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制度距离的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策略分析 |
范文 | 扶馨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民营企业成为了海外并购的一支重要力量。制度提供了一个国家法律、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安排,各国制度环境的不同导致了制度距离的产生。在企业海外并购中,制度距离的存在会提升并购风险并影响并购绩效。在整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探索了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制度距离如何制约和影响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策略选择,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启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制度距离;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并购绩效 伴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完善,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市场的主力。为了获得更多的产品、技术资源,开拓潜力巨大的海外市场,“走出去”成为了中国民营企业的普遍选择。2014年中国地区企业并购交易创下历史新高,达6899宗,交易金额达4072亿美元,同比增长55%。其中民营企交易金额同比增长超过120%,而国有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首次出现下滑,幅度达37%。民营企业将持续领跑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并主要关注海外开拓新市场、获取技术和品牌并带回中国、多元化投资机会等。 海外并购帮助了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但并购之后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在不成功的并购中,中国企业面临的障碍包括员工罢工、舆论抵制、法律诉讼和财务亏损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用国际商务领域中的“外来者劣势”理论和“跨国经营成本”无法完全解释。而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由Mike W. Peng于2002年正式提出的基于制度基础观的战略理论,使学界开始重视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和绩效。将制度基础观运用于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视角,可以发现民营企业在境外面临着较大的制度环境差异,母国与东道国存在着较大的制度距离。如何利用对制度距离的分析解决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中出现的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文献回顾 海外并购具有对外投资与并购的双重性质,已有的研究形成了包括垄断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等多种经典理论。而制度基础观将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因素纳入分析框架,一方面为海外直接投资领域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另一方面也从新的角度解释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和战略选择。尤其在对正式制度不完善,非正式制度作用明显的新兴经济中的管理行为有很强解释力,而我国特有的文化和制度传统,以及社会的转型经济特征也要求我们应当用制度基础观来解释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 (1)制度与制度基础观 Mike W. Peng(2002)先后在《面向基于制度基础观的经营战略》和《文化、制度与战略选择:面向基于制度基础观的经营战略》两篇文章中使用了“制度基础观”一词,引入了基于制度基础观的战略理论。Peng认为支配个人及企业行为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度框架。正式制度包括法律、规章和规则等内容;非正式制度则包括规范、文化和道德等内容。规则、规范和认知这三个“支柱”支撑了这两种制度。他认为制度和组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企业的战略受到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限制,还受到产业基础和组织资源的影响。 (2)制度距离 Berry等(2010)认为,对制度距离进行多维度定义和划分能更好地评价制度距离对跨国管理决策、贸易方式和政治关系的影响。在对制度距离的维度划分上,主流方法包括二分法“正式/非正式制度距离”和三支柱“规则、规范、认知”两种。不同学者对制度距离不同维度的强调程度不同,Peng等(1996)更强调正式的法律规则和非正式的伦理价值对企业FDI的影响。Makino等(2004)则更重视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距离对跨国FDI战略选择的地点、时间和方式的影响。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潘镇等(2008)研究发现向我国投资的外国企业,当其母国和我国的制度距离越大时,其在华机构出现业绩亏损的的可能性越大。周建等(2009)认为制度距离导致了交易成本的升高,并实证证明了东道国的制度环境质量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正相关。阎大颖(2011)的实证分析发现制度距离大小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显著负相关。 2 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策略分析 (一)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 (1)并购交易数量不断增加,民营企业成海外并购主力军 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分析,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总数量为176宗,其中,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达120宗,是国有企业交易数量的两倍之多。民营企业交易金额同比增长超过120%,并且各类预测中都认为民企海外并购将持续保持这种增长势头。 (2)并购融资渠道多样化 传统的海外并购模式主要是股票和资产的收购,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初期,这两种模式也是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采用的模式。但随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经验的丰富和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渐完善,多样化的并购融资渠道成为了可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尝试不同的融资渠道:比如在证券市场进行二次配售,发型海外债券,引入私募投资等。随着政府在简化海外投资行政审批程序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面做出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开展海外投资,并在全球市场招标的投资项目中见到民营企业的身影。 (3)并购行业和目标区域广泛,反映出技术寻求和市场开拓动机 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对象主要集中于高科技、电信和零售等行业,不同于以往以资源并购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海外并购活动。民营企业在并购中寻求更为多元化的投资机会,往往并购的企业是与其主营业务高度相关的业务领域,有助于获取产品开发和进入海外市场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目标区域从集中在北美洲,反映出技术寻求导向,逐渐转变为多投资目标地区,反映出全球范围的市场开拓动机。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前三的目标地区是北美、亚洲和欧洲,其中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并购数量在2014年前三季度达到43宗,同比增长近180%。并购目标较多为北美、欧洲企业与其开放成熟的市场环境密不可分,而亚洲国家由于其制度、文化上与我国的近似性也增加了并购的成功率。 (二)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面对的制度距离问题 (1)政治风险的差异。并购母国和东道国的政治风险会影响海外并购的成功率。我国作为少数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完全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当前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较大的政治风险使得东道国在海外并购中持谨慎和怀疑态度,增加了民营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的难度。但是民营企业由于其天然的民间色彩,总体规模不够大和实力不够强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优势所在。相比国有企业集中的大规模投资在东道国造成的舆论警惕和“中国威胁论”,民营企业的小规模海外并购更易被国外接受,也能在更短周期内实现。 (2)母国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在规则、规范和认知上的差异形成了制度距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处于一定的制度环境之中,民营企业熟悉和擅长中国的制度环境,但在东道国的制度环境下却不一定适用。例如在中国,在符合工商、环保法规的前提下,企业并不太注意与当地社区的联系。但对于海外并购的民营企业而言,一旦到东道国投资设厂,其成员企业便成为当地经济社区中的一员,必须接受东道国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规范,维持并购目标企业与社区原有的关系。还有,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经营管理特别强调“关系”,即公司在建立正常的业务联系之外,还需要与企业所在地政府建立必要的联系,以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但这种惯例在东道国实施时可能遭遇困难甚至面临法律问题。 (3)国内金融市场的滞后 虽然在国际化进程的推动下,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成熟和完善,市场建设也在向透明度高、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功能完善和运行安全等目标不断迈进,但总体而言国内股票市场的发展仍然滞后于国际市场。金融创新的不足仍难以满足国内投资者多层次的投资与避险需求,使得民营企业无法采用杠杆收购等国际上流行的收购方式,而只能限制于传统的股票和资产收购。此外,由于资本市场的限制,国内企业在融资方式和支付方式的选择上,也不能像发达国家企业一样拥有多样的融资、支付方式选择。股票市场的滞后,迫使企业在支付中多采用直接的现金支付,这使得企业在满足并购资金需求的同时,牺牲了自身合理的资本结构。 (4)企业组织结构的差异 中国的民营企业结构简单,经营灵活,管理成本较低,便于适应市场环境。但是其并购的目标企业由于所处的东道国环境不同,其组织结构受当地管理传统和产业传统的影响可能与我国民营企业的结构成熟度不同。例如欧美国家由于管理理论成熟、管理者受教育程度较高,小型企业也可能具有成熟、科学的结构。这与中国民营企业灵活可变的结构间的差异,可能导致并购过程中整合上的困难,原有的管理模式遭到较大冲击。 (5)劳动法规和雇佣规范的差异 民营企业在国内的经营中遭遇来自工会、行业协会的压力较小,对于雇员的雇佣和辞退具有较大随意性。但在工会、行业协会高度发展,重视工人权益的欧美国家,无论从规则、规范还是认知上都要求企业重视与雇员的关系。例如当民营企业的并购对象是陷入困境的欧美企业时,由于该企业在当地已经经营了多年,品牌价值较高导致出售价格较高,但同时这些国家的政治环境决定了工人经常罢工,罢工会占用很多生产时间,有的甚至高达半年之久,而且在劳动法规的保护下,对这样的企业也无法降低雇员待遇,裁员更是会面临高额的补偿费用。 参考文献: [1] Estrin S, Baghdasaryan D, Meyer K E.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and human resource distance on international entry strategi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9,46(7):1171-1196. [2] Berry H, Guillén M F, Zhou N.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cross-national distanc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10,41(9):1460-1480. [3] 孙晓华. 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策略[J]. 中国金融, 2010(03):12-13. [4] 陈爱萍. 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问题与发展建议[J]. 对外经贸实务, 2011(12):79-82. [5] 阎大颖. 制度距离、国际经验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败问题研究[J]. 南开经济研究, 2011(05):75-9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