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
范文 | 谢佩清 [摘 要]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形态,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大学生在使用媒介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媒介的影响。新媒体如同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学习模式和价值观念,同时又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文化生活、心理状态等方面给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B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新型媒体形态。它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丰富的内容迅速的抢占了原来传统媒体独霸的领域,近些年广为流行的QQ、微博、微信、各类应用软件、手机游戏更加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就是传播状态的改变,由过去的一点对一点或一点对多点,变换为多点对多点。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核心特点是交互性(互动性),超文本性、及时性、数字化等特点;同时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还表现出信息发布个性化、表现形式多样化、受众接收可选化;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是新闻发布者,也使信息的传递、发布更趋向零费用化。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思想观念 网络时代新媒体将全世界联系起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不同的思想观念、文化形态在网络上交融、冲突。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高峰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极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在实际情况中,宏观上信息的传播往往是服务于本国或本区域的政治、经济利益,西方少数发达国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主”宣传与当代大学生认知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成冲突。这些“民主”宣传往往披上了伪善的外衣,利用糖衣炮弹迷惑了青年学生,使他们思想认识产生偏差,甚至盲从西方,长时间的影响更使有些大学生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在纵向上来看,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类舆情事件可以快速传播,引起同学们的关注、讨论、热议,这其中有很多事件其实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比如:老人倒地究竟该不该扶起?面对众多专业乞讨人员,我们今后该不该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别人?这些事件会对过去我们从小对小学生、中学生宣传教育的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等思想观念产生了一些偏差,甚至使大学生面对此类问题时产生迷惑,需要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再次判断。 (二)行为习惯 大学生利用新媒体交流信息、学习知识、探讨新闻、发表观点、结交朋友、娱乐游戏,渐渐演变成青少年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很多科学研究、媒体调查反映大学生随着入学时间越来使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时间也越长、使用软件的数量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我们也关注到几乎每所大学中都有少数同学一旦接触网络,便逐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通宵达旦地泡在网吧里,不仅影响了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学业。 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后在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头族”,他们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听音乐、刷QQ、微博、微信、打手机游戏,缺少了和同学们、老师、家人、朋友的沟通和交流,自身的交际能力也下降许多,更愿意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而到了现实生活中则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不敢在众人面前开口讲话,无法处理人际沟通困难、拒绝与父母沟通、与外界交流,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等现象。 同时,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学习的习惯,品读优美文字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多的时候是把时间投入到喧闹的电视、电脑、手机前,他们有的对极富刺激的图像信息产生了依赖性,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因为阅读和浏览方式的改变,思维的模式也产生了变化,据研究,现在因为新媒体的大量出现,青年大学生的“思维碎片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因为现在大学生接触到的阅读,更多的是充满广告、营销、推广类的“短文”,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家已经失去了对传统经典的浓厚兴趣,而更加青睐于“精神快餐”,时间一久,系统连续的思考也变的越来越少。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使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降低了,因为新媒体技术传播过程中学生感兴趣的主动涉猎的更多的是新闻类、综艺类、生活资讯类的,关于科学技术类的,往往都是被动接受,在接受的同时往往不会过多地去追问、深究这些知识的正确性与来源。大学生长期依赖网络还造成网络语言流行,甚至“爆粗口”、“说脏话”之风抬头的现象,因为网络交流中,个体没有受到监督,会放任自己,久而久之形成陋习。新媒体时代还形成了大学生知识技能社会化趋势,因为现在大学生可以多渠道获取信息了,打破了过去“老师讲台教,课后学生看”的教学模式,很多知识和技能大学生随处可以“触网”进行学习和获得。这样减少了学生对课堂的依赖,很多报道中讲到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看手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于课堂的知识的索取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得。 (三)文化生活 当代大学生应牢记诸如“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等古训,将书籍看做心灵的朋友,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曾经的文本媒体,是一种文化潮流,“书香满屋、手不离书”是许多有志青年获取知识、培养自身、抒发情怀的重要形式。其中爱国图书、文学名著、科普图书更是十分具有价值的。每一名大学生,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英才,都想成才。但一个人能否对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首先取决于爱国热情,然后是知识、能力,文学名著,是经典,当代大学生对经典和历史了解的的确太少,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涉猎,同时,多读经典名著可以提升自我艺术修养,提高鉴赏能力和水平。现代科技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现今很多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却对一些基础的如纳米、转基因、等现代科技术语知之甚少。 如今报刊书籍已经逐渐淡出青年的视线,大家更多的是对着电子屏幕,无意识、无思维地接受着电视、电脑中纷繁的信息,焦躁、不耐烦成了许多人的通病。疏远名著、阅读退化是大学生中一个突出的现象。与此同时,大量低俗无聊的娱乐节目充斥荧屏,比如前些年的“超级女声”、“快乐男生”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再比如后来的“非诚勿扰”等婚恋节目,也吸引了大量大学生关注,并影响了他们的婚恋观念,很多大学生也纷纷开始参加诸如此类的节目,开始长时间旷课、逃学,造成本末倒置。一些功利性较强的家长也在社会和媒体的蛊惑下,跟风参加活动,希望儿女成名,全家俱荣。,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上各类不健康内容也影响到了广大大学生,不健康内容主要是指包括含有淫秽、色情、赌博、暴力等不良信息和内容的网页、视频,这些负面信息,具有感官的刺激性,对于大学生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心理状态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身体和生理都进入最后一个发育高峰。现在各类媒体传播的信息种类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对信息的识别能力有限,他们通常根据自身爱好或者周边同学、朋友等群体选择关注媒体、名人。长时间的使用多媒体终端如电视、电脑、网络、智能手机,在心理方面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以下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产生依赖心理。具体表现在任何时候电脑、IPAD、手机都不离开自己的视线,在生活中产生任何困难、问题也没有第一时间想着去查阅书籍,请教师长、同学和亲友,而是第一时间去上网找答案,但是网络上的答案往往千奇百怪同时对答案的正确与否又很难一下给出准确判定,这样时间一长,不免很多同学常常根据网络做出了一些错误的决定。二是产生焦虑心理。表现为一旦身边没有手机、电脑,没有网络就变得不安起来,无所事事,无精打采。同时惧怕在现实中和他人的交往,这点在大学生中表现尤为明显,很多同学在社交平台、游戏世界中侃侃而谈、叱咤风云,但是到了现实课堂上、活动中一旦发言就会脸红、社交焦虑、恐惧。 另外,由心理方面引导到行动上的表现是一些平时腼腆、话语少、语不惊人的同学,愿意用网络中的表现形式在现实行动中做出一些“惊人”的举动。大学生愿意将自己的行为网络化,比如说狂热的喜欢漫画、COSPLAY,恋爱的表白行为、大学生毕业的抛书抛物现象,网络上时常报道这些事件,学生们就乐于将自己的行为和这些报道事件进行对比,甚至“创新”网络事件。 新媒体如同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学习模式和价值观念,同时又带来了消极影响。希望通过研究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出发,可以让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让新技术、新模式更多地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林观松,刘相涛.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浅析[J].传播与版权,2014(3) [2]郑懿,王丽.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2(8) [3]蒋晓丽,董子铭,曹漪那.新媒体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交互机制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4]汪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5]王传中.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影响[J].高校理论战线,2009(7) [责任编辑:王凤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