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撤点建校”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状况初探
范文

    张丹+王国枫

    【摘 要】 我国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地理、历史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基础教育发展举步维艰。本文以云南省维西县永春乡为例,对“撤点建校”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状况作了调查,调查显示永春乡在“撤点建校”过程中,基础教育水平在学生入学率、学校硬件设施、学生的生活水平和学校教学措施几方面都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可以采取加强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和培育优秀教师等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 撤点建校;基础教育;永春乡;现状

    一、导言

    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北京考察时曾强调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一直是基础性、先导性的,因此,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在千里之外,云南省永春乡就已经踏上了这条道路。

    永春乡,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下辖的一个乡镇,处于“三江并流”的深处,这里山环山,山绕山,且多雨雪,交通条件恶劣,影响了经济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适龄劳动力走出大山,外出打工以养家糊口。从民族构成来看,永春乡以傈僳族为主,兼有纳西族、白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多元化的民族结构使永春乡语言体系复杂,教育等事业发展受限。

    据调查,永春乡的教学体系由各级中小学、志愿者学校和分散教学点三种性质的学校构成。这样虽然使不少适龄儿童可以就近上学,但也带来了教学资源分散、质量差、保障不足等问题。为整合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该地开展了“撤点建校”行动,将这三种学校合并为寄宿制小学。到2016年,永春乡境内共有三所小学,其中,高年级小学(3~5年级)1所,低年级小学(学前班~2年级)2所。在调查中,笔者及其团队选择低年级小学S校和高年级小学T校为调查点进行调查。

    二、“撤点建校”后基础教育的发展

    1、入学率有显著提升

    在S小学附近的村庄里,“撤点建校”政策落实以前,该地区的小学入学率一直维持在70%左右;而当寄宿制小学投入使用的2015年,该地区的入学率就提高至96.7%,并一直维持至今。

    入学率如此之低的原因主要有三:从家庭维度看,永春乡位于大山深处,经济落后,村民的收入水平难以负担儿童入学所带来的成本。该成本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儿童上学所需的费用,二是因上学导致的劳动力缺失所带来的损失。从学校维度看,学校条件差,危房多,基本安全难以保障;“一师一校”,师资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从社会维度看,“读書无用论”思想影响广泛。在受调查的家庭中,其父母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比例为54.1%。受居民受教育水平限制,部分居民持“不读书也可以,大不了种地”等观念,故而拒绝送学。

    当然,入学率的显著提高也与以下三方面教育条件的改善密切相关。

    2、学校硬件设施得以完善

    新建校舍的标准与城市学校建筑水平基本一致,它拥有四间敞亮的教室并配有足够数目的桌椅;同时,餐厅、宿舍、塑胶操场、卫生间、洗澡间等设施一应俱全。新学校的使用,使学生和教师离开了“冬漏风夏漏雨”的危房,进入了现代化校舍,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为该地区基础教育的后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受调查的109位学生中,对当前学校的满意度达到了91.7%,而不满意主要集中在寄宿制度上。这足以说明新校舍的使用对学生的意义之大。

    3、学生的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保障

    当地政府通过一系列补助措施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一方面,政府免去了一切费用,大大降低了当地家庭的教育成本。另一方面,政府每天为每位学生免费提供两盒牛奶和一个苹果,并负担相应的伙食费用。政府所提供的补助使学生每餐饭保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而这一点在不少学生家中是无法保障的。此外,伙食补助所剩余的费用由学生平分,从而补贴学生学习用品的花销。这些措施对弥补家庭的损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山区,儿童之于家庭,不仅是未来的希望,还是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调查显示,即便是接受了教育,学生在课余时间做家务和做农活的比例分别为77.1%、59.6%。在是否送学这件事上,家长会依据实际情况做出理性选择。他们所追求的不仅是报酬最大化,还会考虑成本的可负担性和报酬的易获得性。虽然家长知道接受教育是走出大山的重要途径,但迫于经济压力,他们需要对此进行成本计算,如果成本过高,就会选择放弃。因此,要想使家庭做出送适龄儿童去上学的决定,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损失。

    4、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方式被引入

    在此之前,山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就是教育资源匮乏。而新校舍给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设备,为这一情况的改善带来了希望。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检索自己所需要的教学信息和参考材料。有教师表示,“自从有了电脑,我可以在网上找各种资料,备课方便多了,质量也好!”学生则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了解所学知识,巩固其学习成果。可以说,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引入,为平衡山区与外界的教育资源提供了渠道。

    三、“撤点建校”后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地域经济落后,导致正常教学活动仍难以开展、教学秩序难以保证

    因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永春乡的经济水平落后,正常教学活动所需的基础设施不足,导致一些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学秩序也受到很大影响。比如,因医疗条件有限,学生的体育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四保村仅有一个乡村医生,且受政府对乡村医生用药的管制,药品种类少,而学校距最近的县医院至少要一小时的车程。由于学校没有处置病患的资格,学生生病就只能通知家长,然后送县医院救治。为了减少这类麻烦,学校只能对学生的行为加以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范围和选择,如运动会只能取消,零食在学校成为违禁品。

    再如,在水电设施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该地时有泥石流、滑坡、大风等情况发生,输水管、输电线等基础设备常受损,停水停电是常态。因此,学校清洁等工作受阻,卫生条件不佳。而频繁的停电则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多媒体是当下教师教学的关键设备,而频繁停电会打断课堂的节奏,影响正常的教学。受访教师表示,上课如果不用电脑,影响上课效果,有些知识学生不好理解;如果用电脑,经常停电,打断课堂,影响教学进度。

    2、师资严重缺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很大隐患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既相互联系有互不相同的八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都存在某种危机或冲突。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失誤都会造成人的终身障碍。”[1]小学阶段属于学龄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其面临的主要冲突是勤奋与自卑,发展勤奋性是该阶段的主要任务。但永春乡的教育现状极易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原因如下:

    (1)师资严重缺乏,老师无暇给予学生充分关心。小学阶段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而教师,特别是在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小学阶段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发展。”[2]

    但在永春乡,繁重的教学任务让教师分身乏术。以S小学为例,该校共有三个年级,120名学生,但每个年级仅有两位老师,而他们需要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包括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科目。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因此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少,“只关注成绩而忽略其他方面”的现象明显存在。在调查中,有教师表示,“上一天课哪儿还有力气去跟学生玩、交流?他们犯了错,训一顿也就算了,实在不行就叫家长。”

    学生因学习、互动失败而产生消极情绪无法排解,久而久之,自卑感产生并不断壮大,儿童逐渐认同这一观点,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继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同时,在此过程中,儿童消极情绪的累积易激发非现实性冲突,危及其他儿童的安全。

    (2)价值标准单一,成绩差的学生备受孤立,难以结成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过程具有特殊意义。”[3]它在取得情感支持,生活经验获取,价值体系形成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在永春乡,“成绩第一”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考试成绩成为学生追求的唯一目标,也成为选择朋友的重要标准。成绩差的同学不被大家所认可,甚至招来他人的孤立、侮辱,难以获得社会支持。面对“差生”的标签,他们会产生自卑,进而影响他们对今后独立生活的自信心。在笔者与学生的互动中,就有学生表示,“XX成绩那么差,我们才不跟他玩!”或者“XX凭什么获得奖励,他成绩那么差?”

    (3)学生与家庭分离,难以获取家庭支持。家庭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为家庭成员提供情感支持。这也包括家庭中的儿童,他们通过从家庭中获得爱、关心、温暖等力量来支持他们克服社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但是,在永春乡,儿童获取这些关爱的方式却因家庭和自身空间上的分离而难以实现。

    在永春乡,学校多采取寄宿制。平时,学生住在学校之中,距家庭较远。而与城市不同的是,他们回家的时间由家长决定,即只有家长来学校接学生,他们才可以回家。因儿童年纪小,对家庭的依恋重,每周都能回家的同学就成了他人羡慕的对象。由于学生与家庭的分离,学生很难主动与父母取得联系,无从获得家庭支持,学生的心理需求难以获得满足,故而易产生自卑心理,影响日后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信心。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强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山地地形所导致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难度大等问题使永春乡教育活动受限,教学秩序受影响。因此,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现存教育问题解决的根本。为完善基础设施,可以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利用东部地区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解决现有问题,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基础建设水平和技术的整体发展。

    2、引进和培育优秀师资

    教师资源的匮乏,导致现有教师工作压力大、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对此,可以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用较为优厚的薪酬和个人发展条件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支援山区教育事业发展;同时,可以鼓励当地初高中毕业生进入师范类院校学习,毕业后建设家乡。此外,提高当地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给教师以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尊重,以此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并增强现有教师的满足感。

    【参考文献】

    [1] 张万敏.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2)69.

    [2] 陈旭远.小学教学与小学生的社会化[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4(x6)12.

    [3] 李进会.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8)116.

    【作者简介】

    张 丹(1996.05-)女,汉族,山东济宁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社会学系学生.

    王国枫(1964.05-)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