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逻辑、实践与构想 |
范文 | 沙彦飞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江苏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实施现状,尚不能适应日趋活跃的江苏创业活动要求。基于创业决策效果逻辑,从创业教育模式立论基础、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四方面提出政策构想。 关键词:江苏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效果逻辑;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本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企业竞争的根本要求。与国家、高校、社会等多方的创业投入相比,我们的创业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标准,创业率不高且不稳定。智联招聘调查显示,与2015年相比,2016年选择创业的应届毕业生比例明显下降,比例由2015年6.3%降低至2016年的3.1%。参与调查的2016届应届毕业生中,毕业后选择就业的比例为75.6%,16.5%的人选择在国内继续学习,4.8%的人选择出国继续学习,选择创业的比例为3.1%。2015年江苏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8%,江苏大学生创业绝对人数比例小,与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身份并不相称,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去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就业,也反映出江苏就业与创业环境还不够理想,江苏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通过创新意识的激发与创新思维的训练,以促成较强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模式是为了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目标而形成的一套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和培育企业家精神。这与创业的效果逻辑理论一脉相承。有别于传统工商管理教育,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立论基础与逻辑基础应该是效果逻辑,或是效果逻辑与因果逻辑的结合,而不能够一味地强调基于目标导向的因果逻辑。江苏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与未来的完善思路应基于此展开。 一、创业教育模式立论与逻辑基础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显著增强。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创业意识、开拓创新思维,进而弘扬企业家精神。创业教育要强调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人群的发掘(张玉利,2013)。一般来说,创业与就业、守业相对。人的行为是决策的结果,人是有惯性的,其行为多是依据习惯而行。若非观念改变或形势所逼,一般人不会从事创新事业。因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解读基础上。在哲学家看来,创业,即为改造客观世界,而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便是改造主观世界。因此,将一生付诸于创业的实践,则必须建立于自身思维———主观世界的改造基础之上,意即创业人生必先创新头脑,而创新思维是创业的前提(吕楠,2015)。 人有两种思维逻辑,一种是从手段出发达到目的;一种是从预期结果出发,实施当下行为。对应于创业行为,就有两种创业逻辑,一种是基于目标的因果逻辑理论;一种是基于效果(Effectuation)的效果逻辑理论。效果逻辑理论是由萨阿斯娃斯(Sarasvathy)提出的,她的导师是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教授。她通过对创业者创业行为的观察和研究,研究出用于解释新企业和新市场创造的效果逻辑理论,该理论是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创业决策理论。该理论指出,在目前已知一系列的既有手段和方法,通过对这些既有的条件来确定他们所能带来的可能性和创造的效果推进和实现过程。未来是权变的,可以通过创业者采取有意识的行为来进行改变和重新塑造。效果逻辑不同于通常的先制定目标,然后向该目标努力的思维模式,而是采取通过对现有条件的充分利用以达到其所能达到的最好效果。与传统的因果逻辑思维模式相比,效果逻辑理论更偏向于从有限的既定条件出发,在自身能够承担的损失以及风险的范围内,更多的对创业进行尝试和开发。 与常规性管理不同,创业管理认为创业实践是不确定的,创业的前提、创业过程、创业结果都是不确定的。不确定问题大量存在于经济生活中,尤其是创业过程中。因而对其的思考逻辑应该是效果推理逻辑,而不是传统的因果推理逻辑。Sarasvathy 认为效果逻辑(effectuation),在创立新企业、开发新市场或自主创新等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与传统思维的因果推理不同,因果逻辑关注决策问题的确定性或风险性,强调科学分析、理性决策和目标实现,而效果逻辑关注决策问题的不确定(目标含糊、决策物),强调抱负指引、执行导向和开发偶然。创业实践显示:初次创业者更多采取“效果逻辑”。与“因果逻辑”理论强调根据预期目标与结果进行创业决策不同,“效果逻辑”理论强调“创造”、“能够”、“手段”、“可承受的损失”、“伙伴”,更贴切创业实际,更适合初次创业者。 二、江苏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 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体式样,是某种教育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反映活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顾明远,1998)。创业教育模式是为了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目标而形成的一套创业教育体系(吴松,侯秀杰;2016)。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创业教育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1999年清华大学承办首届大赛,到2003 年教育部主办大賽,在全国掀起了创业教育的浪潮,各类高校纷纷开始进行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各高校主要在借鉴国外磁石模式、辐射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典型的代表是清华大学创业教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教育和上海交大创业教育。也有学者按照创业教育实施主体和教育形式的标准,将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分为:以非学术机构为主导的创业活动形式,以任课教师为主导的创业课程形式,以创业中心为主导的创业项目形式,以学科院系为主导的创业专业形式(李华晶,2016)。 江苏高校的创业教育形式与模式与全国模式相类似,例如,以东南大学为代表的“学科导向型”创业教育模式,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为主导;以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为代表的“实践导向型”创业教育模式,以创业实习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建设为主导,并以此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机会,提升大学生实践意识,培养创业人才。江南大学的“综合导向型”创业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紧邻学校的科教园区联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中国矿业大学的“宽口径导向型” 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实行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从实效性层面看,江苏高校自主创业成功的学生不多。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没有带来应有的成效,投入产出性价比不高。陆芳(2017)2016年对江苏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兴趣不高。根据调查,有75.9%的学生没有创业想法,已经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占2%,16.5%的学生对大学期间参加创业大赛或科研项目感兴趣并认为有必要。作为教育大省,江苏在探索创业教育、制定创业政策、推进创业孵化等方面均有卓有成效的实践。但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教育还没有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纵观江苏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无论是从创业绩效还是创业教育模式方面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差距首先表现在对创业逻辑的研判上,江苏高校过分注重教育教学与行政推动,而忽视对创业决策基本理论的研究,这导致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与逻辑思路不清晰。其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设施机制尚需要予以修补或重构。在课程设计上,由于缺少清晰而有效的理论基础与逻辑前提,江苏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并未形成体系,课程内容相互重复甚至相互矛盾,而且课程内容不够生动,缺少应用与针对性。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滞后于互联网时代,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课堂。缺乏创业实践载体与路径,表面上看江苏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创业园区,但是园区与创业教育的衔接效果不理想,存在“两张皮”现象,能够与企业有效对接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少之又少,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主要靠网络开店、校园的创业类竞赛。第三,江苏高校很多创业导师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书本化现象依然严重。第四,创业教育的行政推动力度过大,江苏高校在管理过程中更乐于通过行政力量要求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较少考虑学生和教师的需求。行政文化特征越明显,则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负面影响越大(刘宇,吴小钗;2017)。 三、江苏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构想与政策建议 与日趋活跃的创业活动相比,目前江苏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尚不能适应创业实践对创业教育的要求。江苏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自2013 年起进入系统推进阶段,提出着重深入推进创业实践工作,这对各高校完善创业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以效果逻辑作为创业教育的立论基础 总体而言,国内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主要侧重于资源整合、课程体系、师资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决策与思维却知之甚少,而对创业早期阶段创业者的决策研究则更少。创业是一种重要的风险决策行为,创业初期的创业决策以及进行决策的逻辑,是决定创业成败以及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创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业长青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有必要认真对待创业者的创业伊始的创业心理特征与决策逻辑。过往研究一般侧重于探讨人格特征、自我效能感、风险感知、创业环境、经验等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确实能够影响创业决策。但是,比这些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创业者的创业决策逻辑,这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尤其重要。成功的创业者和新兴领域的初创业者都更倾向于效果逻辑;而在相对确定的创业领域,初创业者比成功创业者更倾向于因果逻辑(叶映华,梁文倩;2016)。效果逻辑,重在因势利导,从实际出发,江苏高校创业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优势创业逻辑思维能力,即重视培养和发展大学生以效果逻辑为主的优势创业逻辑,让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在情感引导下的逐利行为,而是一种以思维创新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在内容上过于注重把创业看成是一种目标导向的行动,而忽略了创业行为的不确定性,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创业教育的初衷。也就是说,高校虽然可以依据某种目标和课程模式规划创业教育内容,但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并不一定完全依据既定目标进行。江苏高校应該树立明确的教育目标, 把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具有创造力、开拓性、有较强心理素质的创业型人才上, 而不是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介绍国家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或单方面的进行创业技能的培训。 (二)强化以问题为导向的创业实践 创业机会主要来源于问题,问题意味着顾客需求未得到满足与解决。高校的创业实践不能仅仅停留于案例解读,应该着眼于市场,瞄准顾客需求问题。通过实践解决问题,通过市场检验创业教育的成果。如此说来,问题导向就是创新导向,市场导向就是创业导向,实践导向则把创新导向和创业导向统一了起来(王淑娉;2017)。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创业意向是多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但是,大学生在读期间的创业实践锻炼,被普遍认为是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向辉,雷家骕;2013)。目前而言,创业实践依然是江苏创业教育模式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课程创业实践形式简单,参与率低,学生兴趣不高。需要更新第一课堂阵地,创设多种创业实践情境。也需要大力开发第二课堂,以大学生科研立项、“挑战杯”等各级各类赛事为抓手,包括创新创业大赛等内容(黄娟;2017)。以社会各界的创业实践扶持举措为支撑,引导学生将科技成果通过实践进行转化,切实推动创业成果的涌现,将其作为创业教育必须攻克的“新高地”(任泽中,王盼;2016)。 (三)重构基于效果逻辑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与百森商学院相比,但各高校课程设置零散,系统性不强,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下很难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创业人才(吴松,侯秀杰;2016)。陆芳(2017)2016年对江苏高校的调查显示,19.7%的学生对本校目前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感到非常满意,43.8%的学生感到基本满意,36.5%的学生感到不满意。创业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实现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提供实实在在的创业教学过程,其运作关键在于设计系统化的课程。创业活动是不确定性很高的负责活动,创业教育应着重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设定某种框架,固化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根据效果逻辑,江苏高校可以重构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学目标、创业课程设置、创业课程教学方法等。通过情景设置与模拟等形式,为大学生创设各种不确定环节,培养大学生的情境应变能力、不确定性容忍能力等。在课程设置环节,除了传授基本的创业理论与知识,增加关于不确定性的课程,还要增加创业跨学科的课程。在不同领域不同群体进行整合资源,毕竟团队创业更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资源与手段。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截至2016年年末,江苏省9成以上高校均已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但即便如此,江苏高校在教师配备方面仍然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尽管绝大部分的高校也配备了创业教师,但大多数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而且教授的也都是片面的理论知识,普遍缺乏“创客”和“极客”经历、缺乏创新创业历练和企业家精神,创业教育收效甚微。企业家式教师基本上是“一票难求”,对于教师准入问题,江苏高校应该从自身寻找问题和方法可以效仿创业教育发达国外高校,降低教师聘用门槛,大胆招聘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担任兼职讲师。向全社会征招高素质创业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地、多种类的培训之后,组织创业教师资质认定,然后对教师队伍进行合理分配,安排进入学院担任创业教育课程兼职教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要求,依托正在组织实施的高校优势学科、高校品牌专业、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特聘教授计划等四项省政府重大工程,制定深化江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重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体系(沈健;2015)。加强对现有创业教育教师的实践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各高校大力支持并明确要求创业教师与创业类企业开展合作,保持联系。最后,加强对创业教育教师的激励与考核,加快出台适应创业教育的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的扶持机制,以及不能适应创业教育考核的惩罚机制。 参考文献: [1]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 [2]张玉利.创业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吕楠.浅谈大学生创业中的思维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5(11). [4]Sarasvathy, S D. Causation and effec tuation: 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02). [5]段锦云,田晓明,薛宪方.效果推理:不确定性情境下的创业决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02).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吴松,侯秀杰.百森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16(02). [8]李华晶.间接型学术创业与大学创业教育的契合研究——以美国百森商学院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01). [9]陆芳.协同创新下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探究——以江苏高校为例[J].中国商论,2017(03). [10]刘宇,吴小钗.江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1). [11]叶映华,梁文倩.大学生创业者的决策逻辑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创业早期阶段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03). [12]王淑娉.基于“问题、实践、市场”导向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01). [13]向辉,雷家骕.基于ISO 模型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意向[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 [14]黃娟.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新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7(02). [15]任泽中、王盼.江苏高校创业教育的层级推进模式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5). [16]沈健.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江苏的理解、实践与构想[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 *本文为2016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D20160186)阶段性研究成果,受2016年淮阴工学院人文社科类纵向科研项目与2017年校高教研究课题资助。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商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