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建筑从业人员生态意识培育路径探析
范文

    摘 要: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公民的生态意识问题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建筑业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并且具有庞大的从业人数,建筑从业人员的生态意识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当前建筑从业人员的生态意识整体薄弱,进行生态教育、组织行业培训、加强政府监管与宣传、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建筑从业人员生态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建筑从业人员;生态意识;生态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在全球生态问题威胁人类生存的背景下,中共十九大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建筑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根据住建部和中国建筑业协会发布的2016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2016年全国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83017个,建筑业从业人数5185.24万人,全国建筑业从业人数超过百万的地区就有18个。因此,数量庞大的建筑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生态意识,对我国的生态建设甚至是全球环境治理都具有重要影响。

    一、建筑从业人员生态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建筑自产生以来,就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有密切相关。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行业也在飞速的发展。在促进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建筑业也导致了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和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在我国环保部门公布的资料中可以发现,建筑行业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建筑业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样的,而建筑从业人员的生态意识问题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国从十七大开始对生态保护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制定了众多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加大环保宣传力度,但更多的人为因素成为建筑行业造成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许多建筑工程项目的从业人员仍存在生态意识淡薄的问题,很多项目并没有严格地按照规定实施。

    二、建筑从业人员生态意识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行业的岗位种类较多,涵盖与建筑生产相关的所有内容,从业人员的资格类别可分为管理岗和技术工种2类。管理岗位包括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施工管理员、材料员、建筑工程安全监督员等18种。技术工种包括架线工、木工、石工等44种。

    从管理层的从业人员看,一方面个别开发商和企业负责人生态意识薄弱,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建筑施工对周围的环境和居民生命安全的影响,擅自降低工程标准,投机取巧逃避法律上的责任,导致了建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另一方面,许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对生态方面的知识所知甚少,在制定的管理机制和质量管理上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内容,在进行建筑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没有绿色理念,缺乏绿色技术,绿色材料,生态工艺的引入和应用。

    从技术工种的作业层人员来看,在我国的建筑活动中,一线的作业人员占整体从业人数的比例较高,他们主要是农民工群体,整体学历知识水平较低,部分人积累的经验之后或许成为了管理人员,但只凭经验来管理和施工,没有生态意识。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他们只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在进行项目管理时也只以质量、进度和成本控制作为主要内容来制定施工方案和方法,忽略建筑施工过程是否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并且基于建筑行业一线作业人员工作任务重和工作之余的时间较少等特点,他们也无法进行长周期、系统性的专业培训。

    三、建筑从业人员生态意识的培育途径

    (一)加强生态教育

    我们要从学校教育时期就培养好将来的建筑类从业人员,夯实生态意识基础,提高生态文化水平。一方面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生态课程和课时,优化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绿色、环保、节能、可以循环利用的等绿色建筑的理念。在高等院校的课程教育中,把生态教育设置成一门必修的公共课,在专业教育的课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研发绿色材料和生态型生产工艺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聘请生态领域的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夯实教师的生态理论基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生态知识水平,以保证教学效果。

    (二)组织生态知识行业培训

    培训对于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特别是对于学历水平较低的一线施工群体的生态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但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行业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工作地点的不固定性导致了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致使组织常规培训的难度比其他行业要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无法进行统一培训的情况下,可以分单位分层级分小组地进行单独的培训。由行业协会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培训材料,每个单位根据各单位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对象的不同,调整针对不同层级培训对新的培训内容并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

    (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约束

    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生态法律意识,传播生态法律知识,对提高生态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与建筑相关的法律法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行的法律法规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制度方面,对分管和统管的职能权限和具体的内容规定不明确,当出现建筑施工影响环境问题时,易发生各个部门推卸责任,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的现象。应加强地方的监管力度,将监管工作进行适当的下放,提高地方的应急处理能力。同时,还应注重人民群众对环境破坏行为监督举报权利发挥的作用,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施工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处罚,提高法律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建筑业协会.2016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報告[R].2017.

    [3]马勇.新时期建筑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升路径研究[J].重庆建筑,2016(4).

    [4]于冰,王洪新.生态意识的当代审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03):111117.

    作者简介:孙小伟(1993),女,江苏徐州人,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环境政治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