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
范文 | 胡晓聪 [摘 要] 旅游业是较早应用信息化与互联网技术的行业之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线旅游服务商逐步发展壮大。“互联网+”背景下要求旅游人才具备新媒体营销能力,个性化服务定制能力,智慧景区建设管理能力以及跨界综合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开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建立起掌握多学科知识的跨界复合型旅游师资队伍,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经费建设智慧旅游体验中心,并逐步深化校企合作。 [关键词] 互联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B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即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创造新形态、新业态,助推经济转型升级。距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仅半年时间,社会各行各业几乎都在思考其融入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其中也包括旅游业。 一、“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业发展趋势 旅游业是较早应用信息化与互联网技术的行业之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线旅游服务商(OTA)逐步发展壮大,具有代表性的如携程网、去哪儿、途牛网等,而传统三大网络运营商(BAT)布局在线旅游的步伐也在加速。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由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游人数仅占全年国内出游总人数的3.6%,出境游中65%的客源不是由传统的旅行社提供服务,传统旅行社业在BAT的进攻下举步维艰。 在此背景下,2015年8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首次系统提出积极推动“互联网+旅游”。推动在线旅游平台企业的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业的资源、要素和技术,形成旅游业新生态圈,推动“互联网+旅游”的跨产业融合。《意见》要求全国4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的全覆盖,在全国打造万家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 二、“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人才新需求 高等院校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多年来为社会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不同层次的人才,为我国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互联网+旅游”的理念逐步渗透到旅游业的各个环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互联网开展在线旅游业务时,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对于新媒体营销、个性化定制、智慧景区建设与管理、跨界复合型等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 (一)新媒体营销人才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目前在旅游业被广泛使用的新媒体包括微信、微博、社区网络、社交网络、视频等等,这些媒体使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变得模糊,使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交流。它们通过构建微信朋友圈等虚拟社群,使具有共同喜好的群体建立稳固的经常性的联系。社群成员共同分享旅游体验,相互传递旅游信息,从而影响群体消费倾向与选择。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定向精准等特点[1]。在“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企业借助新媒体进行营销是必然选择,而旅游从业人员对新媒体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使用新媒体进行旅游营销的能力至关重要。 (二)个性化服务定制人才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民众对旅游公共服务的要求迅速提高,特别是面广量大的自助游客和散客,他们数量众多,约占整个旅游人数的85%以上,而且需求各异[2]。旅游个性化定制服务就是要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借助大量的旅游供给信息为游客设计适合的产品。旅游企业只有广招优秀的个性化服务定制人才,为广大旅游消费者提供满足其兴趣爱好等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与服务,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上胜出。 (三)智慧景区建设管理人才 智慧景区是智慧旅游的核心载体之一。智慧景区建设的目标是结合景区特点,将物联网、泛在网、移动通信和云计算等新兴的信息技术集成起来构建智慧网络,增强人类感知、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实现对景区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游客活动、灾害风险等全面、系统、及时的感知与可视化管理,极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从而更有效地保护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3]。因此,既懂得网络信息技术又掌握旅游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将备受景区欢迎。 (四)跨界复合型人才 在“互联网+”背景下,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旅游业的各个领域,大数据分析、智能终端应用等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旅游人才掌握跨学科知识,成为跨界复合型人才。同时,随着旅游业向商务、养生、研学、度假、情感、探奇等方向的不断拓展以及旅游国际化的发展,都要求旅游人才朝着复合型的方向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旅游管理部门都非常希望那些既懂得互联网信息技术又掌握旅游专业知识与服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加盟。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旅游管理学科的体系,都只注重旅游专业知识传授与旅游服务技能的培养,对于信息化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移动平台的创新应用、网络新媒体营销等能力的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高校迫切需要进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课程建设与拓展 一方面,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内容。如旅游市场营销课程要充分融入新媒体营销的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与运营等;旅游产品策划课程要重点掌握如何设计个性化的适合网络推广的旅游产品,拍摄并制作微视频进行病毒式传播等;导游业务课程中要加强景区智慧讲解方面的内容以及导游员角色的转变与能力的提升等;景区经营与管理课程中要充分融入智能停车、容量控制、环境监测、电子票务等智慧景区管理方面的内容等;在旅游规划课程中增设智慧景区规划建设的模块等;在线旅游的发展,使得海量的旅游产品信息被搬到互联网上进行比价、预订、点评,旅游信息管理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更加专业化的搜索、甄别与创新,从而设计出更加个性化的产品提供给游客。另一方面,修订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体系,增设电子商务辅修模块,新开设电子商务实务基础、网络零售实务、网络营销、3S技术基础、网络社群管理等课程。同时新增智慧景区建设、大数据管理、在线旅游服务商(OTA)概论等课程。 (二)师资队伍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学科是多元知识的融合,高校旅游师资队伍应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同时更需要掌握多学科知识的跨界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高校提供优质条件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聘请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在线旅游行业专家;另一方面要通过企业挂职、国培、出国培训、访学、访问工程师等多种渠道对专业教师进行培养,特别是要想方设法送教师去携程、途牛、美团等国内顶级的在线旅游企业学习,使他们尽快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应用的相关技能。高校应该通过实行弹性教学等方式形成相对宽松的师资培养环境,并给予财力支持,多管齐下,打造出优势互补、复合型的师资团队,从而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培养新时期多元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重任。 (三)智慧旅游体验中心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相关实验室和实习场所的建设。高校应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经费建设集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智慧旅游目的地营销、智慧旅游行业监管等于一体的智慧旅游体验中心。包括电子门票一体化管理平台、景区客流视频统计分析系统、景区便捷窗口服务系统、智慧旅行社实体店、移动电商系统、智能客房、微信服务平台、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基于目的地地理信息服务系统等平台建设与引入。体验中心应将信息技术与智慧旅游研究发展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征集与智慧旅游活动相关的成功案例(产品)进行集中展示和现场体验,为师生提供学习、科研和创新的产学研共享平台,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旅游行业提供智慧旅游建设感知体验和模式借鉴,同时也为智慧旅游研发企业提供新产品应用推广和交流合作的平台。 (四)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校办学的途径之一。在“互联网+”背景下,旅行社面临转型,景区智慧化,在线旅游企业逐步壮大,因此校企合作的企业也将面临淘汰与更新。高校应主动对接理念新颖、前景广阔等在线旅游企业,进行学生实习、教师挂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同时,深入对接传统旅游企业,通过师生参与,协助它们发展在线旅游业务,帮助它们转型升级,使其更具有竞争力与价值。此外,在实习基地建设上,应对学生实习岗位提出更高要求,争取更多的个性化产品定制、新媒体营销、旅游社区管理等在线旅游服务岗位。 [参 考 文 献] [1]王乐鹏,姚明广,王奕俊.试论旅游企业的新媒体营销[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5):31-32 [2]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2):5 [3]申瑞侠.基于生态旅游发展的智慧景区建设研究——以漓江景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9):15-17 [责任编辑:刘玉梅]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