值。黑格尔在《小逻辑》中也指出:“内容非它,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转化为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相互转化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如科波拉的《教父》,以往经典的黑帮片的叙事结构形式是内敛强劲的戏剧式结构,中心冲突、中心人物、中心场景是叙事的粘合剂保证冲突的发展 。但在《教父》中结构形式用了多点错位,主副并行的结构形式,以老教父维托教父为主线,桑尼(长子),哈根,迈克尔(小儿子),卡罗斯(女婿)各引出一条辅线,这样的叙事形式增加了电影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在主题内容表达方面,《教父》抛弃了经典黑帮片单一道德主题,在追忆、怀旧、审视、批判的混杂间,展现出纽约天穹下一个西西里黑手党家族的荣辱兴衰。《教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归功于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与内在统一。 总之,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外,绝不能忽视形式的作用,而且在内容与形式发生冲突时,要做到内容优先兼顾形式,否则就会造成文学作品华而不实、脱离实际、流于表面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维·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J].散文理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2] 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 [3] 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 陈 默(1988.12-)男,汉族,陕西宝鸡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