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太原市生态环境宜居性水平分析与评价 |
范文 | 赵默 王国力 梁雪 陈旭 摘要:从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太原市的生态宜居性为较差,说明太原市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四个方面的建设仍然有很大的进步发展空间。 关键词: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043-02 一、引言 宜居城市,就是一个城市既要满足人的发展要求,也要适合自然环境客观发展规律的要求,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协调发展。宜居城市能持续性地增进人类的福利,不断促进人的良性发展,从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1] 宜居城市的内涵在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方面,应该具有三个条件:清新的空气、水和安静的生活环境,以及干净整洁的城区街道;应该拥有开敞的空间和良好的绿化,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气候条件适合生存,方便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在社会和人文环境方面,宜居城市至少要有五个条件: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城市,具备完整的安全体系和预警系统;要能够提供与居民收入水平相当的居住空间,确保居民的住房条件;应该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保障居民的就业;应该是一个生活便利的城市,要具有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和相应的生活设施等,保障居民生活的便利度;应该是一个和谐文明的城市,使居民拥有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2] 目前,我国许多学者都已经对宜居城市的内涵、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从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3-4]本文主要从生态系统方面选取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太原市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并对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现状提出问题和今后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指标选取 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这里主要采用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两种方法选取指标。[5] 1.统计分析法。 通过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进行大量地统计分析,选取出采用频率较高的指标。 2.理论分析法。通过对宜居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研究,选取出与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和特点密切相关的指标。 (二)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方法,构建了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表1)。数据来源于《2012年太原市统计年鉴》[6]和2011年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7]表中指标选取参考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宜居城市评价指标等,[5][8—12]标准值参考中国生态城市标准。[13]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太原市生态环境宜居性水平计算结果与分析 (一)计算结果 使用AHP软件分析得出指标体系的准则层权重,目标层权重则由其所包含的准则层权重相加所得,结果见表2。 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和所得权重,运用公式(6),可计算得出太原市生态宜居的综合指数为0.03。 (二)太原市生态环境宜居性水平分析 参照国内外综合指数的分级方法[5]确定本研究的分级。 综合指数在0.7至1之间时,城市的生态宜居性良好;在0.35至0.7之间时,城市的生态宜居性为中等;小于0.35时,城市的生态宜居性较差。 对照以上的分级标准可以看出,太原市目前生态宜居性为较差,生态系统问题比较突出。由表2可看出,经济发展对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影响最大,生态环境次之,社会环境对其影响相对较弱,而文化教育对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影响则最小。在经济发展中,经济水平对其影响最大;环境质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污染治理的影响相对较弱,绿化水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最小;在社会环境中,生活设施和医疗服务对其影响同等,社会保障的影响则相对较弱;文化教育中,教育质量占据重要的地位,教育结构则相对较弱。太原市在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教育的建设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建设和进步空间,尤其是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 因此,太原市在以后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着重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水平,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环境质量和污染治理度,加强绿化建设;在此基础上,要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 四、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持续的经济模式 太原市在今后的建设中,应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无污染和无废物排放的可循环产业,应该尽快完成煤炭产业转型,开发新能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逐步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全面整治生态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太原市的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为主,所以必须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率。重点对本市的工业污染进行整治,通过技术创新、设备升级和产业转型等,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根除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避免形成新的污染源。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同时,提高人们的资源节约意识,开展资源节约型社会活动。 (三)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生态宜居城市指数 完善本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加大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公共设施的覆盖率;完善失业保障、养老保障和残疾人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的普及率;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医疗设施和卫生服务设施建设。 (四)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加大科技教育的投资量 太原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该加大科技教育的发展力度,提高人们对科技教育的重视度,大力建设图书馆等公共教育设施,提高教师、科技人员及其他科教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长城,邓海骏.宜居城市的内涵及其评价要素探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0(4). [2] 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3). [3] 王先鹏.国内宜居城市评价研究述评[C].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2. [4] 陆仕祥,覃青作.宜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1). [5] 张雪花,雷 喆,张宏伟.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与评价方法——以天津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1). [6] 全少莉,刘养洁.我国主要城市的宜居性评价[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7] 王小双,张雪花,雷 喆.天津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与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S1). [8] 李丽萍,吴祥裕.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1). [9] 程前昌,胡大胜.对宜居城市判定标准的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07(1). [10] 徐惠民,丁德文,杨 俊,张玉萍,叶属峰.滨海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5). [1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中国首个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颁布[J].中国人居环境网站,2006. [责任编辑:兰欣卉] 摘要:从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太原市的生态宜居性为较差,说明太原市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四个方面的建设仍然有很大的进步发展空间。 关键词: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043-02 一、引言 宜居城市,就是一个城市既要满足人的发展要求,也要适合自然环境客观发展规律的要求,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协调发展。宜居城市能持续性地增进人类的福利,不断促进人的良性发展,从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1] 宜居城市的内涵在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方面,应该具有三个条件:清新的空气、水和安静的生活环境,以及干净整洁的城区街道;应该拥有开敞的空间和良好的绿化,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气候条件适合生存,方便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在社会和人文环境方面,宜居城市至少要有五个条件: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城市,具备完整的安全体系和预警系统;要能够提供与居民收入水平相当的居住空间,确保居民的住房条件;应该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保障居民的就业;应该是一个生活便利的城市,要具有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和相应的生活设施等,保障居民生活的便利度;应该是一个和谐文明的城市,使居民拥有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2] 目前,我国许多学者都已经对宜居城市的内涵、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从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3-4]本文主要从生态系统方面选取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太原市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并对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现状提出问题和今后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指标选取 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这里主要采用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两种方法选取指标。[5] 1.统计分析法。 通过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进行大量地统计分析,选取出采用频率较高的指标。 2.理论分析法。通过对宜居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研究,选取出与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和特点密切相关的指标。 (二)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方法,构建了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表1)。数据来源于《2012年太原市统计年鉴》[6]和2011年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7]表中指标选取参考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宜居城市评价指标等,[5][8—12]标准值参考中国生态城市标准。[13]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太原市生态环境宜居性水平计算结果与分析 (一)计算结果 使用AHP软件分析得出指标体系的准则层权重,目标层权重则由其所包含的准则层权重相加所得,结果见表2。 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和所得权重,运用公式(6),可计算得出太原市生态宜居的综合指数为0.03。 (二)太原市生态环境宜居性水平分析 参照国内外综合指数的分级方法[5]确定本研究的分级。 综合指数在0.7至1之间时,城市的生态宜居性良好;在0.35至0.7之间时,城市的生态宜居性为中等;小于0.35时,城市的生态宜居性较差。 对照以上的分级标准可以看出,太原市目前生态宜居性为较差,生态系统问题比较突出。由表2可看出,经济发展对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影响最大,生态环境次之,社会环境对其影响相对较弱,而文化教育对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影响则最小。在经济发展中,经济水平对其影响最大;环境质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污染治理的影响相对较弱,绿化水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最小;在社会环境中,生活设施和医疗服务对其影响同等,社会保障的影响则相对较弱;文化教育中,教育质量占据重要的地位,教育结构则相对较弱。太原市在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教育的建设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建设和进步空间,尤其是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 因此,太原市在以后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着重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水平,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环境质量和污染治理度,加强绿化建设;在此基础上,要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 四、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持续的经济模式 太原市在今后的建设中,应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无污染和无废物排放的可循环产业,应该尽快完成煤炭产业转型,开发新能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逐步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全面整治生态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太原市的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为主,所以必须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率。重点对本市的工业污染进行整治,通过技术创新、设备升级和产业转型等,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根除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避免形成新的污染源。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同时,提高人们的资源节约意识,开展资源节约型社会活动。 (三)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生态宜居城市指数 完善本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加大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公共设施的覆盖率;完善失业保障、养老保障和残疾人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的普及率;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医疗设施和卫生服务设施建设。 (四)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加大科技教育的投资量 太原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该加大科技教育的发展力度,提高人们对科技教育的重视度,大力建设图书馆等公共教育设施,提高教师、科技人员及其他科教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长城,邓海骏.宜居城市的内涵及其评价要素探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0(4). [2] 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3). [3] 王先鹏.国内宜居城市评价研究述评[C].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2. [4] 陆仕祥,覃青作.宜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1). [5] 张雪花,雷 喆,张宏伟.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与评价方法——以天津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1). [6] 全少莉,刘养洁.我国主要城市的宜居性评价[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7] 王小双,张雪花,雷 喆.天津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与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S1). [8] 李丽萍,吴祥裕.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1). [9] 程前昌,胡大胜.对宜居城市判定标准的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07(1). [10] 徐惠民,丁德文,杨 俊,张玉萍,叶属峰.滨海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5). [1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中国首个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颁布[J].中国人居环境网站,2006. [责任编辑:兰欣卉] 摘要:从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太原市的生态宜居性为较差,说明太原市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四个方面的建设仍然有很大的进步发展空间。 关键词: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043-02 一、引言 宜居城市,就是一个城市既要满足人的发展要求,也要适合自然环境客观发展规律的要求,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协调发展。宜居城市能持续性地增进人类的福利,不断促进人的良性发展,从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1] 宜居城市的内涵在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方面,应该具有三个条件:清新的空气、水和安静的生活环境,以及干净整洁的城区街道;应该拥有开敞的空间和良好的绿化,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气候条件适合生存,方便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在社会和人文环境方面,宜居城市至少要有五个条件: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城市,具备完整的安全体系和预警系统;要能够提供与居民收入水平相当的居住空间,确保居民的住房条件;应该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保障居民的就业;应该是一个生活便利的城市,要具有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和相应的生活设施等,保障居民生活的便利度;应该是一个和谐文明的城市,使居民拥有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2] 目前,我国许多学者都已经对宜居城市的内涵、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从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3-4]本文主要从生态系统方面选取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太原市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并对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现状提出问题和今后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指标选取 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这里主要采用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两种方法选取指标。[5] 1.统计分析法。 通过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进行大量地统计分析,选取出采用频率较高的指标。 2.理论分析法。通过对宜居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研究,选取出与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和特点密切相关的指标。 (二)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方法,构建了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表1)。数据来源于《2012年太原市统计年鉴》[6]和2011年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7]表中指标选取参考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宜居城市评价指标等,[5][8—12]标准值参考中国生态城市标准。[13]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太原市生态环境宜居性水平计算结果与分析 (一)计算结果 使用AHP软件分析得出指标体系的准则层权重,目标层权重则由其所包含的准则层权重相加所得,结果见表2。 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和所得权重,运用公式(6),可计算得出太原市生态宜居的综合指数为0.03。 (二)太原市生态环境宜居性水平分析 参照国内外综合指数的分级方法[5]确定本研究的分级。 综合指数在0.7至1之间时,城市的生态宜居性良好;在0.35至0.7之间时,城市的生态宜居性为中等;小于0.35时,城市的生态宜居性较差。 对照以上的分级标准可以看出,太原市目前生态宜居性为较差,生态系统问题比较突出。由表2可看出,经济发展对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影响最大,生态环境次之,社会环境对其影响相对较弱,而文化教育对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影响则最小。在经济发展中,经济水平对其影响最大;环境质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污染治理的影响相对较弱,绿化水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最小;在社会环境中,生活设施和医疗服务对其影响同等,社会保障的影响则相对较弱;文化教育中,教育质量占据重要的地位,教育结构则相对较弱。太原市在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教育的建设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建设和进步空间,尤其是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 因此,太原市在以后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着重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水平,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环境质量和污染治理度,加强绿化建设;在此基础上,要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 四、太原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持续的经济模式 太原市在今后的建设中,应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无污染和无废物排放的可循环产业,应该尽快完成煤炭产业转型,开发新能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逐步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全面整治生态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太原市的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为主,所以必须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率。重点对本市的工业污染进行整治,通过技术创新、设备升级和产业转型等,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根除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避免形成新的污染源。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同时,提高人们的资源节约意识,开展资源节约型社会活动。 (三)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生态宜居城市指数 完善本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加大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公共设施的覆盖率;完善失业保障、养老保障和残疾人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的普及率;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医疗设施和卫生服务设施建设。 (四)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加大科技教育的投资量 太原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该加大科技教育的发展力度,提高人们对科技教育的重视度,大力建设图书馆等公共教育设施,提高教师、科技人员及其他科教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长城,邓海骏.宜居城市的内涵及其评价要素探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0(4). [2] 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3). [3] 王先鹏.国内宜居城市评价研究述评[C].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2. [4] 陆仕祥,覃青作.宜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1). [5] 张雪花,雷 喆,张宏伟.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与评价方法——以天津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1). [6] 全少莉,刘养洁.我国主要城市的宜居性评价[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7] 王小双,张雪花,雷 喆.天津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与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S1). [8] 李丽萍,吴祥裕.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1). [9] 程前昌,胡大胜.对宜居城市判定标准的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07(1). [10] 徐惠民,丁德文,杨 俊,张玉萍,叶属峰.滨海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5). [1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中国首个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颁布[J].中国人居环境网站,2006. [责任编辑:兰欣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