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议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
范文 | 方其富 摘 ?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职能之一,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校被赋予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当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制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并对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该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承担责任。创新型人才是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统一体。高校在在教学计划中要体现出对创新素质的培养,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创新能力、注重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技能训练,投身产品设计与研究,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但从目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诸如认识不到位、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师创新引导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积极改革教学体制,为国家的创新型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1 ?我国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根据统计,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24万人,但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比率不到2%,而同期欧美发达国家毕业生创业比率超过20%,差异显著;中国每年都举办大型的创业比赛,有不少的创业方案获奖,但是获奖作品创业成功的却寥寥无几,而在欧美国家,超过40%的成功科技企业来自高校的创业大赛。从创新人才培养结果来看,我国高校与欧美等国家高校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高校创新型人培养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认识不到位。一是把高学历者认同为创新型人才,从而只注重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忽视了对本专科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二是把高智商等同于创新型人才,其结果是高校只注重了学生的智力开发、专业知识学习,而对人的思维能力、品格以及情商等与创新能力相关的因素忽视了;三是创新素质教育没有从综合素质教育里凸显出来。各高校都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没有把其中最为重要的创新素质包括知识、思维、能力、个性特质等凸显出来。 (2)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上过于强调专业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各高校普遍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对通识能力培养不足。从我国高校的教学计划看,一般是以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为核心,再加上一些公共必修课就构成了我国的人才培养方案。这就必然导致对创新能力培养起关键作用的通识教育时间不足。此外,象学科前沿、交叉学科、创新方法论等课程对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但在我国很多高校的课程体系鲜有涉及。 (3)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组织教学主要以课堂为主,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指定教材,授课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起来。尽管近年来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比如探究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导学式教学等也开始在各高校推行,但这些方式并没有占主导地位。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进行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主管能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从而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 ?构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要以创新理念为先导,纠正对创新型人才的认识偏差。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应顺势而为,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要有所作为。首先要树立创新的理念,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正确认识"博"与"专"的关系,充分认识到高学历不能等同于创新型人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培养知识、思维、能力、人格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2)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存在一种统一和固定的方法。各种不同类型的高校可以从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性大学可以依托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点等资源来培养高质量的本科生,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要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三大传统的课程体系中添加一些创新素质课程,比如各学科的前沿知识、创新方法论等课程,这对创新型人才素质培养大有裨益。 (3)要改善教学方法,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大力开展启迪式教学、互动讨论式教学,转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常运用研讨会等形式,因材施教,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改变单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学生评价体系要把创新素质纳入其中,将学生的思维能力、个性品质、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积极引导学生注重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温凤媛,白雪飞.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2,(12). [2]赵彩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