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和声写作中变和弦的实践与运用 |
范文 | 金玲娜 【摘 要】和声语言是音乐创作的根基,而和声写作是音乐实践与运用的发展途径之一。单一的和声语言不能成为音乐片段,只是音乐创作中的一个素材,但多个和声语言的连续使用就形成了音乐段落的发展。多个音乐段落按照相应的曲式结构连接就形成了有组织、有结构、有寓意的音乐作品。和声专业的学生通过练习和声写作一方面提高了音乐创作技巧,另一方面为日后创作作品积累了和声语言素材与写作经验。本文以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第46章和第47章课后习题为例,浅谈和声写作中变和弦的实践与运用。 【关键词】属变和弦;下属变和弦;那不勒斯六和弦 中图分类号:G652?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3-0147-03 “在不改變和弦的功能和不越出调性范围的条件下,把调式中的全音进行改为半音进行,使其倾向尖锐化,这样的和弦就叫变和弦。”①变和弦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和声织体语言,也使音乐富有新鲜色彩。这其中的半音经过音是指在相距大二度的两个自然音级的和弦音之间加入的经过音。 一、变和弦的由来和构成 变和弦是由调式自然音中出现的不同声部的半音经过音构成的。在各种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以及旋律大小调之外的非自然音体系中,作曲家们在不改变音乐调式调性、和弦功能的基础条件下,将调式中的全音进行加入半音变化音,使和声进行更具倾向性,从而增强音乐的推动力,同时也产生了半音化体系和变和弦的运用规律。 几乎所有功能的变和弦都是由音阶中的II级音的变化形成的。②在自然大调中,II级音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这样大调中主三和弦的I级音与III级音的倾向性会更加尖锐,其目的是为加强主和弦的和声功能。在小调中,II级音只能降低不可以升高,甚至在更晚时期的音乐中有音乐家部分使用降低IV级音的手法,这同样也使倾向于小调主三和弦的I级音与III级音倾向性更尖锐。 二、属和声组及下属和声组的变和弦 (一)属和声组变和弦 1.大、小中各种属变和弦 被升高或降低的II级音在大调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属和声功能组的变和弦,包括升高五音或降低五音的D、D7、D9以及升高三音与降低三音的DVII、DVII7.其中变和弦DVII7与D9和弦既可用在自然大调又可运用在和声大调。原位及转位的#5D、#5D7、b5D7和#3DVII7是自然大调和和声大调中最重要的变和弦组。偶有b5D7经常用原位或是第二转位,#5D7使用原位或第一转位。变音后的导七和弦主要使用原位或第二转位。 由于小调中只能降II级音,因此小调中只有b5D、b5D7、b3DVII、b3DVII7、b5D9和弦,而没有带升五音的变D、变D7和变D9。 2.属变和弦的准备和声部解决问题 作为旋律性变化音的一种和音,变D和弦用同级的、自然的D和弦是最为自然的。除此之外,还可以用S功能的自然和弦在半音进行引出变音的条件下做自然引入,比如SII、SII7、DD和弦。或用T或用含有六度音的D和弦来为变D和弦的出现作准备,有时同T和弦功能的TSVI或tsvi和弦替代T功能和弦作变D和弦的预备和弦使用。个别情况下,变音和弦也可以没有旋律准备而用跳进引入。 考虑到变音解决的尖锐倾向性以及其倾向的方向,变D和弦应该解决到T和弦。因此,b5D7和b3DVII7要作半音下行解决到T和弦的根音,#5D和#3DVII7应作半音上行进行解决到T的三音,且主和弦必须重复三音。 3.终止中的变D和弦 变D和弦除用在正格终止与正格进行外,还运用在阻碍终止中。此时的b5D7和弦通常会解决到bVI级音上,也可解决到自然的TSVI和弦上。b3DVII43和#5DVII43和弦可以用低音作四度进行至T和弦作变格进行使用,在音响效果上更具有变格进行的色彩。 下面笔者以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第46章书后第二道习题为旋律声部配和声为例,探究属和声组变和弦在实际创作中的实践与运用技巧。旋律习题配和声一般需要思考建立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首先根据调号及旋律的结束主音判断其调式调性。古典主义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音乐调式调性的确立,独立存在的和弦毫无任何意义,只有在调式中才有和声功能的作用,鲜明的音响色彩才能被听众所接纳。 第二,由于音乐和声功能的意义取决于音乐的结构划分,因此需要正确划分乐句结构和终止式,以便快速建立音乐的归属感。同时,需要根据旋律中出现的非自然音判断音乐进行中是否有转调情况,进而确定旋律转调中共同和弦的位置。本题中,除却开头的弱起小节,一共有24小节。几乎每8小节都伴随一个带有结束感的停顿终止,同时利用转换和弦承接下一乐句。因此,本题一共有三个乐句,四次转调。第一次转调在第8小节第三拍T和弦转到C大调的D和弦;第二次转调在第13小节第一拍T6和弦转到G大调S6;第三次转调在16小节第一拍T和弦转到C小调D和弦;最后一次转调是在第20小节第一拍t和弦转到G大调TSVI和弦上。明确调性的同时,不能忽略乐句的句读划分。因此,在第7-8小节、第15-16小节处分别作半终止进行。 第三,根据旋律的进行方向确定其跳进与经过、辅助位置的和声功能选择。其中的变化音是确定属变和弦的关键标志之一。出现半音变化音时首先联想到变和弦的使用条件,再根据变化音判断含有该变化音级的和弦都有哪些,其次根据前后旋律音高的变化走势确定适合和声功能衔接的属变和弦。将变音旋律处和声功能尽量多样化安排,避免重复使用和弦使得音乐音响效果单调乏味。例如,题中第2小节和第4小节中的#A音是G大调的#II级音,存在于变D和弦组中,可以选择的和弦有#5D、#3DVII7等。也可在第2小节采用变属和弦#5D至同属功能和弦D9的转换,如谱例所示。从第9小节开始旋律声部在C大调上进行模进写作,因此第10小节和第12小节再次出现#II级音,和声功能选择方向和前面一致,但笔者为了使低音声部进行丰富多彩,则用同属功能的#5D9和弦替换。在第14小节中旋律声部重复出现#D音,考虑到此处又是C大调#II级变化音,避免同功能和弦过度重复使用,但同时又不能完全脱离属功能的控制,基于这一想法,笔者选用重属和弦#5D2和弦。 第四,为其他旋律位置选择音响效果丰满、新颖独特的和声功能,并将其余内声部填充完满。 例1: (二)下属和声组变和弦 1.大、小中各种下属变和弦 下属和声组的变和弦是以音阶的II级作半音变化为基础的,大调的II级音既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但小调的II级音只能降低。其中应用最广、最重要的两个下属变和弦是小调的sII以及和声大调的降低根音的b1sII。用变化后的小六度代替下属和弦的五度形成自然的SII6,不同于之前的小下属和弦的五度代替大六度。 在降II级音上建立的大三和弦的六和弦就叫做那不勒斯六和弦(有时又称为“那不勒斯和声”),用在t、tsVI或D(D2)之后。在b1sII6的變化音与D的三音之间的经过音构成了一种新的那不勒斯和声——那不勒斯七和弦(b1sII7)。③解决到D、D7和DVII7,有时到D9和弦,通常都是解决到D和弦上。 2.下属变和弦的重复、预备和声部解决问题 那不勒斯六和弦是下属和弦功能,因此与自然的SII6和弦一样,一般情况下重复和弦的三音,也就是下属和弦的根音。④偶有声部进行根据具体的和声进行条件的需要重复根音或五音,用在主和弦与下属和弦(t、t6、tsVI、sII6、s、dtIII)之后。由于大调中的b1SII6出现的时间较晚,因此对预备和弦的选择使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自然调式中的S、SII、TSVI、DTIII等都不合适,一般情况下使用小下属和弦tsvI或dtIII来代替。⑤ 那不勒斯六和弦之后可接终止四六和弦(K46)或者属、属七和弦(D、D7)。其变化音按照自然倾向下行进行,也就是到K46时变化音自然下行小二度,到D或D7时自然下行减三度,而在下行减三度过程中通常加入那不勒斯和弦的七音作为经过音使用。在和声四部写作当中,对斜情况应极力避免,但那不勒斯和弦与属和弦的连接出现的对斜却是允许的。甚至那不勒斯六和弦进行到终止四六和弦或者属和弦时,声部进行中间可以加入经过的重属和弦(变化与否均可),以此利用半音经过音的级进进行使声部进行更加自然、流畅、和谐。 下面笔者以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第47章书后第一道习题为例(例2),根据四部和声写作步骤,探究下属和声组变和弦在实际创作中的实践运用技巧。 首先判断出本题主调是g小调。其次,本题13小节一共划分为三个乐句结构,确定半终止以及终止式的段分处;同时,根据旋律中出现的非自然音知晓音乐进行中有两次转调情况,找出旋律转调中共同和弦的位置在第4小节。笔者为丰富低声部旋律发展路线将本题第一次转调的共同和弦安放在第4小节的第二拍(g小调t6等同于bB大调TSVI级)。实际上在第三拍位置上转调也完全可以。而第二次转调发生在第8小节B音或者是第9小节D音的位置处,调性回归至主调。笔者选择在第8小节第三拍借用bB大调的主六和弦,同和弦转换为g小调的三级六和弦(bB大调T6等同于g小调dtIII6和弦)。分别在第4小节和第7、8小节处做半终止,第12和13小节处做完满终止。 再次,根据出现的半音变化音考虑变和弦的使用条件,依照前后旋律音高的变化走势优先选择适合和声功能衔接的下属变和弦。在第9小节虽未有降二级音出现,但第三拍笔者仍然选用原位那不勒斯和弦,目的是使得低音声部流畅、平稳的级进,把跳跃性的新鲜满足感保留在旋律声部。而第12小节明显出现g小调的降二级音(bA音)。因此,优先考虑选用那不勒斯和弦,同时为避免重复运用同一和弦造成音乐音响效果缺乏新鲜的动力感,笔者换为那不勒斯六和弦(b1sII6)。 最后,为其余旋律位置选择合理、有推动力的和声功能,将内声填充完满。 例2: 三、结语 大小调和声语汇的结构逻辑,是以属对主的积极倾向为核心,具有稳定结构的变和弦多数都是属类变和弦。⑥而下属变和弦组中的那不勒斯六和弦最早出现在中世纪教会风格写作时期,较之大小调和声风格写作之前,且名称来源于18世纪那不勒斯乐派。在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体裁作品中。本文笔者仅做简明扼要的剖析,详细内容请参考各类专业书籍。 注释: ①②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第308页。 ③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第321页。 ④⑤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第318页。 ⑥杨通八《和声分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第115页。 参考文献: [1]伊·杜波夫斯基,斯·叶甫谢耶夫,伊·斯波索宾,符·索科洛夫.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杨通八.和声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徐平力.高级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4]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