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历程浅析 |
范文 | 化慧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2014年间全国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的历程:快速增长期、逐渐变慢期、停滞期、回升期、四年连降期和恢复发展期,并分析了原因。论述了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意义:农民收入增长与否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农民收入增长与否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长与否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 改革开放;农民收入;历程 一九七八年,是历史和我们都应该铭记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从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富强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都有了新的面貌,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历史性的增长,从1978年的人均纯收入133.6元到2014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8.88元,增长了78.5倍,但是农民收入增长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经历了曲折波动。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清晰照出了农民收入增长的进程和其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 一、农民收入增长的历程 1、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期(1978年—1984年) 从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和幅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1978年1984年,这一阶段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黄金时期,也扭转了农产品长期供应短缺的形势。这主要归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它打破了原有的以生产队为单位的“大锅饭”的体制,把农业生产变成农民自主生产、自负盈亏的模式,农民的劳动成果,“只要确保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改变了以往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心态,发挥了他们的劳动潜力,使生产效益最大化。一位经济学家曾说“土地是财富之母”,拥有土地,农民就拥有了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资源。因此,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生命。其次,在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在农业发展和农村市场化政策的逐步推行中,农村中集体的、个体的及私营的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吸取了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使农民有了非农产业的收入,丰富了农民的收入来源,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最后,国家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以及棉花、油料等农副产品的价格,与此同时降低了农用工业品如:农业机械、农药等的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这些都直接促进了这一时期农民的收入增长。 2、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变慢期(1985年-1988年) 这一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97.6元增长到1988年的544.9元,农民收入仍处于上升阶段,但是增收速度明显没有上一阶段快。究其原因,一是国家稳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并从1982年开始,农业、农村、农民的“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从最初的不准分户经营到提出后来的土地承包政策15年不变,再到后来延长30年不变,使农民切切实实的认识到土地承包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他们在土地上劳动的信心更加充足,稳定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二是国家进行了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的价格,缩小了工农产品剪刀差的价格,对农民的收入做出了直接的贡献。这一时期,国家改革按照“以放为主”的思路不断减少价格控制,这样一来,以往不合理的价格得到了市场的矫正,更为重要的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不再像原来那样受到严格的控制,它们可以通过市场来获得生产资料,迅速成长起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给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一期间,乡镇企业的数量突飞猛进的增长,据统计,从原来的1200多万增长到1800万左右,成为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增加的中坚力量,成为农民增收的第三个原因。 3、农民收入增长停滞期(1989年-1991年) 这一时期,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601.5元增长到的708.5元,增长幅度明显减小,农民的收入水平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一是因为我国经济在经历了前面的快速发展后,呈现出宏观经济过热的状态,从而引发许多问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1989年8月,中央政府提出了治理整顿的方案,实行经济紧缩政策,财政以及信贷的双紧方针,抑制过旺的消费需求,目的就是为了抵制通货膨胀,调整产业结构,扭转经济下滑的严重影响,这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出台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二是农产品连年丰收,但是由于收购资金不足,出现“卖粮难”、“卖棉难”、“打白条”现象,且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暴涨,消费价格也随之提高,直接限制了农民的收入增长。三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势头明显受到抑制,有不少企业被迫关停并转,因此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减少,与此同时,为了缓解城镇就业压力,一度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直接减少了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制约了农民的收入增长。 4、农民收入进入回升期(1992年-1996年) 这一时期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92年的786.4元增加到1996年的1926.4。由此看出,农民收入进入了停滞后的回升期,这离不开1989年到1991年的整顿治理,这三年的全国性整顿治理使得我国的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农民收入增长水平又有了明显的回升和提高。此阶段农民收入回升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农业的持续丰收。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国家对农业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调整农村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恢复农业投资力度,对农民收入增长有相当程度的贡献。二是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国家于1994年和1996年先后两次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民增收,使得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三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复苏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不断增加。1992年的南方谈话,进一步明确了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肯定了乡镇企业在“三农”方面的贡献,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乡镇企业的壮大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就业创造了条件,使得农民收入在反弹中回升。 5、农民收入增长四年连降期(1997年-2000年) 这一时期,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年增长与上一年相比连续四年下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这样的局面。1997以后,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国内需求不旺,通货紧缩使我国的工农业产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剩现象,国内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价格下降,转向买方市场,出现增产不增收,减产就减收的局面。1997年下半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宏观经济形逐渐严峻,乡镇企业发展速度随之变慢,效益滑坡,进入转型调整期。国内通货紧缩的状态和农民非农产业收入的下降,使农民收入一度陷入不景气的状态。因此李昌平在写给总理的信中就说到,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在这种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的核心就是要不断适应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切实抓住农业发展的新特点,并做出符合实际的长远的调整,从而发展农村经济,丰富农民增收的渠道。 6、农民收入恢复发展期(2001年至今) 2001年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比上一年增长了5%,其后几年持续上涨,改变了自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连续四年下降的局面,但是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在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将“多予、少取、放活”作为新阶段中国农村工作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工作方针。从2004年的一号文件开始,中共中央连续12年发布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在这些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一号文件中,国家进一步深化了农村改革,增加了农业投入,强化了对农业的保护,使农村经济稳步向前,“三补贴、两减免”的政策,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还从实际上对农民的收入起到有效作用。其次是这一阶段农产品价格得到稳定回升,直接加速了农民收入。最后是不断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保证农民的就业务工权利,使农民的非农收入逐渐稳定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也是进入新世纪农民收入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 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意义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到2014年我国仍有近一半的人口是农民,自古以来农民就为自己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奋斗着,远有太平天国运动和其提出的思想,近有几代领导集体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不竭努力。但是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三农”问题重点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根本是收入问题。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就曾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还有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关注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民收入增长与否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从改革开放到进入新世纪,稳定在改革和发展中一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但是改革也要服从于稳定,没有稳定就没有一切,稳定压倒一切。而目前,我国仍有近一半的人口住在农村,且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的收入差距仍在持续扩大,先富并没有带动后富,不和谐的因素仍然存在,这些不仅关系到农民是否能够安居乐业,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因此,只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丰富农民收入来源,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农民各项权益,才能保证农民的稳定,才能确保国家以及社会的稳定。 2、农民收入增长与否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众所周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中,消费需求有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增长的动力就是消费需求,消费需求不足就会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农民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如果收入不稳定,就没有能力消费,经济基础的薄弱决定了他们的上层建筑只能停留在一定的水平上。也就是说,农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消费需求和购买力。因此,只有促进农民增收,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才能保证农民的购买力和农村市场的活跃,从而带动工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3、农民收入增长与否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从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小康社会”以来,中共中央几代领导集体一直致力于建设这样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在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我国,没有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就不会有农民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面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但目前,我国仍有6亿多人生活在农村,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2.8万个贫困村、7000多万贫困人口,[1]要实现和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就是这一部分农民的生活和收入。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就像习近平同志说的那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因此,只有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改变农民收入格局,稳定农民增收局面,使得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有长足的发展,才能保证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综上,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切实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到对国家繁荣,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 释】 [1] 中国提出超常规力度解决最后7000多万人脱贫问题.新华社.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江建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3] 黄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08. [4] 孙静波.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制度分析[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6. [5] 关浩杰.收入家沟视角下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6] 余长火.转型发展新阶段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 [7] 十三届五中全会的《中共中央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 【作者简介】 化 慧,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