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
范文

    【摘 要】 本文叙述了生命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的途径: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创建学校生命道德教育模式;创建社会生命教育系统;提升大学生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 生命;道德教育;生命道德教育

    “以人为本”是我国现代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完整的个体生命为基础进而实现人的价值。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在社会或者生活实践中,一旦遇到挫折或者阻碍,就选择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手段,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自杀、滥杀他人、虐待动物等漠视生命的现象频频出现,大学生本应是朝气蓬勃、年轻有为、活力四射的群体,却一次次的颠覆本应的纯洁。重视生命道德教育,积极促进每一位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实现道德生命的回归,不仅符合德育教育的理念,更是当代教育的精神所在。

    一、道德教育和生命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道德影响的活动,以培养理想人格,调节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作为目的。生命道德教育则是对人及生命,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的一种再认识。回归到现实意义中,则是对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现象的一种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培育理性人格,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道德教育的程度高低,直接关系着社会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现代道德进入社会化是需要道德教育作为其媒介的。道德教育会根据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设计其教育的过程。道德教育本质上是精神性的,但是又以知识性作为依托。道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有其深度的体现。在当今社会,受教育者会受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时代的影响和社会的影响。但是也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由于价值观的隐喻性,并且价值观又呈现相互矛盾和相互冲撞的特性,这也就给道德教育增加了难度。因此,道德教育是一个重复渐进和重视实践的活动。而社会实践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通过一定的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的过程,使得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等转化为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2、生命道德教育

    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生命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具体化的形式,是一种从对生命的认知,到对生命的热爱从而敬畏生命的过程。生命道德教育包括生命个体本身和生命价值两个方面,出发点是生命个体本身,生命价值则是其最终的归宿。传授生命知识、了解生命、欣赏生命、审美生命是生命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每个同学都能正确的看待生命。不但认识到生命的伟大和崇高,也要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渺小。从而拥有旺盛的生命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生命道德教育也是情感的道德教育。应该由知、情、意、行组成。其中知基础,行是關键,情和意是在从知转化为行的过程中起催化的作用。朱小蔓教授曾说过,“动情是德育的关键”,道德学习不同于知识的学习,道德学习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因此,生命道德教育应该坚持以情贯穿其中,以情化人,以理服人,通过实践的方式,最终成为道德信念。综上所述,生命道德教育是一个认识、实践和体验的过程。

    二、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从一起一起的校园自杀、他杀案件中,不难发现,造成这些惨痛人寰的事实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些大学生的生命道德观出现了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形成也是多种因素的结果。这与他们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纷繁复杂的外部因素对他们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由于大学生时期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也正是由于心智的不成熟才导致了悲惨的结局。进行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的研究,我们不得不对其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1、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主要环境,它是与我们最密切的最小的生活组织。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生命道德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的优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首先,家庭成员的关系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家庭关系和谐的大学生性格一般都比较外向,待人热情,对待生活态度积极乐观,一般这类家庭中的大学生在生活中出现挫折时,都能积极调整,正确的对待。反之,家庭成员关系淡薄的学生,一般都很难与别人亲近,甚至会对同学们抱有敌意,容易产生极端行为。因此,家庭被认为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成员的关系在大学生的成长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其次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现在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希望,但是一些家庭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唯考试和分数论”,使得孩子们心理压力过大,当遇到学习成绩下降或者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时,就会认为自己无用或者自暴自弃,而走向极端。再者,一些父母过度的溺爱,也是大学生身心不够健全的影响因素。大学生不论是从年龄还是从认识世界的程度来说,都应该承担一些家庭的责任,但是由于父母的“呵护”过度,一些大学生仍旧不能独立。在当代社会中,独生子女的特殊家庭结构,也是造成大学生受不了半点的挫折,一旦遇到麻烦事,其承受力就崩盘。

    2、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进行身心发展及知识学习的社会活动。但是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出现了一些学校较多的重视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培养的活动较少。比如一些学校在对学生评优时,唯考试分数为评价标准,还有一些学校过度的关注升学、考试、分数等,给学生带来精神压力的同时也使得一些学生只知道去学习书本知识而忽略人格方面的培养。其次,学校教育唯目的性的教育模式,学生只懂得一些有用的知识。尽管现行的是综合素质的教育,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但是落实实践情况不容乐观。最后,我国在生命道德教育的课程开设仍不是普遍现象。

    3、社会环境问题

    在我国,由于现在处于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不免会对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就业压力的加大,使得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失去了安全感,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扭曲,从而在生活中更容易产生茫然失措、焦虑沮丧、迷失自我等心理疾病。另外,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各种各样的信息冲击着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会受一些媒体、电影、书刊等,间接地影响其生命道德观。

    4、大学生自身问题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也是情绪不稳定、情感丰富的时期。虽然其生理已发育成熟,但是心理仍相对幼稚。许多思想、看法都是不成熟的。首先,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确认自我不够正确,由于心智形成的不够成熟,在生活中,不能正确的确立自己的位置,或是将自己扩大,或是将自己缩小。其次,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相对较差。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大学生也不例外,比如:学习成绩不理想、恋爱失败、就业困难等等。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力极为脆弱,在他们眼里,这些挫折如同洪水猛兽,他们或无力应付或不知如何应付,从而自暴自弃,对人生失去信心。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容易情绪冲动也是其原因之一。大学生遇到问题,有时不能冷静的思考后作出理性的判断,常常一触即发。控制力差而极易选择过激的行为。

    由此观之,当代大学生生命道德观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形成的,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是其重要的部分。这就要求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的活动中来。

    三、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基于上述原因的分析,我们应认识到对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大学生教育,以理论为向导,用道德为指向,综合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追求全面的自由的发展。

    1、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人生的老师,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第一,每位父母的教育初心都是好的,由于采取的方式不恰当而使得孩子心理压力过大。但是,家庭应该为孩子营造轻松成长的氛围。家长应树立全面的成才观。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是高等教育阶段,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摒弃传统重知识、轻德育的教育思想。父母还应坚持正确的生死观。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在日常生活中,不应回避这个问题。应正确引导孩子生死观的形成。第二,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起到模范作用。在生活中,父母应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给孩子传递正能量。第三,父母应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应以工作的借口忽视孩子的成长。在生活中,父母双方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构建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

    2、创建学校生命道德教育模式

    当今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促使生命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才是教育要达到的境地”,有助于生命力进步的行为都应在教育的范畴之内。也就是说,教育应更注重学生精神的塑造。成人才能成仁。学校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应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其次要开展生命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第三,我们还要丰富生命的教育内容,培養大学生对生命的尊敬和敬畏之情。郑晓江教授提出“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结合体。”这也正是体现了我们从认识生命到提升生命的过程。另外,生命道德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的专业知识和课堂教育,还应带领大学生走到户外,进行拓展教育,在感受生命的同时,培养对生命的敬畏之情,通过自我感悟和自我认知领悟生命存在的意义。除此之外,还应该净化校园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3、创建社会生命教育系统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首先,应减少一些负面的信息通过网络流入大学校园。例如一些充斥着暴力、凶杀的电影等,这些对心智尚未成熟缺乏事物辨别能力的大学生来讲,都是误导。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积极宣传关于生命教育的正面内容。其次,还应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弱化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提升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能力。

    4、提升大学生的内在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是大学生生命价值提升的客观因素,但是大学生自身无疑是最重要的。作为大学生,不但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热爱生命,在生活中关爱生命,从心里真正的敬畏生命。在追寻生命的本质中,形成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在珍惜生命存在时,激发积极的生命体验;在追求生命的价值中,成就生命的终极意义。将求知的过程也看成成仁的过程,达到知行统一。

    进行大学生生命道德观的反思,研究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提升的途径之后,其理论的落脚点在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进行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具有现实意义,首先,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在缺乏正确认知能力的大学生来说,或多或少的受到一些影响,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的观念,懂得如何去更好地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其次,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生命的宽度,决定一个人生命宽度的除了拥有文化知识,还要拥有健康的人生态度。通过生命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态度,自信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最后,有助于创造人生的价值。大学生拥有了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那么人生价值实现之路也会变得平坦,获得生命的终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 张岱年.生命与道德[J].北京大学学报,1995(5).

    [3] 顾海良.生命教育大学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何祥林等.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5] 冯建军.生命道德教育的提出及其内涵[J].教育基本理论,2003.

    [6] 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1994.

    [7] 刘慧、朱小曼.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

    [8] 潘玉芹.当代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9] 郭静林.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与道德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

    郭 静(1989-)女,河北邯郸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伦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0: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