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心理史学研究存在相关问题探析 |
范文 | 张世煜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心理史学的概念问题、时空界定问题。认为我国心理史学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及研究力量,其中概念问题及时空界定问题是阻碍中国心理史学发展的两大问题。首先是心理史学、心态史学、心理历史学和历史心理学这几组概念很多学者混淆不清。其次是心理史学并不是所有的历史阶段和国家、民族都适用心理史学进行研究。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心理史学仍然构成了历史解释中一个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研究中,无论是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将产生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 心理史学;心态史学;中国近现代史 在历史研究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对人们的心理问题十分重视。在《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中,姜氏对庄公和共叔段表现了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为庄公后来的报复埋下了伏笔。《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中,晋文公战前的心理变化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影响。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当时历史人物的心理描述分析更是数不胜数。而三国刘勋的《人物志》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人物心理研究的著作。[1]在西方,被称为“心理.历史学之父”的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就已经注意到人们的心理活动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也十分注重分析人物的内在性格,指出事件背后的内在动因。因此有学者指出:“如果塔西陀有什么方法论的概念的话,那么就是心理学的个人主义:具有自己的精神格局的人物是历史的主要动力。”[2]但是古代这种凭着直观经验对人物心理性格和事件背后的内在心理动因进行的分析其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虽有零星的、个别的对心理状况原因的分析,但他们并不能指出历史规律性的心理内在因素,充其量只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心理描述罢了。直到1910年,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佛洛伊德所著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一书出版,在历史上第一次将现代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学方法运用到历史人物的研究之中,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史学。 当前国内心理史学研究的成果已经十分丰富,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首先是国内很多学者将心理史学与心态史学、心理历史学和历史心理学这几组概念常常混淆,这几组概念有待进一步澄清。第二是心理史学的运用时空范围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历史阶段和国家、民族都适用心理史学进行研究。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如有不足之处,希望读者指正。 一、概念问题 心理史学的开端标志是1910年弗洛伊德在《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中率先使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途径,佛洛伊德通常被认为是心理史学的开山鼻祖。1957年,美国历史学家威廉·兰格在就任美国历史协会主席致辞中认为历史学需要应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方法加深研究深度。1958年,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E.H.埃里克森出版《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一书。至此,心理史学在美国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心理史学发展到今日,虽然可以使用其他现代心理学知识用于历史研究之中,但仍然以精神分析学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心理史学的发展流程清楚地表明它是一个以研究方法来划分的史学流派,但是其研究对象和内容并不作明确限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既可以是个人和群体的心理状况,也可以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行为。总而言之,心理史学是历史学纵向维度深化发展的产物,是传统的历史学为了改进研究方法与其他西方现代人文现代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融化的结果。 此外,心理史学常常与心态史学、心理历史学和历史心理学这几个概念混淆。心态史学来源于法国的年鉴学派,是历史学横向维度扩大研究范围的成果。1929年以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为首的年鉴学派为了改变历史学只研究上层军事,政治人物的活动的状况,将以往不关注的社会文化,社会群体的无意识也纳入到历史研究范围之内。因此心态史学是应西方新史学扩大研究范围的需求而产生的,是一个以研究内容(社会群体的心态)为主要标志产生的史学派别,并不对研究方法进行限制。但大多数著作还是仅仅以一般的历史研究进行说明解释,而不用精神分析或其他现代心理学理论。 心理历史学和心理史学虽仅仅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并不一样。心理历史学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并不做详细规定。凡是使用了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无论是实验心理学,还是学院心理学,只要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历史研究之中,无论是研究政治史、经济史、外交史、军事史还是文化史,都可以划入心理历史学的范围之内。心理历史学包括心理史学和心态史学,心理史学和心态史学可以看作是心理历史学的两个代表着不同研究维度的分支。 历史心理学从某一方面来说并不属于历史学的范畴,而应该归属于心理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费弗尔在1938年曾指出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时代,经济,技术,社会乃至饮食等生活条件发生变化,不同时代的人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3]为了避免以现代人为实验基础得出的现代心理学运用到并不处于同一时代的前代人身上,费弗尔便呼吁以心理学家和历史学家为主体联合其他有关学科专家,共同建立历史心理学。因此,历史心理学研究的是不同时代的人的心理规律,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正是因为概念不清,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有一些文章著作,题目和关键词虽然标有心理史学,但文章的研究方法却丝毫不见现代心理学的影子,还是使用传统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人物或历史群体从传统心理视角进行分析,如果文章著作研究的恰好是歷史上某一社会群体的话,在某种程度上更应该算作是心态史学。如陈国威在《19世纪买办投资中国工商业的心理史分析》一文中认为中国近代买办投身于民族工商业受到了成就心理的推动,[4]他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进而提出了“工匠心态”,但这一概念并没有任何实验依据。作者将文章归为心理史学研究范畴之内,但本文并没有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方法。亦或者不加区分武断地套用心理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对这些概念理论作者不加考察随意使用,有生搬硬套之嫌,这些情况多存在于我国国内心理史学研究之中。造成这种情况笔者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心理史学传入中国较晚,研究力量较为薄弱。二是长期以来,我国唯物史观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心理史学注重研究人们的内心世界的特性,人们难免产生了心理史学就是“心理因素决定论”“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错误观点。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