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 |
范文 | 【摘 要】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很多新特征,主要是主客体地位、教育时空、教育模式、教育者职业素养要求等发生很大变化,从而使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评价机制等陷入困境。面对新变化、新问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强化“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创建,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职业素养。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结合的时代,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回避的新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审时度势,积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新环境中的新特点、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新模式,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 1、教育主客体地位发生改变 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教育活动中两个必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明确指出:主体“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历史中行动的人。”[1]教育者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处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处于教育活动的客体地位。在“互联网+”时代,师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教育主客体的界限逐渐模糊,日趋平等的教育主客体关系成为新变化,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互联网中获取丰富的知识。“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要善于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新特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积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的正面引导。 2、教育时空发生转变 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知识更新较慢,信息相对较少,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都是被固定的,教育者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载体、教学空间、教学方式等都是单向互动,呈线性开展。在“互联网+”时代中,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海量的信息数据利用各种新媒体广泛传播,大学生始终处于知识膨胀状态,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学习,接受各种信息、知识。 3、教育双向互动模式成为新常态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采用单向灌输的模式,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所有的教育活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都由教育者掌控,学生只能单向的接受教育者的知识灌输。在“互联网+”时代中,这种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被打破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模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态。大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海量信息,并对其思想、心理、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在线下和线上对学生关心的问题积极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4、教育者个人魅力与教育效果成正相关趋势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能力、良好素质等个人魅力主要在教学课堂中对学生起到重要影响,而在课堂之外,由于缺乏能够直接与大学生交流沟通的良好途径,学生的思想困境、心理疑惑等很难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疏导。在“互联网+”环境中,凭借其自由、平等、开放、便捷的特征,“每个参与网络的身份都是无标签、同起点的个体,线上师生关系处置的微妙也在于此”。[2]互联网教育社交化不再使教育者独立于受教育者之外,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互联网环境中可以自由、平等的交流。在“互联网+”时代中,教育者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知识传播者,应该适时转变角色,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个人魅力,在线上与学生寻找共鸣点,探讨社会热点,充当网络意见领袖,积极传播正能量,通过自己的独特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1、思想政治教育網络平台建设不足 在“互联网+”背景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针对“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搭建还不够,信息沟通中采用的手段比较单一,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很好的适应新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利用社交媒介进行,对网络的开放性所带来的信息复杂性得不到有效的甄别和利用,容易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误导。同时,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很好的把世情、国情、校情、学生特色、专业特点等与互联网思维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缺乏特色鲜明的网络课程平台、学习平台和交流平台的建设,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滞后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还不够。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以灌输为主要方式,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没有树立起“以生为本,重视个体”的教育理念。[3]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学生需求得不到满足,局限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性和主动性。“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两套系统密不可分。目前,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重视“两线作战”,有的重视网下教育,忽视网上教育,有的则过分依赖网上教育,舍弃网下教育,这都是不可取的。要积极探索“网上引导”与“网下教育”相辅相成的立体教育模式,充分利用“键对键”的交互性,弥补“面对面”拘束、时空等方面的不足,[4]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主要是“大而全”的评价机制,所存在的考评标准模糊,重视数量和忽视质量,考评导向性不强,缺乏效率等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凸显出来。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除了接受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的网上和网下的教育,在生活中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因此,必须建立健全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不仅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点对点的精细化管理,更要实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评价。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知识和信息的爆炸式产生,以及便捷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垄断和权威被逐渐弱化,已经不再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然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没有认识到这种现实,缺乏互联网思维,对新知识更新不到位,对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没有多少改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导致大学生的抵触和厌恶,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利用互联网思维武装自己,加强学习,积极汲取新知识,准确定位,紧跟时代步伐,要善于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分析手段,以问题为导向,从夯实现实、把握现实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入手,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5] 三、构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建议 1、强化“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必须要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互联网+教育”,要积极吸纳、借鉴“互联网+教育”的经验模式,积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当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有微博、专栏、QQ、微信、在线视频教育、网络直播等多种网络平台,但是不能简单加以利用,而应该建立成一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的、系统的工程,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和机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要积极吸收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共享经济、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思维,进行统筹规划、整体设计,最终建设成涵盖“互联网+教育管理”“互联网+思政教师”“互联网+课程建设”“互联网+思政教学”“互联网+思政学习”等子维度,[6]使“互联网+”成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力支撑。 2、加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创建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在方法、手段、渠道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积极运用并有效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依靠“互联网+”的巨大效应,将丰富的理论内容用新形式表现出来,使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如网校、视频直播或者录播、主题网站、MOOC等,打造精品网络教育课程,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解决好网上“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互动与社交问题,借助移动互联网手段,开发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软件,使大学生能够在体验式学习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完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良好的评价机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促进作用。“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与评价,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方法和手段,要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根据新变化建立健全新的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机制注重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形式、统一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不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差异性和全面性发展。针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评价机制要更加精细化,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积极开发完整的线上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线下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評价体系的合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评价机制下取得良好效果。 4、提升“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职业素养 在“互联网+”时代,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海量的网络信息,便捷的传播渠道,使得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知识,教师的知识权威和传统的教学手段被弱化,使得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被削弱,大学生对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难以甄别,容易导致思想上的误导。要做好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洞悉时代特征,积极转变教学思路,用新思维武装自己,加强新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扩充与学生交流的空间,增加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勇于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和制高点。积极深入学生的生活空间和网络空间,学生的关注点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就在哪里,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发出声音,引领思想,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能够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213. [2] 曹出处.浅析“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的新特点[N].山西经济日报,2017,8. [3] 陈志勇.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30. [4] 赵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6. [5] 刘宏森.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困境和作为[J].中国青年研究,2015(7). [6] 庄森,全思懋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6,10. 【作者简介】 夏开成(1988.10-)男,陕西安康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