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影响 |
范文 | 武阳 [摘 要] 当前,消费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消费伦理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理论的来源主要是从意识形态和异化两方面。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观念主要有文化霸权和实践哲学,其中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概念的有用性统治阶级、强调实用性的霸权及消费观念的客观与现实理念,这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消费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影响对中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葛兰西;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影响;实践哲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 D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理论基石,站在历史与现实,局部与整体,个体与社会的角度审视问题,在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消费”概念进行了科学的定义与阐释,并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重要环节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中对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做了更为深刻的论述。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认为,消费与生产直接统一,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消费与生产相互媒介与相互创造。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极目标。消费又是推动社会再生产不断增长、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同时也深刻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与结果是资本家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与利润。与资本主义生产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其目的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因此,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消费,其消费过程、消费水平都是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息息相关的。随之而生的消费观念、消费文化、消费伦理,也折射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的光辉。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理论来源 1.意识形态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从批判意义上提出“社会意识受制于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观点,把意识形态解释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包括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等,为意识形态的研究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强化统治,也会在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编造谎言,把自己的利益伪装成是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利益,力图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影响并作用于整个社会。 2.异化 马克思异化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的异化使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将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关系扭曲,变成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及阶级对立的实质。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的经济现实,指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 三、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观念 1.文化霸权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分析了社会制度和政治变革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就必须颠覆它的“文化霸权”,即它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公众媒体作为赢得意识形态霸权的工具。葛兰西认为,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统治阶级除了使用暴力手段,也会用较为柔和的方式,向民众宣传渗透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他们通过包装自己,把统治阶级的利益渲染成民众的利益,以欺骗的方式混淆民众视听,使民众服从他们的统治,进而主宰和改变着民众的思想文化与命运。 葛兰西认为,意识形态与文化形态相关联,而文化形态又与意识形态相契合。人们凭借丰富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因此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紧密联系的,同时也与社会整体的意识形态、传统道德及社会风俗紧密相连。 2.实践哲学 实践哲学是葛兰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批判了将“物质”与“意识”抽象化的理论,和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其实践哲学还将人放在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去观察,把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肯定与主张人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其理论的积极方面。 基于实践哲学的理论,葛兰西在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中,将“生产委员会”这种社会生产组织作为“无产阶级的国家模型”。在这种社会生产组织形态下,生产者不再是生产过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成为生产过程的主体,其给予工人以生产中的直接责任,使他们改善自己的工作,形成自觉自愿的纪律,激发出一种创造精神。葛兰西还据此强调“为使用而劳动以及不关心社会财富的生产”的“快乐意识”。工人阶级正是由于这种劳动而肯定他的主权和作为历史创造者的权力和与自由的。葛兰西认为工人阶级是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束缚的“基本生产力”,革命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同时也是这些生产力的“最大的解放”。 四、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影响 1.文化霸权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影响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也称之为“文化领导论”,他强调了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无产阶级对文化的领导只能靠以理服人来实现,在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形态中,市民社会对其意识形态的普遍认同或服从,是其进行政治统治的根本保证。文化意识形态作为媒介在市民社会中传播并形成全新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过程,也是建立文化阵地的过程。 从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角度来看,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并使其在社会消费的意识形态中占据领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认为,以满足人的生命延续和活动为首要条件的消费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但消费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证明人这个有机体“活着”的一种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消费的最终目的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使其享受消费的快乐和过上更为幸福的生活,是让人们得到全面的自由发展和主体素质的提高。 2.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影响 在认识论上,葛兰西把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看作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他从认识主体的社会历史性考察认识和发展,注重从宏观上把握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说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他人、自然的关系;用“历史集团”这一概念说明人通过“历史集团”参加社会生活,既在经济基础又在上层建筑中发挥作用,这一理论体现了社会消费观中的人本思想。 葛兰西主张人的创造性活动。认为人的生产能力是受到社会条件制约的,因此消费观也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在社会条件的制约下,社会消费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在经济危机时期,人们有消费需求,却没有消费的能力,或者消费能力被过分剥削,产生一种不协调的关系,使生产不能顺利进行,消费也无法完成,引起经济混乱和社会动荡。 葛兰西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就是强调要按照社会规律办事,与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相契合,从侧面强调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说明了坚持科学消费观的必要性。 五、总结 从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和实践哲学的分析看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化霸权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中的阶级统治理论,他的实践哲学思想,又说明了消费观念要与客观实际相联系,这为我们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消费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消费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性文化,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的过程必然以消费为基本内容。汲取葛兰西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强化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领导地位,将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经济统一起来,对于建立节约、环保、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曹毅哲.葛兰西的意识形态观——论《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白雪秋,谭祖开.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1) [3]韩震.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管窥[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2 [4]吴薇.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消费经济理论及当代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2007(2) [责任编辑:刘玉梅]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