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机遇与挑战 |
范文 | 【摘 要】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印政府间交流趋于频繁,中国企业纷纷加入对印的投资行列,既有机遇也有风险。中国企业对印投资的对策应是:妥善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审慎选择投资领域;不断提升自身投资能力;积极学习当地相关政策及法律制度。 【关键词】 “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企业;投资印度;机遇与挑战;对策 一、印度利用中资的基本态势 与许多新兴经济体一样,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在吸引外资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目前金属和矿产工业吸引了最大的投资量,其次是软件、资讯科技业、地产和建造业。据统计,截止2016年底,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达31.08亿美元,中国对印度工程承包合同额累计达683亿美元,营业额累计达465亿美元。钢铁、机械设备、电信电力设备、家用电器为主要投资领域,其中華为公司、比亚迪公司、特变电工等企业在印度投资规模较大。经贸合作方面,马哈拉施特拉邦汽车产业园和古吉拉特邦电力产业园在印正式投产,华夏幸福、万达等多家中国企业频繁去印考察。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在此背景下,中印领导人会晤频繁,两国关系趋稳向好,加之中国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推动企业“走出去”,中印企业借此良机,迎来经贸合作的广阔空间。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机遇 1、印度的投资政策不断完善 1991年,印度开始经济自由化大规模改革,在此过程中,印度通过FDI(外国直接投资)来吸引外资,使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自2014年莫迪上台以来,三年间针对FDI进行了37次改革,加大了FDI优惠政策,改革力度超过往届政府。除小部分行业外,外资在印都可适用自动审批通道,并可以100%持股。印度倡导外商投资本国软件业,为此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免除全部进口关税;10年内不征收所得税,如果将产品全部用于出口即不受10年期限制;允许外国人拥有独资的电信公司等。此外,印度是《巴黎公约》的成员国,十分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此举博得了高科技企业的好感。 印度地区优惠政策更具吸引力。投资印度东北部各邦等落后地区可不同程度地享受10年免税、一半以上的运费补贴等优惠。 印度鼓励外商在当地投资建厂。印度对外资施行中性政策,只有在印度本地设立的企业才能享受与当地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此外,印度为了使外商本地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采取对进口产品增加关税的关键策略,而印度普通民众更偏爱购买国货,因此中方企业在印度投资建厂可谓明智之举。 2、印度的重点领域投资潜力大 印度拥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是世界上钢铁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而且,由于印度钢铁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印度政府在铁矿石方面十分渴望外国企业的投资。印度允许更多的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参与扩充矿业基地,而且在铁矿石方面还允许100%的私人投资控股。宝钢集团就是瞅准这一商机,于2015年在印度设立了在海外的第一个全资实体工厂,投资总额4000万美元,年生产量可达15万吨。 莫迪政府推行的“印度制造”计划,吸引外资在电力、能源等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数据显示,基础设施领域占投资合作项目的比例达74%。大连万达、三一重工分别宣布向印度投资100亿美元和10亿美元。印度铁路委员会负责规划的执行主管萨塔库马尔介绍说,未来5年印度在铁路上的投资将超过600亿美元,这对中国蕴含着巨大机遇。 3、印度消费市场的潜力和人口红利 有研究表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环境评价中,印度综合排名第三,这主要得益于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富余的劳动力资源。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基数提供了潜在的消费需求,蕴含着极大的商机。根据联合国的最新数据,印度2018年总人口估计为13.5亿,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平均每一秒就有一人出生。报告称,印度人口将在2022年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另一方面,印度的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印度近13亿人口中有65%——也就是8亿人口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年轻化优势明显;印度2011年的识字率为74.04%,位居世界倒数,使得大量年轻劳动力聚集在基础设施领域。2018年数据显示,印度约27.8%(3.36亿人)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人口分布集中。这些都为印度的制造业储备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吸引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富士康就是利用印度低廉的人力成本代工,为第三品牌生产零件、组装产品。 4、高新技术发展迅速 印度是全球科技研发和高新软件技术快速发展的高地,中国企业对这些技术领先产业进行寻求型投资,可学习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力。1999年,华为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第一家研发中心,最初的设立目的就是学习印度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几年后就取得了不菲的成果。有文章曾指出,2007年华为申请的国际专利高达1365项,在发展中国家拔得头筹。 5、可再生能源丰富 可再生能源被认为是印度“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growth)的推动因素之一。印度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小水电资源等,据估计,太阳能发电在印度各类可再生能源的潜在发电能力中占比高达83.5%。为吸引投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印度已提议对监管和政策进行一系列改革。由印度可再生能源发展局(IREDA)提出的“再投资”和“印度建设”战略,旨在鼓励更多外资企业投资印度太阳能行业。印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部(MNRE)表示印度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已低至0.21美元/千瓦,已成为太阳能发电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印度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低廉的成本优势吸引了包括世界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Foxxcon, SunEdison, SoftBank等国际企业对太阳能发电的投资兴趣。 三、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行业协会、商会在两国经贸往来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中、印的行业协会、商会在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还需发挥协调政企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在印度的中资企业产品受到冲击或遇到贸易摩擦时,行业协会便可统一对外发挥其沟通协调作用。在日本,已有超过九成的企业加入到各行业的“工业会”,即行业协会中,该行业协会几乎可以代表该行业众多企业的利益诉求,正向推动经济市场的发展与稳定。 从2000年至今,印度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共249起,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而其中的反倾销案件200余件,占比80.7%。综合以上数据,中国企业在对印投资中面临着严峻的反倾销形势,而行业协会、商会在其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并不亚于商务部和政府。宝钢集团曾身陷6次国外反倾销案件,正是中国钢铁协会组织宝钢等企业与外方积极磋商才赢得了3次胜诉的结果。 中资企业可借助行业协会、商会推广品牌,减少投资风险。中资企业在国外往往孤军奋战,有时甚至会受到本地同行业企业的排挤仇视,加入行业协会如同加入到当地的“大家庭”中,一方面利于中资企业的成长,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归属感。中钢印度公司是印度工商联合会(FICCI)和印度矿业联盟(FIMI)的会员,其通过行业协会平台宣传品牌,并与当地同行业企业建立了友好关系。 行业协会、商会为中印企业合作交流搭建平台,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今年4月26日,由印度全印塑胶行业协会和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印塑料工业产能合作企业家对接会”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印两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超过500多家的制造商、营销商和服务商报名参加对接会,各方均表示该种形式使得磋商更为便捷、充分,为其带来了大量商机。 四、中国企业需要注意的投资风险 1、基于政治因素的风险 中印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亚洲大国,两国政治关系一直较为敏感和保守。诸如中印边界问题、军事问题等政治问题使得两国难以建立起基本的政治互信,这成为中国企业在印投资最主要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印度政府执政不透明和民众的舆论压力导致印度政府经常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阻碍中国企业的对印投资。印度曾在2013年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为、腾讯的对印投资亮起红灯;其二,冗长的审批。一些本该走自动审批通道的企业经常被印度政府假借国家安全为由列入政府审批渠道,政府审批不仅费时长而且通过率低;其三,印度签证政策不稳定,外资人员要获得印度政府颁发的签证十分困难。印度的商务签证常出现2-3月的审查期,且仅有3个月的期限,期满后必须回国才能续签,这些都给两国务工人员的往来带来诸多不便。 2、基础设施滞后 印度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制约因素,其主要表现在公共交通领域、能源领域、供水设施和通信设施等方面,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印度公路交通秩序混乱、运输效率不高、铁路老化落后、电力供应缺口较大、电网输送损耗大、移动4G业务仍未普及,落后的基础设施首先会导致中方企業在印度投资的成本过高,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3、合同欺诈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的数据统计,截止2018年11月,印度政府共24次被诉诸国际投资仲裁,而提起仲裁的主要诉因是违反投资条约,其中主张较多的是印度政府违反了公平与公正待遇条款,如White Industries v.India案与Astro and South Asia Entertainment v.India案。中国也曾面临相同的境遇,中国南京某公司2015年10月将货物运至目的港后,印方以各种理由拒绝提货付款并进行恶意压价,迫于港口费用的不断增加,中国公司无奈接受印方条件,将商品单价由2.455美元/千克降为1.9美元/千克。 4、复杂的法律制度体系 由于受到英国殖民时期的影响,印度的中央政府、地方各级邦政府和城乡政府都有权制定法律规则,且其中26个邦在税收制度中还规定了跨邦税和进城税。以销售税为例,其分为中央销售税和地方销售税两种,在中央、邦内或邦际从事销售活动的税率各不相同,目前大部分邦的销售税已被增值税所替代。莫迪政府在2017年7月推行税制改革,致力于形成统一的商品服务税(GST)用以克制重复征税。尽管如此,印度法律制度的繁冗复杂造成中资企业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此外,印度的劳工法规也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和进入造成严重阻碍。印度政府制定了大量的劳工法,主要有《劳工争议法》(Industrial Dispute Act,1947)、《产假法》(Maternity Benefit Act,1961)、《红利法》(Payment of Bonus Act,1965)、《离职金法》(Payment of Gratuity Act,1972)、《劳工补偿法》(Workmens Compensation Act,1923)、《雇用法》(Industrial Employment Act,1946)等,同时印度还是国际劳工组织的成员国,需遵守该组织关于工人权利保障的37个公约,这就导致中资企业极易卷入劳资纠纷之中。 五、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对策 1、妥善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 对于政治因素造成的风险,第一,建议尽量参与印度国家项目建设。可通过“公共私营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PPP/BOT方式参与项目建设,但需警惕政府效率低下问题。印度从“一五”计划开始对基础设施建设十分重视,中兴抓住了这个机遇,积极参与大规模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稳定了其在印度的根基;第二,积极构建稳定的公共关系。中资企业应关注印度政策走向,熟悉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能范围,及时汇报企业发展情况并主动协助当地政府举办活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第三,注意规避注册、签证风险。投资企业可将一部分基础性工作转包给本地劳务公司以减少中方入境签证风险和成本,该做法也契合了印度鼓励使用当地劳工的政策;第四,可通过并购当地企业加入印度本地市场。 2、审慎选择投资领域 针对印度薄弱的基础设施,中国企业应审慎选择投资领域,首选互补型的投资。建议企业关注印度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如东西走廊(阿萨姆邦内670公里)等重点公路项目、Moinaguri-Jogighopa铁路线升级宽轨等重点铁路项目、Itanagar新建机场等重点机场项目、尼赫鲁太阳能计划等重点电力项目以及主要基建项目。 3、提升自身投资能力 对经营中的欺诈行为,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主动签订购销合同。中方企业在开展投资合作时,首先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合同的签订,并就争议解决条款进行约定;第二,依托当地专业机构,切实开展尽职调查。企业应关注保险、担保、银行等保险金融机构和其他专业风险管理机构的相关业务。中材公司在2013年并购印度企业LNVT时,就是利用印度本地的风险咨询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对目标公司开展了尽职调查,聘请当地律师设计风险控制方案,通过协议条款约定等措施来规避相关风险;第三,在印度开展投资、贸易、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事前调查、评估相关风险,事后积极协商和应诉。同时,还要注重利用相关政策性保险机构和金融机构分担风险;第四,要注意仲裁地点的约定和仲裁员的选择。这关系到仲裁协议、仲裁裁决的效力与执行,甚至是法院对仲裁机构的监督。在White Industries v.India案中,仲裁庭认为Coal India公司行为不可归因于印度政府,于是该案只能从印度政府是否违反公平与公正待遇原则这一问题上寻找突破口。 4、积极学习当地相关政策及法律制度 针对印度繁杂的法律制度,外资公司需积极学习当地法律规章和政策,涉及签署重要合同以及日常财务管理、税收申报等事项应聘请当地有资质、信誉良好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协助办理。此外,中国企业可以在印度设立代表处和办事处。因其负责专门事务,受政府干预较少,并能够与当地政府部门建立一定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政治风险、地方保护和劳工罢工风险。 【参考文献】 [1] Lai, Yu-Cheng, and Santanu Sarkar. “Labour Cost &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India.” Indi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vol. 46, no. 3, 2011, pp. 396-411. [2] Mrinalini, N., et 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R&D in India.” Current Science, vol. 105, no. 6, 2013, pp. 767-773. [3] Press Information Bureau Government of India Ministry of Com-merce & Industry,Year end Review,24 December,2014. [4] Subhankar Sinha,“Indias New Investment and Tax Regime”,22 The International Tax Journal 9,1996. [5] Anuradha Bhasin.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for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Lessons for India. Connexions. May 2006. [6] 張春光,满海峰.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环境的综合评价与比较——基于不同类型经济体的实证研究[J]. 金融与经济,2018(02)48-54. [7] 原琦. 行业协会在对外反倾销诉讼中的作用分析[J]. 法制与社会,2018(06)158-160. [8] 李晓.“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印度困局”——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困境与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2015(05)19-42+4. [9] 张立,王学人.印度基础设施发展的问题、措施与成效[J].南亚研究季刊,2010(04)33-38+4-5. [10] 程开炳. 印度建筑市场的开放性调查及中国企业进入策略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5. 【作者简介】 成迪雅(1996—)女,陕西西安人,四川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