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甘肃主要旅游资源赋存分析 |
范文 | 蒋芳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甘肃12个地级市和2个自治州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区际差异,以9类旅游资源为对象,通过定量分析和区间比较分析甘肃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 关键词:旅游资源;区际差异;旅游产业 旅游业对国家产业结构的创新性调整至关重要,全域旅游的发展趋势要求旅游产业注重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甘肃主要旅游资源的赋存分析,希望对甘肃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规划提供一些建议。 二、实证分析 1.指标的选取 根据大尺度旅游空间决策行为,旅游者倾向于选择级别较高、观赏价值高和有认证的地区作为目的地。因此,本文在分析时选取以下9类旅游资源作为统计指标:国家5A级景区、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等。本文根据行政区域划分标准,按照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统计甘肃省12个市和2个自治州的9类旅游资源,数据截止2015年。虽然旅游资源会重复统计,但能更真实的反应甘肃省各类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 2.甘肃省主要旅游资源的绝对丰度分析 本文按照前述9类旅游资源,根据公式1计算甘肃省主要旅游资源的绝对丰度,计算结果反映了9类主要资源在甘肃的分布情况。各地区均有不同旅游资源的分布,旅游资源绝对丰度较大的地区主要是兰州市、天水市、陇南市、平凉市、武威市、酒泉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且各地区拥有量较多的旅游资源有所不同,这就为各地区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使得各区域形成自己的区域特色旅游。 3.甘肃省主要旅游资源的相对丰度分析 根据公式2计算甘肃省主要旅游资源的相对丰度,计算结果反映了9类旅游资源在甘肃各地区的集中程度。甘肃省主要旅游资源相对丰度较大的地区为白银、临夏、甘南和嘉峪关。其中,白银地区主要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较集中;临夏主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较集中;甘南主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两类旅游资源较集中;嘉峪关市主要是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湿地公园旅游资源比较集中。 4.甘肃省主要旅游资源的总丰度分析 根据公式3计算甘肃省主要旅游资源的总丰度,分析结果如表所示。 由表可知,甘肃省主要旅游资源的总丰度较高的五个地区是甘南、临夏、白银、天水和兰州,总丰度较低的地区是平凉、张掖、庆阳、嘉峪关和金昌。 为了研究甘肃省主要旅游资源的组合位势,以各地区旅游资源的综合绝对丰度为横坐标,以各地区旅游资源的综合相对丰度为纵坐标,绘制甘肃省主要旅游资源的组合位势图,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白银市的旅游资源绝对丰度较低,相对丰度最高;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旅游资源绝对丰度较高,相对丰度居中;嘉峪关市和金昌市的旅游资源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都较低;庆阳市、平凉市、张掖市、定西市和武威市的旅游资源绝对丰度居中,相对丰度较低;天水市、兰州市、陇南市和酒泉市的旅游资源绝对丰度较高,但相对丰度较低。 三、结论和建议 1.结论 甘肃省各区域内均分布有不同种类的旅游资源,占有一定的数量优势或集中优势,区域旅游资源种类较丰富。旅游资源拥有量较多的地区主要是酒泉、甘南、临夏、陇南、天水和兰州等地。各地区的旅游资源集中程度较低,分布比较分散。除白银市的旅游资源集中程度较高外,其他地区集中程度都比较低。旅游资源的绝对丰度、相对丰度和总丰度都较高的地方容易大规模的稳定发展旅游产业,如临夏、甘南、兰州和天水等地的各个丰度都比较高,适合重点发展旅游产业。 2.建议 抓住本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种类优势和数量优势发展各区域的旅游产业。如甘肃省省会城市兰州拥有6类主要旅游资源,可以发挥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元化优势,建立旅游综合型城市。 发挥区域旅游资源的集中优势,打造特色旅游路线。甘肃白银、临夏和甘南地区旅游资源的相对丰度较高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可以根据各自区域内的主要旅游资源进行集中宣传发展特色旅游。如白银市可以主打休闲乡村旅游路线;临夏回族自治州可以集中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业;甘南藏族自治州可以借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全省根据各类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对拥有相同旅游资源的各个区域进行统筹协调规划,发展全域旅游。如酒泉市和嘉峪关市都处于甘肃省的西部,且两个地区均各自拥有一个国家5A级景区;兰州、白银、定西和临夏处于甘肃的中部,拥有较多数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水、陇南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可以借助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一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03:69-74. [2]韩芳,徐丽霞,帕尔哈提·艾孜木.新疆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区际差异分析[J].资源与产业,2007,05:37-40. [4]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5]黄成林.安徽省旅游资源的区际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