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陕西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范文 | 孟来果 摘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衡量经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陕西服务业发展呈现增速提升、结构优化、就业增长、投资加速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总体滞后、区域差异大、就业结构不优、规模化企业不足、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需要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创新为引擎,突出人才“第一资源”,科学规划战略布局,推进高质量发展。 关键字:陕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2018年我国服务业增长速度为7.6%,高出工业1.8个百分点,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2.2%,高出工业11.5个百分点,占外商直接投资额比重达到68.1%,高出2005年43.4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已经迈入“服务化”时代,经济模式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陕西省服务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加快陕西服务业发展,是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加快服务业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发展服务业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产业规律看,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从依赖自然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发展到依赖机器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再到依赖知识以服务业为主导社会的三次飞跃,服务业成为第一主导产业是必然趋势。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服务业逆势增长,凸显了其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牵引作用。2018年我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第二产业高23.6个百分点,拉动率比第二产业高1.5个百分点,特别是,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4.6%,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高出3.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32431亿元,增长30.7%。当然,我国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及发达国家,发展空间巨大,2016年美国第三产业占比78.9%,英国80.2%,法国78.9%,日本70.0%,金砖国家中的巴西73.3%,南非68.6%,俄罗斯62.8%,均高于我国水平。从消费需求角度看,人均GNI超过5000美元后,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而人们的消费需求层级、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愈发明显,服务业消费比重不断提升。2018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高出资本形成总额43.8个百分点,服务业“稳定器”功能更为突出。现代服务业成为消费的重要内容,实物网上零售额增长2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8.4%,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信息消费规模约5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1%,信息服务消费占比提升至46.8%。 其次,发展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发展服务业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小,获得的经济社会效益较高,是一种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要加快服务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各类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经济增长向依靠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农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需要以现代科学技术如农技研发、微电子、信息技术在农资流通、育种育苗、环境管理、技术服务、营销服务等多领域应用来实现。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以研发、咨询、金融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助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迈进。 最后,发展服务业是增加就业,保障民生,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也是衡量经济运行质量的关键指标。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等特点,而且就业容量大、弹性大,对于劳动者分享经济高速增长的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有重要意义。2018年底,服务业就业人员达到35938万人,比重达到46.3%,特别是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持续增强了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二、陕西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陕西服务业发展现状 1. 服务业快速发展,占比不断提高。陕西省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道,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10450.65亿元,增长8.8%,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属于服務业发展较快的省份。 2. 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服务业对陕西省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2018年贡献率46.3%,拉动率3.8%,预计未来将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3. 传统行业增长放缓,现代服务业增长加快。从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来看, 传统服务业占比下降,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服务业比重由2010年的12.87%下降至2018年的8.50%,批发和零售业占服务业比重由2010年的23.22%下降至2018年的18.33%,住宿和餐饮业占服务业比重由2010年的5.90%下降至2018年的5.2%。现代服务业占比有所上升, 特别是金融业占服务业比重由2010年的10.43%增加至2018年的13.89%, 房地产业占服务业比重由2010年的8.56%增加至2018年的13.59%。 4. 就业明显增加。2018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为786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7.95%,比2010年的657万人增加了129万人,比2010年的比重31.68%提高了6.27%。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人数从2010年的18.5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23.5万人,金融业从业人数从14.3万人增加到22.3万人,房地产业从业人数从10.3万人增加到23.5万人,科学技术和研究从业人数从15.7万人增加到23.1万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数从7.1万人增加到12.4万人。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等也有较快增长。 5. 服务业投入力度加大。2018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达69.9%。此外, 自2016年以来, 服务业投资的增速远快于第二产业和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平均速度,大量资本积聚为服务业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全国视角下的陕西省服务业发展 从全国范围看,陕西省服务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位次前移,发展进入提速期。根据国家发改委指导的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17年度服务业发展指数,陕西省服务业综合排名17位。陕、皖、渝、赣四省地区生产总值排位较为接近。然而,2017年, 陕、皖、渝、赣的服务业总量比为1:1.23:1.03:0.96。从总量排位来看,较2010年相比,陕西服务业总量排名由18到17上升1位,安徽由16到14上升2位,重庆由24到16上升8位,升幅最大,江西由21到 19上升2位。从总量差距来看,陕西服务业领先的优势缩小了,而差距却在扩大。陕西由2010年落后安徽504.8亿元转为2017年落后2156.4亿元,与重庆差距由领先807.9亿元转为2017年落后重庆300.1亿元。 (三)陕西省三大经济板块服务业发展分析 陕西省服务业表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规模差异较大的特点。2018年关中地区服务业增加值达7521.80亿元,占全省总和的71.96%,陕北服务业增加值1694.84亿元,占全省总和的16.22%,陕南服务业增加值1236.48亿元,占全省总和的11.84%,陕北、陕南与关中地区差距较大。同时,各区域内部也呈现较大差异,如关中地区的西安市服务业总值达5165.43亿元,占关中地区服务业总值的68.73%,表现出绝对优势,陕北地区的榆林市服务业总值达1199.97亿元,比延安市高出705.09亿元,凸显产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四)陕西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落后,占GDP比重较低 陕西处于服务业较不发达地区。2018年在全国排名17位,属中下游水平。陕西服务业比重为42.8%,低于全国服务业比重的9.3%。2018年陕西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6.3%,以及对经济的拉动率为3.8%,与二产的50.2%、4.2%相比仍有差距, 这不符合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发展压力仍然较大。 2. 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传统服务业在陕西服务业中仍保持主体地位,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是陕西服务业发展面临的行业结构问题。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占比较低:2018年1-12月,陕西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单位数占规上服务业单位数的比重只有22.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的25.3%,比全国低0.8个百分点。陕西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单位数占全国单位数比重为1.7%,比规上服务业比重低0.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国的1.8%,比规上服务业低0.1个百分点。 3. 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大。 陕西省服务业快速发展,已形成较大规模,但同时地区间经济差异也呈扩大趋势。不断扩大的服务业地区差异不仅不利于陕西省资源的合理配置及陕西省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影响陕西省的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大局。 4. 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 2018年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38.05%、15.93%、37.95%,一、 二、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5%、49.7%、42.8%,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从第三产业内各细分行业来看,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三大行业,这三个传统服务业行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4.3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文化、教育、体育和娱乐业这六个现代服务业行业加起来仅占服务业全部从业人员的20.97%。 5. 服务业规上企业数量少、实力较弱。 陕西服务业企业行业集中度不高, 产业链条短, 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大型特大型领军头部服务业企业较少,截止2018年12月末,我省规上服务业单位数为3308户,居全国第18位,占全国比重达到2.1%,处于中下游水平。 6. 人才短缺,创新不足。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部分集中在传统服务领域,2018年,三大传统行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达54.30%,管理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相对缺乏,人员素质结构不优,经营理念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高精尖专业特长技术人员缺乏,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仅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2.9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2.99%。 三、推动陕西服务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高度重视,全力支持 要高度重视服务业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保障和扩大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缓解节能减排压力和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加有力的支持其快速发展。 (二)加快改革,激发活力 陕西相對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要着力打破束缚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要完善服务业投融资机制,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推进金融业改革发展,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认真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加大社会化服务领域改革力度,重点将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领域营利性服务与公共服务分离开来,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扩大有效供给,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创新支撑,人才依托 创新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要素。要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方式、创新结构、创新机制,通过创新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积极鼓励服务新业态的发展,支持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培育和支持创新创业。我省服务业正在转型升级、追赶超越,作为高密集人力资本产业,各类高精尖及适用人才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要加大文化旅游、会展营销、数据运营、会计审计、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领域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提高金融、保险、法律、信息服务等高层次人才比重,为陕西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四)科学规划,战略布局 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通过政策支持和科学规划为陕西服务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要结合陕西实际,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服务、会展业、商业服务、服务外包业、农业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产业、旅游业、教育、卫生、房地产业、公共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产业升级和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要通过空间布局、城乡布局和集聚发展,提升带动服务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魏作磊,刘海燕.服务业比重上升降低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吗[J].经济学家,2019(11):62. [2]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OB/OL]http://www. 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 1651265.html. [3]陕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陕西省调查总队.陕西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