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范文

    【摘 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各少数民族都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以来,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责任。在少数民族学生当中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对于维护国家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紧密围绕“五个认同”的思想基础,深入阐述了面向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少数民族大学生 民族团结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在哲学范畴中,“价值”一般是指作为客体的外界事物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体现了客体属性和主体需求的有机统一。“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认识、理论和学说的总和,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价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人们将价值观作为判断善恶美丑、是非对错的根本出发点和心理尺度。“价值体系”由众多的价值观聚合而成。它是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存在于社会中的各层次、各方面的价值观念的有机综合体系。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该体系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了新的部署,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公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必价值观。”首次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具体表述。

    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明确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二、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国家认同,维护祖国统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成为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政治载体。国家在促进民族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要。它能够提供有利于民族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调整促进民族发展的内部机制,并且为民族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条件、新的起点和新的速度。自古以来,各民族与国家相伴而生,相互依存,都曾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过不朽贡献。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侵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团结一心,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同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有力捍卫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教育,就是要让各族学生铭记历史,不忘过去,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荣誉感,深刻认识到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渴望和集体共识,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充分保障,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各族青年学生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明辨是非善恶,抵制错误思潮的蛊惑和蒙蔽,同分裂势力开展坚决的斗争,继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自觉抵御西方消极思潮的侵袭,努力维护国家统一。

    (二)有利于加强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充分了解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及重要意义。所谓民族团结,就是各民族之间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互助合作,共同致力于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之间“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基本国情。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认识到,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的团结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夺取革命胜利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保证。坚持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经过长时间的团结奋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更新和重构,显示出了不断增强的趋势。

    (三)有利于加强文化认同,促进交流交融

    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文化组成的文化共同体。几千年的中国民族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融汇的历史,在此过程中各民族文化逐步凝聚成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这个“共同文化”的基础是历史中各民族长期共享的社会伦理、生活方式和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强调的是历史上继承下来的各民族文化共性。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都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发展,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都将会受到保护和弘扬,同时在继承和发展各族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地相互融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努力发掘、保护和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更加关注本民族文化历史的共性部分,走出以往存在的重视差异而忽视共性的偏差,充分认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放在更高一个层面上来认识和理解。要在“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下使各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合作中相互促进、健康发展并达到共同繁荣。

    (四)有利于加强政党认同,拥护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尽管无产阶级在中国并未占据人口的多数,但是它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只有几十名党员的小党,一跃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执政党,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它的强大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可以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刻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它领导各族人民消灭了民族压迫制度,对于各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差别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建立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族人民原来由阶级对立造成的各种偏见和不信任已经逐渐消除,在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日趋一致,共性日渐增多,差别逐渐减少,民族融合的因素不断增加。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尽早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民族政策,切实承担起促进民族交流交融和繁荣发展的历史责任。

    (五)有利于加强道路认同,走向共同繁荣

    与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一样,对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该如何走,中国共产党也经历了艰难的探索过程。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明确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条既能坚持社会主义,又能符合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正确道路,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民富民强国的梦想。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教育,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增强道路自信,从而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主体目标,克服思想上存在的片面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等负面因素,正确看待和分析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分歧。最终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经过自身努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李振华,陈松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10):196-199.

    [2] 吴锋锋,武兆鹏.内地高校加强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法与途径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2):8-9.

    [3] 王西斌.基于少数民族伦理文化的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8(24):20-22.

    作者简介:宋雨辰(1987年8月—),男,籍贯:河北省,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