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国内体育产业融合研究述评
范文

    周霄

    [摘 要] 体育产业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超越产业边界的产业创新形式,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回顾中国知网期刊全文库(CNKI)和维普资讯数据库(VIP)中现有关于体育产业融合的研究文献,从体育产业融合的概念、机制、模式、效应、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和总结,提出未来体育产业融合研究应着力于研究内容的深化、研究视角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改进。

    [关键词] 体育产业融合;研究进展;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 F264.1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Sports industry integration is theproduct that social economy developed to a certain stage and is aindustrial innovation form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industry, which has injected vigor and vitality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The literature of sports industryintegration in CNKI and VIP has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the aspects in terms of concept, mechanism, model, eff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ed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deepen contents, develop perspectives and improve methods.

    Key words: sports industry integration,research progress,prospect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处融合发展成新的产业形态,成为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1]P3。经济学家建构了产业融合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指出产业融合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革。对于体育产业而言,多元复合市场需求的强力拉动、产业内外资本的大规模介入和信息技术的有力渗透,都预示着一种现代意义上的体育产业融合时代的到来。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促进体育旅游、体育出版、体育媒介、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良性互动作用,推进体育产业各门类和业态全面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实现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国家政策层面的持续推动下,我国的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掀起了一轮热潮,也引发了众多业界学者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把握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高实践工作的自觉性和科学性,本文尝试对当前国内体育产业融合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以加强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研究进展

    (一)研究历程

    本文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库(CNKI)和维普资讯数据库(VIP)作为信息统计源,在“篇名”栏中以“体育”和“产业融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分别得到29篇和34篇文献,由于重复文献25篇,故文献总量为38篇,其中2篇为新闻报道,其余36篇均为研究论文。从文献发表时间上来看,国内体育产业融合的学术研究始于2002年,张锐在《中国记者》上发表的《大众传媒与体育产业的融合——MSNBC世界杯报道的传播取向》一文,首次论及了体育产业与传媒产业的融合问题,指出世界杯这种全球最大的体育赛事不仅可以推动全球体育产业的发展,更能引起日益受到商业利益驱使的大众传媒的巨大注意力,双方的联姻不仅体现了各自的利益,而且是一种双赢的融合[2]。此后十年,体育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零星而断续地出现,单年文献数量均不超过3篇。随着产业融合理念的持续升温,2012年以来体育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多,成为国内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二)研究内容

    1.概念体系研究。虽然体育产业融合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在研究成果中对体育产业融合的定义进行明确界定的并不多。程林林(2005)认为,体育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物质产业部门和非物质产业部门)与体育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体育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3]。王艳等(2009)将体育产业融合的概念表述为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间以体育活动为平台和载体,通过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以致市场融合,形成兼具体育产业和融合产业特性的新型产业的动态过程[4]。并强调这一融合所得产物既不是原始意义的体育产品,也不是原始意义的另一产业的产物,而是一种独立的具有双重产业属性元素的新型产品或产业。杨强(2013)指出,界定体育产业融合的定义首先应形成一种共识,即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将形成新的体育产业业态和新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他给出的体育产业融合概念较为具象: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信息等相关产业之间互相打破产业边界,通过各自产业价值链的渗透、延伸和重组,以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馆(场)服务业等体育本体产业资源为依托,以相关产业要素为载体,经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逐步融合发展形成的以体育本体资源为核心,兼具相关产业特性的新型体育业态的动态发展过程[5]。上述观点均立足于从产业间融合角度来阐释体育产业融合的概念,并强调了融合过程的动态性,而忽视了产业内部融合的视角。因此,体育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交叉渗透或产品、服务与制度创新都应成为体育产业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

    2.动力机制研究。体育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体现出多样化特征。有的研究成果侧重于从内、外两个层面展开分析。程林林(2005)认为体育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是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同步与协调发展,其外在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3]。杨强(2013)表示,体育本体产业的资产通用特征是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体育企业竞争激烈化的驱动力、体育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拉动力和体育相关产业政策的推动力共同构成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外在动力[5]。温继怀(2011)介绍了我国体育彩票产业融合的领域及现状,并进一步指出技术创新是体育彩票产业融合的根本驱动力,异质化竞争是体育彩票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因,政府监管改革为体育彩票产业融合提供外部条件[6]。有的研究成果则揭示了体育产业融合是多种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彭广建等(2013)将体育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主要归结为技术扩散和规制放松两种[7]。李燕燕等(2014)基于体育产业演进的基本规律,提出体育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包括技术创新、消费需求高级化、企业竞争与协同、政府引导四种[8]。陈炜等(2013)在研究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融合时,指出其动力因素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双重效益压力、产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以及产业政策的支撑力共同构成[9]。詹新寰等(2008)的观点颇有见地,指明产业融合的关键动力是企业从融合中获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效应的预期,并提出体育产业融合实际上表现为“融合程度加深——竞争成本提高——企业组织创新——节约竞争成本——融合程度加深”这样一个不断循环深化的发展过程[10]。

    3.发展模式研究。所谓发展模式是指体育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融合对象和融合基础条件的差异必然导致体育产业融合模式有所不同。彭广建等(2013)指出体育产业融合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数字技术与体育融合形成的数字体育模式,以北京西五环体育产业带为代表;二是产学研融合一体化模式,以山东省乐陵市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为代表;三是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融合模式,即民族地区日益蓬勃发展的民族体育旅游活动[7]。李燕燕等(2014)则根据体育产业融合成长的主导因素,将其分为技术渗透式融合、功能复合式融合、市场共拓式融合和资源共享式融合四种模式[8]。李哲等(2010)基于大型体育赛事与都市现代服务业的互动作用机理,提出两者进行产业融合的四大模式,即空间融合模式、组织融合模式、智力融合模式和政策融合模式[11]。康保苓(2011)注目于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与体育的互动研究,指出旅游与体育的融合要以体育活动为载体,进行旅游相关要素的渗透或组合,主要有旅游与赛事融合模式、旅游与体育节庆融合模式、旅游与健身融合模式等类型[12]。雷波(2012)也探讨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融合模式,提出由于两大产业在资源、产品、市场方面对接形式和特点不同,形成了渗透型、重组型和延伸型三种不同的融合方式。就渗透融合模式而言,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交叉渗透是双向的;就重组融合模式而言,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凭借会展、节庆、产业聚集园、特色项目等纽带和平台,经过重组融合实现业态创新;就延伸融合模式而言,主要是体育产业向旅游产业的单向延伸,在两者的边界发生交叉融合,从而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13]。刘晓明(2014)论及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观点与雷波具有高度一致性[14]。陈炜等(2013)认为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融合模式除了产业渗透模式、产业重组模式和产业延伸模式之外,还专门论述了产业交叉模式[9]。

    4.作用效应研究。在体育产业融合的效应作用研究方面,程林林(2005)认为体育产业融合的作用是通过突破不同产业自身所形成的条块分割,降低交易成本,形成体育产业持续的竞争优势[3]。王浩(2006)指出产业融合集群对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都会产生深远影响[15]。王艳等(2009)认同体育产业融合对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促进功能,同时表明其对扩大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提高体育企业的竞争力也有所助益[4]。余守文等(2006)也认为产业融合有助于提升体育产业结构,丰富了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能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充足的资源[16]。詹新寰等(2008)和彭鸣昊(2014)都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产业融合对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意义:一是将为体育产业催生出更多新产品与新服务;二是将增加体育产业的创新性需求;三是将促进新参与者进入和开辟新市场;四是将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五是将促进就业增长和体育人力资本发展;六是将派生出体育产业发展巨大的增值机会[10][17]。温继怀(2011)对体育彩票产业融合现象的效应研究表明,产业融合有助于促进体育彩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产业空间领域,提升体育彩票产业竞争力,增强体育彩票消费能力,实现社会公益[6]。

    5.提升对策研究。提升对策是体育产业融合研究的落脚点,绝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对如何加速推进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理性思考。王浩(2006)提出应该形成规模经济、培育本土品牌、调整产业政策、实现技术创新、强化合作竞争[15]。余守文等(2006)强调了提高意识、放松规制、科学规划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16]。詹新寰等(2008)指出要创新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放松产业发展的政府规制、加强产业间的学习与合作、培养高素质的跨专业人才[10]。王艳等(2009)认为重点是大力发展体育本体产业,培养产业核心竞争力,走“利用机遇——培养优势——利用优势——创造机遇”的发展路径[4]。於亮等(2012)提出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需增强融合意识、加快市场化进程、加强金融支持、提升智力保障[18]。杨强(2013)的建议是增强体育本体产业的资产通用性能力,出台具体的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政策,促进体育企业与相关企业的资产重组[5]。李燕燕等(2014)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体育产业融合成长的建议,一是以“大融合”统领泛体育产业未来发展;二是培育和壮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企业;三是以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多产业对话与协调;四是大力发展体育产业集群;五是注重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8]。此外,还有众多学者结合体育产业与某一个或某两个具体产业的融合实际探索了体育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

    (三)研究小结

    总体来说,我国体育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其发展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目前虽然已经对体育产业融合的概念内涵、动力机制、作用效应、提升策略等内容进行了理论探索,但多是简单地将经济学中的产业融合理论贴上“体育产业”的标签,缺乏体现体育产业自身特色的创新性理论观点。尽管有的成果开展了体育产业融合理论的具体应用研究,涉及产业行业范围表现为在一定广度上的集中,但是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结合具体案例的实证分析不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深度的拓展。

    三、研究展望

    毋庸置疑,产业融合现象将成为新时期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新常态”,随着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延伸,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而已有的体育产业融合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中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仍缺乏系统的和富有成效的研究。理论研究重在“深入实践,求真务实”,其价值更在于能够为解决实际问题建言献策。因此,体育产业融合研究空间广阔且任重道远。结合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未来一段时间体育产业融合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研究内容方面,宏观上要加强体育产业融合的一般性理论研究,构建起普适性和系统性的体育产业融合理论体系;微观上应侧重于体育产业融合某一领域的深层次研究,除了要继续深化对现有体育产业融合热点领域如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媒介、体育会展等的理论探索之外,还需加强对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门类融合的创新研究,如基于信息技术推动的智慧体育研究,以资本为纽带的体育金融研究等。其次,在研究视角方面,体育产业的综合性决定了要触及体育产业融合相关问题的本质,不能仅仅局限于体育学与产业融合理论的既有藩篱,还应综合运用管理学、社会学、产业经济学、系统动力学等多种视角展开跨学科研究,寻求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需求点,明确具体领域的产业交叉点、企业互动点和产品交汇点。再次,在研究方法方面,必须坚持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既要不断创新定性研究方法,又要将数理统计、回归分析、模型构造、结构方程等方法应用到体育产业融合研究中来。

    [参 考 文 献]

    [1]郑明高.产业融合——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张锐.大众传媒与体育产业的融合——MSNBC世界杯报道的传播取向[J].中国记者,2002(8):32-33

    [3]程林林.体育的产业融合现象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22-25

    [4]王艳,刘金生.体育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视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7):7-10

    [5]杨强.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外在动力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1):20-24,30

    [6]温继怀.体育彩票产业融合现象析因及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04):46-50

    [7]彭广建,刘琼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3(3):122-126

    [8]李燕燕,高雪峰,兰自力.我国体育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及模式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9):7-11,29.

    [9]陈炜,钟学进,张露露.基于产业融合的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构建[J].河池学院学报,2013(6):104-109,115

    [10]詹新寰,孙忠利,王先亮.产业融合机制下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6):1-4

    [11]李哲,陈林华.大型体育赛事推动都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融合策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26-29

    [12]康保苓.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与体育的互动研究[J].旅游论坛,2011(3):45-48

    [13]雷波.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模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9):40-44

    [14]刘晓明.产业融合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4(5):187-192

    [15]王浩.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体育产业融合集群的发展思路[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4):26-29

    [16]余守文,金秀英.体育产业的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6(12):16-19

    [17]彭鸣昊.试论产业融合机制下的体育产业发展[J].中国市场,2014(9):77-78

    [18]於亮,阮萍萍.奥运后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2(4):295-296

    [责任编辑:王凤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3: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