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新时代“三农”思想的科学体系 |
范文 | 周琳琅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的科学体系,围绕适应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实现中国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强富美目标而展开,涵盖“三农”战略定位,“三农”顶层设计、现代农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扶贫脱贫战略等。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具有亲农务实、善抓短板、直面问题这些鲜明的理论特征。 关键词:习近平;“三农”思想;理论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新的思想和新的实践探索中国“三农”发展的新经验和新路径,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 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对于解决新时代中国“三农”问题,实现新时代中国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强富美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提出强富美目标设计,强化“三农”战略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强调指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三个不能” 表明我们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任何时期都必须始终从战略高度上重视“三农”问题,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全国工作重中之重。 适应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为实现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 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强富美目标成为习近平解决新时代中国“三农”问题的目标顶层设计。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的科学体系,其重点围绕中国如何适应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强富美的顶层目标设计而展开。 (二)提出现代农业发展新思想,确保强农根基 我国农业是“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依靠传统发展思路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对此,习近平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这一重要思想,认为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可见,习近平是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现代农业的支撑体系和现代农业的基本框架提出来,成为目前和今后我国“三农”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 针对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低质量低效益,习近平指出,在新时代发展现代农业,要牢牢把握农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条主线,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以提高农业质量与综合效益。2016年12月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 新时代我国农业由总量不足转变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必须通过政府与市场更好引导农业生产、优化供给结构,保障有效供给。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耕地面积少、小农户为主体的国家如何发展现代农业,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习近平认为,在发达国家,家庭农场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我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与农村市场化、农业现代化并不矛盾, 关键是能够建立起将分散经营的农民与大市场紧密连接的桥梁,进而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这一思想对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与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我国缺乏农地资源禀赋下的农业现代化路径, 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考察时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突出强调了科技对于现代农业的强大支撑作用。 为了有效解决中国现代农业谁种地谁经营的问题,习近平指出, 加强农村各类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曾亲自领导开展了“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 。 为了让农民有更稳定的政策预期,吃上发展现代农业的定心丸,充分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红利,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习近平提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它为最终实现中国“三农”强富美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提出“两山”理论,谋划美丽乡村新思路 如何让农村美丽起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习近平同志早在浙江工作期间, 充分肯定安吉县余村保护绿水青山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做法,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从此,浙江以习近平“两山”理论为指导最早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美丽乡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浙江的农民和农村成为“两山理论”的最大受益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习近平“两山”理论的亮丽之处在于充分认识到我国乡村生态优势可以变成乡村的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乡村能够提供青山绿水的资源,这是农村所独有的资源禀赋优势,能够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农业多种新型业态的发展。在“两山”理论指导下,从浙江开始的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了社会主義新农村建设的新抓手在全国范围内开花结果。 (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助力强富美进程 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国家,为了加快中国“三农”强富美进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习近平指出,不应该把新型城镇化与 新农村建设对立起来, 城镇化绝不是要消灭农村,也不可能消灭农村,新型城镇化不能完全取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者要同步发展。因为,我国“即使城镇化程度达到了70%,也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因此,必须健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新型城镇化同时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两者并不矛盾,可以双轮驱动,并行不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设现代农业、农民幸福家园和美丽宜居乡村,促进强富美目标的实现。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助推强富美目标 为了助推中国“三农”强富美目标,扫除体制政策障碍,习近平指出: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乡差距拉大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其实,早在2004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提出“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发展农村”的新思路,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 在他的思想指引下,统筹城乡发展的“三农”政策在浙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引领浙江城乡一体化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浙江路径和浙江经验。 当然,习近平指出,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而是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和政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平等协调、城乡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 (六)实施全面扶贫脱贫新战略,补齐强富美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沒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为了补齐短板,确保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 习近平吹响了中国扶贫脱贫攻坚战的新号角,提出了在 全面建成小康的 进程中不让一个人掉队。未来 5 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 7000 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此,习近平还多次强调要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 (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强强富美力度 为增强新时代“三农”强富美力度,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创造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内涵十分丰富,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工程,包括振兴乡村产业、乡村环境、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以及乡村制度创新的复合体。因此,相比较此前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更加注重我国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的全面振兴和质量提升,将增强实现中国“三农”强富美目标的力度。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习近平实现中国“三农”强富美目标的重要抓手和基本路径。 二、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的理论特征 (一)亲农务实 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的最大特点。习近平同志长期在农村工作的实践经历决定了他对“三农”的深厚感情和对“三农”工作明显的务实性和针对性。从河北正定县委书记到福建再到浙江,农民生活、农村环境和农业生产这些问题都时刻挂念在心,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他努力思考和实践的重大问题,可谓心系三农,情系三农。习近平提出的“五个务必”即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务必以人为本谋“三农”,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正是习近平亲农务实的“三农”观的重要体现,也是习近平亲农重农的“三农”工作的实践写照,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务实性的系统概括。 (二)善抓短板 针对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收入仍然不高,习近平善于抓住中国“三农”问题的突出矛盾和发展短板。在浙江工作期间,为补“三农”工作短板,突出了农村环境整治,提出并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行动计划,浙江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担任总书记以后,从国家层面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针对我国全面小康进程中的大量贫困人口短板,提出了全面扶贫脱贫新战略,吹响了中国扶贫脱贫攻坚战新号角。 (三)直面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针对性强,切中我国“三农”矛盾, 对于解决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恶化、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发展差距,农民持续增收困难,贫困人口多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非常强的理论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因此 对于实现中国“三农”强富美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4]习近平.之江新语 [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