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陕甘边根据地党的群众工作经验及现实启示
范文

    张明珍?田亮

    【摘 要】 文章概述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工作经验: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维护群众利益,满足群众需求;加强作风建设,提升群众认同。从中总结出对当代的启示:树立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利益;拓宽群众思想工作途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筑牢党群关系。

    【关键词】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启示

    土地革命后期,南方革命根据地相继沦陷,中国革命陷入低潮,北方共产党在历经无数次武装起义失败之后,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立为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从南转向北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为革命环境的恶劣,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先后经历了以寺村原为中心、以照金为中心、以南梁为中心的三个阶段,在这些革命实践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和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建立了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同时在群众工作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历史经验,对于新形势下党开展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党的群众工作经验

    毛泽东指出革命要得以胜利就必须依靠群众,他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在革命政府周围团结起来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1]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的过程中,革命环境恶劣,但共产党始终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才使得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1、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

    在革命根据地开辟时期,陕甘边地区“因为交通的不便,文化的落后,大革命的影响非常微弱或者根本没有,苏维埃运动的影响自然更是听不着的”,[2]因此共产党员们召开群众大会、演讲会、张贴标语,宣传革命形势、党的革命宗旨;共产党员更是挨家挨户的做群众工作;根据地兴办学校、开展“列宁文化运动”、创办《布尔什维克的生活》和《红色西北》等刊物来宣扬马列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同时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破除封建迷信。宣传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消解群众对红军的误解,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革命意识。在积极的宣传动员之下,群众相继成立了农会、贫农团、抗租团、赤卫队等多种群众组织,这些群众组织不但扩大革命力量,还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扩大了革命的影响范围,拉近了党群关系,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不少群众一得知敌人方面的消息就给红军送来,一有机会就支持革命。“当时,国民党军打仗,总拉老百姓用毛驴驮子弹、粮草。我们在前面和敌人一开火,老百姓就拉着牲口朝后跑,送给红军。”[3] 1933年红二十六军因“左”倾南下作战失败,幸得群众的掩护,刘志丹、王世泰等指挥员才得以安全回到陕甘边,正是依靠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陕甘边政权才得以保存和发展。

    2、维护群众利益,满足群众需求

    在创建和建设陕甘边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和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赢得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一是开展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求。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的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要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开展土地革命。1932年2月,陕甘游击队成立,中共陕西省委在《关于红军陕甘游击队的决议》中指出“立即执行土地革命任务。在游击区内,马上没收豪绅、地主、寺院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绝对不能有丝毫的迟疑犹豫。”[4] 1933年4月陕甘边革命委员会成立,委员会就依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土地法令,对土地进行分配。委员会还下令:废除一切地主佃租和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新生政权参照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的精神和总结陕甘边根据地两年多的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陕甘边实际情况的《土地决议案》,实施了一系列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土地政策,在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土地革命的开展,让广大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他们积极生产,享受革命带来的果实。同时为了保住革命果实,边区人民掀起了“扩红”热潮,人口只有1万的新正县青年参军就达1000多人,华池县几乎所有的青年都参加了革命队伍。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革命队伍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到1934年底,红二十六军发展到2000多人,红军游击队扩大到3000多人、赤卫队军发展到4000多人。这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斗争的真实写照。

    二是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陕甘边政府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宗旨,力求解决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陕甘边政府总结之前经验并结合陕甘边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很多为群众谋福利的政策措施。土地政策方面:陕甘边区地广人稀,但可以耕种的川地少,对此苏维埃政府确立了只分川地不分山地、中心地区分土地,边境地区则不分等8条土地分配原则。同时考虑到农民光有地还不行,还给分配苗、种子等生产资源。经济建设方面:为改善边区群众生活,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在深入调查之后,政府设立集市,成立牧场、发行“苏票”,建立流动仓库,各家各户进行粮食储藏。文化教育方面:为了让群众易于接受文化知识,习仲勋提出:“不能抄袭一套旧的教学方法,必须学用一致。群众做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这不仅群众有兴趣,容易学,并且能够学一下就会用,长期不忘。”[5]对此教学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受乡村儿童欢迎。现在南梁地区一些老人还能清楚地记得政治教材上开头两句:“马克思、恩格斯世界革命两导师”;针对当时群众日常生活需要,开设应用课、珠算課、自然课等;针对群众的不同需求,教学组织形式也各种各样,如大忙不学、小忙少学、农闲多学、雨天雪天集中学习以及冬学的学习方法。细微之处见真情,中国共产党正是设身处地的为群众考虑,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从细微之处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才创建了党爱民、民爱党的群众氛围。

    3、加强作风建设,提升群众认同

    陕甘边共产党人的廉洁的工作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区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是严明军纪。军纪是一个队伍的精神面貌的直接反映,关系到军民关系,关系到群众工作的开展。陕甘边革命领导人一开始就特别注重部队纪律。要求军队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严守群众纪律,不拿老百姓一分一毫,不动老百姓一针一线;只要是吃了群众的米、面等,都必须付钱;让老百姓认识到红军与土匪、军阀的不同,消除群众对红军“好土匪”误解。1931年11月,陕甘游击队进入照金镇芋园村,村民们顿时吓得东躲西藏,以为又是土匪来了。据耀州区党史办记载的一位经历此事的村民说:“当天中午,我打了一锅搅团,刚把饭做好就听说梁子(土匪)来了,全家吓得连饭也顾不上吃就往外跑。回来后,发现一锅搅团吃完了,一缸酸菜也吃没了,但家里别的东西都没动,鸡蛋一个都没少,桌子上还放着钱。后来才知道吃饭的是红军,我们也是第一次见吃饭给钱的队伍。”[6]通过这些规定,有效的解除了群众对红军的顾虑,拉近群众关系。

    二是严惩贪污腐败。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过程中,党始终把廉政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刚成立,刘志丹就强调:“群众最痛恨反动政权不廉洁、无官不贪。我们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个问题,穷要有骨气,要讲贞操,受冻挨饿也不取不义之财。”[7]无规矩不成方圆,廉政建设首要的是制定法规条文,这是廉政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制定了“凡一切党政军干部,如有贪污十元者执行死刑。”[8]如此严厉的法令,让根据地中没有发生一件贪污案件。同时政府还规定,平时工作中,工作人员尽量不到老百姓家中吃饭,以减少群众的负担;如果吃了,一定要按标准付伙食费。严厉的法规条纹,红军干部、战士的严格遵守,受到了边区群众的一致认可。其次,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陕甘边廉政建设的关键和保障。一次,刘志丹带领的队伍在正宁县一带活动,随行的一位马夫拿了群众的一条毛线腰带和一只鸡,群众跑来告状。刘志丹知道后,召开了全体军人大会,依据部队纪律并结合他过去一再违反纪律的不良表现,经战士讨论,决定立即予以枪决。此事警示教育了广大官兵,严守群众纪律,一旦触犯,必受严厉的惩罚。严明的纪律约束,既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也受到了根据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陕甘边政府的廉政建设,密切了党群关系。边区人民不由得从心里称赞:“日头上来端上端,志丹來了晴了天,南梁政府没贪官,哪个百姓不喜欢!”

    二、陕甘边根据地群众工作的现实启示

    历史的余晖仍映照着现实。新时期,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开展群众工作的环境,对象、内容也更加复杂,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这个传家宝不能丢,党同人民的血肉关系不能变。陕甘边根据地的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群众工作经验,丰富了群众工作方法,这些对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树立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治主张,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陕甘边革命时期,党员干部深入群众,访贫问苦,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制定了很多代表群众利益的政策,获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新时代,我们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要看到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出现了群众观点淡薄的问题。历史和现实警示我们,脱离群众必然导致失败。越是发展越要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越要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纵使历史条件在变,我们党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我们要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关心和解决群众利益矛盾。只有我们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点,面对面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疾苦,才能做到执政为民,才可以为我党长期执政奠定坚实的基础,储备强大的力量。

    启示二: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利益。做群众工作,要牵住协调群众利益这个“牛鼻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真心实意的为群众谋利益。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期间时期,由于陕甘边特殊的土地情况,制定了田苗一齐分、只分川地不分山地;在不妨碍贫雇中农利益的前提下,富农、地主也有一部分耕地等土地政策,不但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求,解决了农民有地没生产资料的问题,同时还团结了群众,这一实事求是的分配方案得到了边区群众的一致拥护和认可。新时代,在处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时,我们党员干部要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民政策,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制定出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群众利益协调方案;对有争议、利益突出的问题,要拓宽表达渠道,健全群众权益维护机制,积极妥善加以解决,维护群众利益。

    启示三:拓宽群众思想工作途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党在陕甘边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之一就是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传播革命道理,目的是为了将群众团结起来,抵抗社会矛盾。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的矛盾已转化为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但一旦处理不当,就影响社会和谐。对此我们应该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以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出发点,采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新时代下,党的群众工作要着重于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精神抚慰等帮助群众理顺情绪,提高对问题认识、化解内心疑虑;同时借助广播、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传媒,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目的,传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不断拓宽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渠道,及时掌握民情、回应民意,提高组织群众凝聚力。

    启示四:加强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筑牢党群关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在陕甘边革命时期,尽管条件艰苦,就十分注重党组织的廉政建设,严厉的制度、朴实的工作作风拉近了党群关系,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而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形象的好坏、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新时代的群众工作,要善于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要用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要以先进性、纯洁性为目标,以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为任务,加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要建立群众参与、监督反腐败斗争的渠道;以党的良好的基层组织政风带动民风,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陕甘边根据地党的群众工作留下的宝贵经验,历久弥新,使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不竭动力和智慧源泉。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2]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24.

    [3] 杨培盛.和老刘在一起“闹红”的日子.刘志丹文集 [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330.

    [4]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38.

    [5] 习仲勋文选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27.

    [6] 红色照金西北革命烽火燎原地.2016.10.14.

    http://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16-10/14/content_448827.htm.

    [7] 习仲勋.纪念刘志丹同志九十诞辰.刘志丹.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33.70.

    [8] 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83.

    【作者简介】

    张明珍,西安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9: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