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孟荀治国理念之比较分析 |
范文 | 【摘 要】 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始于孔子,孟荀面对战国之乱,积极入世,依据人性的剖析,秉承孔子的“仁”与“礼”,各有侧重,提出自己的治国救世主张,从而形成不同的治国理念:孟子以人性善立论,主张建立“不忍人”的“仁政”;荀子则以人性恶为基石,提出“化性起伪”的“礼治”,在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发挥着殊途同归的作用,对今天亦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 孟子;荀子;治国理念;仁政;礼治 儒家思想向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理念,追求“内圣外王”之道,认为修身与治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混融一体的,一个人只有成为道德上的圣人,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君主,管理好国家,百姓受益,从而得民心以得天下。这种思想自孔子始,孟荀承之,绵延二千年之久,成为中国封建制度无可争议的文化建构。孟子和荀子作为先秦两大儒家,面对战国之乱,积极入世,依据人性的剖析,秉承孔子的“仁”与“礼”,各有侧重,提出自己的治国救世主张,从而形成不同的治国理念:孟子以人性善立论,主张建立“不忍人”的“仁政”,是主观的、一厢情愿的道德主义者;荀子则以人性恶为基石,提出“化性起伪”的“礼治”,是客观的、多方利益博弈的理智主义者。但是,正如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所指出的,先秦诸子思想是“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孟荀的治国理念虽然有同有不同,其目的却是一致的即消灭战争、建立统一的国家,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和谐康宁。 一、孟荀对人性的剖析 治理国家的最基本内容就是对人的管理,所以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非常重视对人性的分析,以便根据人性做基础的制度设计。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的继承者,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做出了不同的回应,孟子发展为“人性善”学说,荀子则形成“人性恶”理论,看似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事实上,在战国七雄争霸天下、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却发挥着殊途同归的理论作用。 第一,孟荀在人性论方面认为人性是人先天具有的,是不学而成、不事而能的。 第二,因为人性是天生的本然存在,所以孟荀皆主张圣人和普通人的人性是一样的。从而提升了普通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这在当时来讲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孟荀人性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孟子认为人只要充分发挥其良知良能就能成为圣人,而荀子则认为人必须经过“伪”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只有圣人才能完成即“圣人化性起伪”,也由此决定了孟荀在治理国理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是对待君与民的态度,还是治理国家的方式。 第三,由此决定孟荀人性论内涵的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孟子认为人之性善源于其内在的本能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但同时又有保证善的理性即“心之官则思”,这是“天之所与我者”,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的那一点根本性的差别。荀子的“人性恶”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善恶之恶,并不是说人生下来就是一个大恶人,他只是对人的生理本能的一种自然描述,从理论上名正言顺的承认了人的欲望的合理性。 二、孟荀对待君与民的态度 孟荀在治理国家的政治观念中,对待君与民的态度迥然不同,孟子“贵民”,荀子“尊君”,但其目的却是一致的,即建立有序的、统一的封建国家。孟荀所处时代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度的阶段,周的分封制被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取而代之已是势所必然。如果说,春秋时期仅仅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话,那么战国时期则是标准的弱肉强食阶段,尽快停止这种无休止的杀戮,使天下统一起来,百姓安定下来,形成“定于一”的国家。那么如何统一国家?在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君与民谁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孟子与荀子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三、孟子和荀子治理国家的方式 在社会秩序混乱的时代里,人们一方面渴望和平与秩序,一方面又深陷现实纷争的泥沼,因而纷纷开出拯救社会的药方,或者从人心、人的道德感出发,从人的自我救赎开始,认为“我欲仁,斯仁近矣”。 以孟子为代表,只钟情于人的良知良能,从理想主义出发,认为社会上的每个人只要求其“放心”、回归于内心的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这个社会就会秩序井然,因此主张君主“养民”、“教民”、“重民”;后者以荀子为代表,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看到了物质财富的有限性和人们的物质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而主张“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在孟子“养民”、“教民”、“重民”的基础上更注重“富民”,但两者更多的是相同之处。第一、重视物质财富对民心的稳定作用。第二、鼓励生产,使民以时,轻徭薄赋,尚贤使能。 四、小结 孟子和荀子虽然同为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家,并且各自形成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当时的社会也是争锋一时,但是,其对后世的影响却是迥然有异的。 孟子从“人性善”出发的“仁政”理论,因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脉脉温情的怀柔政策而备受历朝历代君王的青睐,所以在历史上与孔子并尊,被奉为亚圣,始终受到政府的提倡,影响非常巨大;荀子以“人性恶”为基础的“礼治”思想则因其过分理智、目光敏锐、笔锋犀利、务求社会变革而遭遇冷落,所以看起来其影响要远远小于孟子。 事实上,仔细检索历史,认真研究历代王朝的统治管理方式,我们就会发现孟荀在其政治思想体系中所提供的治国理念恰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是两者各使一面发挥到极致,给人以相互对立的感觉而已,对于人的管理,孟子主张从人的自身着手,希望通过个人的心性道德的修养功夫使现实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现实社会就永远处于你谦我让、其乐融融状态,而荀子则认为人既然是生而好利的,一定会为了利益纷争不已,所以必须依靠外在的强制力来约束,使其不得不遵循社会礼法的要求。今天我们研究孟荀的政治思想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承继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那么孟子的人性善对今天中国的道德建设和荀子的礼治思想对和谐社会的制度建设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2]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82. [3]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 [4] 张觉,荀子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6. [5][9]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6] 史记·孟荀列传. [7] 赵守正,管子·牧民,管子注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8]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62. 【作者简介】 李凌敏,女,汉族,呼伦贝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