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品牌价值内涵与评价体系研究
范文

    任重远

    

    

    

    [摘 要] 在对品牌、品牌价值、品牌价值链定义的基础上,对比研究目前主要的品牌价值评价方法,并对品牌价值支撑体系、品牌强度指标体系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从品牌定位、品牌个性、品牌创新、品牌文化、品牌传播、顾客六个维度,提出了提升品牌价值的对策建议,以便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增强企业品牌价值与竞争力。

    [关键词] 品牌价值;品牌强度;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110-03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指标,品牌建设事关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品牌评价更是品牌建设的核心内容。长久以来,国人对苹果、可口可乐、微软、麦当劳等国际知名品牌耳熟能详。国人争相赴海外购买电饭煲、马桶盖等新闻时常见诸报端,其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具有国际品牌竞争力的企业少之又少,国人对于本国优秀企业的品牌价值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企业本身由于缺乏对于自身品牌价值的科学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对自身品牌的价值认识不足,导致企业品牌定位模糊,在营销和推广方面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其营销的精准度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使“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除了在技术、质量、创新方面的提升之外,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品牌价值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树立良好的市场美誉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品牌价值相关定义及内涵分析

    (一)品牌的定义

    GB/T29187-2012《品牌评价品牌价值评价要求》对品牌的定义为:与营销相关的无形资产,包括(但不限于)名称、用语、符号、形象、标识、设计及其组合,用于区分产品、服务或(和)实体,或兼而有之,能够在利益相关方意识中形成独特印象和联想,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从而产生经济利益(效益)。

    (二)品牌价值

    1.品牌价值的定义

    根据《品牌评价品牌价值评价要求》(GB/T29187-2012),品牌价值(brandvalue)也称为品牌货币价值,是指以可转让的货币单位表示的品牌经济价值,所计算的品牌价值可以是单一数值或数值区间。

    2.品牌价值的内涵

    品牌价值主要指顾客基于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对品牌所做出的差异性选择,而为企业产品或者服务带来的现金流或其他附加值。品牌价值与市场认可度的匹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匹配度越高、品牌价值越高,匹配度越低、品牌价值就越低。在现代市场环境下,由于品牌整合了企业的各种内在和外在资源,品牌价值就成为企业价值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品牌价值链(brandvaluechain)

    品牌价值链是指以企业向用户承诺的最终品牌价值为导向和目标,从企业经营的整体业务链入手,梳理和改善每一个环节,使之符合品牌价值的要求,品牌的价值链包括产品研发、采购、生产、分销、服务、传播等。

    4.品牌强度

    品牌强度(brandstrength)是指品牌与竞品品牌相比所处的地位,以衡量品牌在将其未来收益变为现实收益过程中的风险。按《品牌评价多周期超额收益法》(GB/T29188-2012),品牌强度由组织行为(质量先进性、创新能力、品牌建设)、客户关系、市场地位、法律权益等因素组成,可反映品牌的影响力。

    二、品牌价值评价的支撑体系

    品牌价值体现了消费者对于企业及其產品总体的综合评价,品牌价值支撑体系涵盖了企业的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同时也受到法律法规、经济景气程度等外部宏观因素的影响,具体如图所示。支撑体系中每个要素作为一个变量,都会对品牌价值产生影响,各个要素与品牌价值的关联强度也各不相同,强关联度的要素发生变化,则品牌价值波动幅度也会相应增大,反之则亦然。

    三、品牌强度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品牌强度指标是计算品牌价值的必要要素,目前存在多种类别的品牌强度指标体系。

    (一)国家标准GB/T29188-2012中品牌强度指标体系

    《品牌评价多周期超额收益法》(GB/T29188-2012),企业品牌强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基于相关方感知的品牌强度指标体系

    在分析和评估利益相关方感知的品牌竞争优势或弱势、反映品牌未来收入的风险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品牌强度,利益相关方通常包括顾客、消费者、供应商、雇员、投资者、政府当局和非政府组织等。

    1.顾客和消费者

    (1)美誉度和毁誉度。美誉(毁誉)度=[褒奖(毁誉)人数/知晓人数]×100%;

    (2)知名度和抱怨度。指名(抱怨)度=[指名购买(抱怨)人数/购买人数]×100%;

    (3)回头率。回头率=(再购买人数/购买人数)×100%;

    (4)投诉率。投诉率=[投诉人数(次)/购买人数(次)]×100%;

    (5)退货率。退货率=(退货量/销售量)×100%;

    (6)维修率。维修率=(维修量/销售量)×100%;

    (7)消费者流失率。消费者流失率=(流失人数/已购买人数之和)×100%;

    (8)产品推荐率。产品推荐率=[产品推荐人数(次)/知晓人数]×100%;

    (9)产品缺憾率。产品缺憾率=(缺憾产品数量/产品数量)×100%;

    (10)市场占有率、市场覆盖增长率

    2.供应商:投标与合同履行满意度。

    3.雇员:员工满意度。

    4.投资者:品牌投资情况。

    5.政府当局:品牌保护实施情况。

    (三)相对强度六要素指标体系

    乔均教授从2003年起发表中国家电品牌的品牌强度测试报告,通过借鉴Interbrand模型中关于品牌强度计算的理念,提出影响中国家电行业品牌强度的六大要素,详见表2。

    (四)基于行业特点的要素指标体系

    咸玉成归纳出影响电信企业品牌强度的要素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根据行业特点,依据重要性(核心能力主要在市场和客户两个方面)和可操作性原则挑选出8个指标构建品牌强度计算模型,再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见表3。

    四、品牌价值提升的路径

    (一)定位

    品牌定位是企业在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的基础上,对品牌在文化取向以及个性化上的战略决策,是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和结果。换而言之,品牌定位是有利于其相关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有一个特殊地位,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就是特劳特经典的品牌定位理论的成功案例,使消费者在炎炎夏日很自然的联想到具有清火功能的凉茶饮料。

    (二)个性

    品牌个性是一个品牌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价值及其存在形式,一个要想有效地吸引住目标消费者,就必须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并明白无误地传递给消费者。否则,即使是产品质地优良,也极有可能难以抓住目标顾客。品牌个性是品牌辨识度的重要依据,成功的品牌无不个性鲜明,具有极强的辨识度。

    (三)创新

    创新是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动力。品牌如果不能做到推陈出新,就容易被市场所边缘化。品牌的创新就是不断丰富品牌的内涵,即通过质量、科技、营销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品牌保持与时俱进,维持品牌旺盛的生命力。

    (四)文化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品牌的价值取向。文化往往是品牌价值和品牌竞争力的内在。离开了文化,品牌价值就如无源之水,难以永续发展。正如一家知名酒类企业高管的名言:没有文化的酒,就是一瓶兑了酒精的水而已。因此,打造品牌价值,就是丰富品牌文化内涵,实现民族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古典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品牌的生命力、竞争力可以内化为品牌文化力,品牌文化力又能反过来提高品牌的价值。

    (五)传播

    成功品牌的美誉度,并不完全决定于质量的优劣,更多的在于是否能够持之以恒地、有效地宣传与推广。企业要以品牌定位为指针,传播企业的产品、理念和文化,只有加強品牌实施管理力度才能促使品牌资产增值,加大品牌影响力。

    (六)顾客

    深入了解顾客对于产品的诉求,持续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是提升品牌价值的关键实现路径。通过建立顾客关系网络,对于客户在细节上进行关怀,提供一种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将有利于提高顾客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增加忠诚客户,建立市场口碑。通过忠诚客户与企业之间关系网络的循环交互,企业的美誉度持续提升,品牌价值也逐步上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品牌价值的提升并非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品牌价值提升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市场规律品的牌价值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要随着消费者的诉求和市场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进行动态优化,只有掌握品牌价值评价的内在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品牌营销和推广,提升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品牌价值,增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郑春东,陈通.品牌价值支撑体系的构成及其评价方法研究[J].现代财经,2004,24(9):34-37

    [2]魏恒姝.品牌价值评价综述[J].经济论坛,2015(5):129-131

    [3]乔均,张惠辛.2004年度品牌强度测试系列报告(空调篇)[J].中国广告,2005(9):152-154

    [4]咸玉成.中国电信企业品牌强度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06

    [责任编辑:史朴]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