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民族繁荣
范文

    农东+陆春红

    【摘 要】 为发展南宁市民族教育事业,维护少数民族受教育的合法权益,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南宁市民族教育条例》提出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民族教育事业及其基本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注重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本课题组对南宁市民族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作了调查,结果显示南宁市民族教育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探讨做好南宁市南宁市民族教育事业对策:做好南宁市“十三五”民族教育规划内容编制工作;推动县(区)财政设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中小学农村教师特别是壮汉双语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少数民族学生帮扶助学制度;丰富民族教育资源。

    【关键词】 民族教育;民族繁荣;南宁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南宁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区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家、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做好民族教育工作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采取各种措施,多方筹措资金,狠抓项目落实,不断推进首府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1、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民族教育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近年來,着力推进民族教育法制化进程,深入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了《南宁市民族教育条例》《南宁市社会用字管理暂行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关于加强我市壮文进校实验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南宁市寄宿制民族班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民族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法律保障。同时,结合落实中央、自治区、市“十三五”规划建议,认真做好南宁市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民族教育规划内容的编制工作。

    2、贯彻落实民族政策,积极发展民族教育

    (1)加强民族教育师资培训。近年来,南宁市大力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骨干教师、校长培训工程”等活动,据统计,2010年~2014年,举办市级以上教师培训项目400多期,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12万多人次。其中2014年组织开展市级以上各类培训110期,累计培训教师3.1万人次。这些培训使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2)加强民族学校建设。为加快民族学校发展,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水平。截止到2016年春季学期全市独立设置少数民族小学有9所,教学班达到79个。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中学有15所,教学班达到456个。民族学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学校人数的比例为:小学95.53%,普通初中73.79%,普通高中78.97%。

    (3)保障民族地区学生入学率。认真落实南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贯彻实施资助政策,探索构建南宁市中职国家助学金集中发放模式,被教育部、财政部称为“南宁模式”在全国推广;2009年1月~2014年12月,各类学生资助项目投入资金22.38亿元,受惠学生达239.03万人次。对民族贫困生的资助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截至2016年6月,共发放8812.34万元用于资助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家庭困难寄宿生,极大的改善其生活条件;认真落实对少数民族考生降分录取优惠政策,近年来,全市高校录取的少数民族的比例和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比例大体相当。

    (4)中考增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2006年开始,南宁市教育局将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中考范围。南宁市体育中考除跑、跳、力量3大常规项目外,民族体育类项目抛绣球、踢毽子等也颇受考生欢迎。这些少数民族体育类项目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南宁市民族教育的特色,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可以从中自行选择项目进行考试,以充分发挥考生的个性与特长。

    (5)在民族聚居地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2013年起在继续做好纳入国家试点的上林、马山、隆安三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基础上,将上林、马山、隆安三县县城公办学校和武鸣、宾阳、横县三县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学生纳入南宁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所需经费由市财政统一筹措。2014年全市共安排2.20亿元,2015年全市共安排3.27亿元;2016年共安排4.27亿元。这意味着全市学生营养午餐计划已在南宁六县全面铺开,受益学生将近40万人,极大促进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有力地巩固了六县义务教育发展。

    (6)率先在全区设立市本级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市本级财政每年专项安排资金200万元,是用于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解决壮汉双语教育特殊困难以及少数民族边远村屯教学点扶持等工作,成为全区14个地级市中第一个设立市本级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的城市。

    3、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1)率先在全区开展民族风情进校园活动。为推进民族文化健康发展,展现民族风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南宁市率先开展民族文化“三进”活动。2011年,南宁市民族文化“三进”活动领导小组授牌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南宁市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等15个中小学校为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校园示范学校,通过以点带面掀起南宁市民族团结教育的高潮。从最初只针对15所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示范学校,扩展至目前覆盖全市200多所学校的师生。各中小学校把民族团结教育与德育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开发民族文化系列校本教材,形成了系列化课程,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民族风情进校园活动作为“三进”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到了国家民委和自治区民委的充分肯定。

    (2)保证民族教育课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严格按要求开好、上好民族团结教育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小学阶段以民族知识启蒙为主,初中阶段以民族政策常识教育为主,高中阶段以民族理论常识教育为主;保证教育活动时间,小学和初中保证每学年10~12个学时,普通高中8~10个学时,中职学校12~14个学时。各中小学校能够按照要求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教材主要使用全国统编并免费发放的《民族团结教育读本》。

    (3)注意与学科教学特点相结合。除了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外,各学校还根据各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民族教育渗透点,将民族教育课程与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紧密结合起来。比如,美术课画民族画、剪贴民族作品,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民族工艺品;音乐课唱民族歌、跳民族舞、学民族乐器;体育课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操编排到教学之中,训练抛绣球、三人板鞋、打陀螺、踩高跷、顶竹杠等体育项目等等。通过学科渗透,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4)开展特色民族教育宣传活动。南宁市各中小学定期开展“三月三”等民族节庆活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促进各民族同学们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和谐互助的感情。马山县开展“马山文化三宝”进校园活动,在全县10所学校开展试点,并分别在城北小学、百龙滩勉圩小学、加方初中设立三声部民歌教学基地、会鼓教学基地、扁担舞教学基地,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壮、汉双语教学效果良好

    壮汉双语教学是结合壮族地区教育实际实施的一项民族教育内容,旨在减少语言沟通障碍,激发壮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壮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目前,全市共有27所小学、8所民族中学开设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共有在校生2450多名。认真贯彻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壮文进校“十六字”方针精神,充分发挥母语在帮助学生学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探讨壮汉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在学生在学好壮语文的基础上,提高汉语文水平,达到壮汉兼通。南宁市小学和初中均使用教育厅统一编制的教材进行教学,效果良好。

    二、当前民族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民族师资资源匮乏

    因受编制限制,目前各校民族教育均没有专职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一些边远地区的学校甚至存在一人代多科的现象,兼职上民族教育课的教师没有教师参考用书,也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都是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自己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渠道查找材料,在课堂内容的深入和广度拓展上受到很大限制。不少县区学校民族教育教材是循环使用,因为各年级人数存在差异,有时有些年级甚至不能保证人手一册。

    2、办学经费不足

    虽然近年来南宁市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取得较大改善,但因自治区、市级、县级财政没有设立足够的发展民族教育的专项补助资金。各县(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区域内校际之间民族教育校园文化氛围打造、教师专项培训和民族特色活动等资金比较缺乏且分配投入不够均衡,全市民族文化教育缺乏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系统性。

    3、教育活动形式仍普遍单调

    目前南宁市部分中小学开展民族教育活动,已形成特色,但都是在具体某个点上,无法全面铺开。大多数学校的民族教育活动还是采取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墙报、演讲等,形式比较单调。而且学校教师掌握民族文化技能的人才缺乏,无法开发校本课程在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只有依靠少数社区组织民间艺人开展传统的教育活动。

    4、壮、汉双语教学的困难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壮汉双语师资编制不足,实验学校任教教师多为兼职,工作任务繁重,而且在学校岗位竞聘制度中没有相关条例给予适当加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懂得壮语的教师人数逐渐减少,队伍老龄化严重,业务水平较低,严重缺乏学历合格的壮汉“双语”教师。三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艰苦,特别是偏远的乡村教师很难安心于教学工作,教师队伍不稳定,每年都有壮汉双语教师调离壮汉双语教学工作岗位。四是双语教师缺乏来源,教师补充困难。多年来,壮汉双语师资主要由广西壮文学校培养。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结构的调整,从2007年开始,广西壮文学校转办高中,再也没有壮文专业毕业生,导致壮汉双语师资补充困难。

    5、民族教育的投入依然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大部分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但仍有一些基本项目尚末达标,如村小学标准课桌椅配置不足,寄宿生床位欠缺,存在“大通铺”现象,乡镇小学食堂配套设施落后等。壮汉双语学校,尤其是县区边远地区的壮汉双语学校的办学条件从整体上而言跟当地同类学校有一定差距。

    6、壮文资料、图书匮乏

    目前进校的壮文方面的图书除了教育厅统一教材和《Samnyiedsam》(《三月三》)、《Gvangjsih Minzcuzbauq》(《广西民族报》壮文版)等外,其它壮文课外读物极少,甚至教师的教学用书都没有,学生的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截然分开,教学缺乏有效性。

    7、民族双语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一是机构改革对双语教学的影响。机构改革前我市各县教育部门均设有民族教育股,并配齐壮汉双语数学教研员,机构改革后,由于内设机构职数及人员方面的原因,民族教育股职能已基本被其他职能部门替代,教研力量严重不足,处于退一位少一位的地步。壯汉双语数学的的教研指导工作人员少甚至无人员的局面对民族教育的科学发展极其不利。二是双语教学实验校点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师资队伍老化和不稳定现象突出。三是办学经费不足,不利于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各县区财政普遍比较紧张,基本未予安排民语工作业务专项经费。

    三、南宁市民族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做好南宁市“十三五”民族教育规划内容编制工作

    南宁市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南宁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文件,编制好民族教育内容,是今后一个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要围绕新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立足南宁市民族教育实际和全市教育发展总趋势,做好全市“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编制完善民族教育工作。

    2、推动县(区)财政设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

    根据《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二十条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族自治地方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中央财政设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地方财政相应安排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的规定和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建立市、县(区)两级设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以用于支持民族中小学、双语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3、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中小学农村教师特别是壮汉双语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双语教师是特种教师,对双语教师的培养提高必须重视。一是要减少壮汉教师的流动性,在乡镇不随意调动壮汉教师。二是遵循“缺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每年对双语教师进行市级以上的中长期培训,及时弥补因教师流动而产生的岗位空缺,确保实验工作的可持续。三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强县域内学校之间、民族地区之间的学习交流,促进双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保证民族教育师资的知识更新与能力提升。四是通过开办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双语教师的专业化训练,提高他们的双语表述能力,双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双语双文教学设计能力等。

    4、坚持和完善少数民族学生帮扶助学制度

    高度重视民族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实施“奖、贷、助、补、免”多元资助体系,对民族贫困学生实施政策倾斜。扩大民族寄宿制中小学办学规模,提高补助标准;扩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校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范围;坚持和完善助学金、奖学金制度,开展资助少数民族困难学生活动,确保少数民族困难学生有学上,上好学。

    创新民族贫困生帮扶助学观念。找一些标杆式的人物在少数民族学生中树立民族贫困生的模范典型,激发民族贫困生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励志心态;以财政资助渠道为少数民族贫困生筹措的补助资助经费相对较低和方式较单一,因此可以大力开展社会捐赠资助模式,积极向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校友、民族人士宣传慈善捐助活动,可以大大缓解南宁市财政紧张和改善民族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

    5、丰富民族教育资源

    针对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组织专家编撰民族教育地方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民族知识、民族风俗、民族人物、民族歌曲等。同时努力拓展民族教育资源,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挖掘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了解各民族人民为缔造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作出的历史贡献,让各民族学生以自己民族为荣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各级民委牵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当地的民俗专家、民间艺人到校园给学生进行上课,开设民族歌曲课程,举办各种民族特色歌舞赛事、运动会等。带领师生到民族博物馆或当地的原生态民俗村民俗体验教育,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从图片、电视资料上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认识祖国、认识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情结,进而丰富民族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 南宁市民族教育条例,2005.7.29.

    [2] 陈春芳,朱银培,何倩.浅析南宁市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的措施——以南寧市S区为例,大众科技,2016.10.

    [3] 苏英姿,蓝梦莎.曾露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分析——以南宁市三所瑶族初中为例,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3.

    【作者简介】

    农 东(1968-)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南宁市民委社会发展科科长,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陆春红(1972.10-)女,广西南宁人,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