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刍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和谐共融
范文

    马俊锋

    【摘 要】 文章概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叙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和谐共融的趋向,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和谐共融:应对全球一体化中机遇与挑战;推进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同构性。

    【关键词】 现代化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精神;和谐共融

    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刻的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和谐共融,创造出具有中国色彩的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深化社会转型有着特殊的意义。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但需要国家思考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应该以一种什么方式同时存在?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仅需要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理解,更需要从中华民族精神角度去理解;同样,理解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在民族精神的本土性和传承性的同时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思考,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和谐共融,对中国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关于民族精神的概念,毛泽东早在1939年发表的《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中就有提及,他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达到其侵略的目的,妄图“消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2]从毛泽东一生来看,都在强调爱国主义、独立自主, “自尊、自信、自立、自主、自强”的民族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鲜明体现。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3]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战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5]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把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归结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6]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对我国革命取得成功有着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分别形成于中国革命时期和社会发展时期,其首要任务分别是进行社会革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有重要的意义。

    从世界的发展历程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应对世界形势变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出的挑战。世界不断的变革发展中,一方面仍然需要强调和平发展的主题、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很多无法避免的挑战,尤其是在政治上与不同社会体制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也有相互依存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树立了正确的理念,坚持在不改变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现代化视域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战,要求这些人能够直接面对问题,灵活的处理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机遇与挑战,并创造出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机会。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精神融合较好的时候正是中国革命或经济发展活力最为旺盛的时候。

    三、现代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和谐共融的趋向

    现代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和谐共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全球一体化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大,尤其是以文化冲突为代表的国家思想冲突最为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华民族精神打造民族优秀文化的软实力,对抗资本主义体制的和平演变。中国必须发挥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整合作用,增强国家内部凝聚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号召力,在思想层面上将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与中华民族精神相结合,确保社会稳定,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巨大优势。从长久来看,如果人们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则消极主义的滋生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会不断弱化,社会的转型也将遭受到巨大的挫折,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必将受到影响。因此,在推进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就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共同发展,为我国的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渗入到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深处,保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有持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才能在新时代中得以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经过改造,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我国人民生活方式、价值观上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在不断融合中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和谐共融不论是在理论上的研究,还是实践中的应用,都不是简单的相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和谐共融是一个长时间的进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一个民族意识形态的改变来实现的。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和谐共融

    1、应对全球一体化中机遇与挑战

    全球一体化导致了民族国家的进步需要与其他国家的大量交往与合作,在机遇与挑战中寻找发展的方向。近十几年来,中国不断融入到全球化大潮,并借助全球化的机遇不断促进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全球一体化必然伴随着文化入侵,会削弱民族国家精神凝聚力,文化的相互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相似的结构,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挑战不仅危害中华民族精神的提升,还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推行。更加值得中国思考的是,中国近年来经济的强勢发展使得西方势力把中国放在了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的位置上,对我国不断进行分化。因此,需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共融,促进两者的统一性,使中国在全球一体化的挑战中始终占据主动地位。

    2、是推进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

    世界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不断推动各国从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工业主义在社会转型中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引发了社会思想转型。如今中国还处在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物质文明和社会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但也存在着经济、文化、政治间整合关系遭到破坏的问题。一方面,信仰的物质化、淡漠化动摇了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瓦解了人们拥护马克思主义的信心,消极的思想观念在中国政治界滋生萌芽,甚至出现一少部分人直接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果人们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服就不可能主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些问题的出现十分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另一方面,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实利益重新调整,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消极现象开始在我国浮现出来,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吞噬着中国原有的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精神家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同构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向结合,适应中国社会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促进自身民族精神从传统走向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两者具有同构性,它们的价值取向均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需要促使中华民族精神提升,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提供思想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导下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结合实际国情为民族精神赋予时代内涵。通过中华民族精神的感化与转变,降低人们对于外来思想的抵触心理,有助于中国更好的接纳马克思主义。

    五、结语

    中华民族生存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和谐共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民族精神是在一个民族长期生活实践积淀形成的,它不断表现出了一个民族生存的需求,也以文化传统的方式深刻的作用于特定民族发展实践的需求。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民族社会存在所决定的,以某种客观事物为基础,通过民族成员的行为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革命中产生了交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以中国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基础,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之所在。中华民族精神也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提升自身的民族精神的影响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共融,对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有巨大的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伟荣,张方玉. 现代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结合——基于中介意义的交互分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0)25-28.

    [2] 牛余凤,张瑞敏. 论现代化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超越性[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25-129.

    [3] 冯颜利.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精神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J].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4(05)14-19.

    [4] 王鹏,李培锋.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J]. 实事求是,2014(04)78-82.

    [5] 王秋霞. 现代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18-20+34.

    [6] 许文静,韦湘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互动研究[J]. 学理论,2014(16)9-10.

    【作者简介】

    馬俊锋(1982—)男,汉族,河南宜阳人,硕士,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