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公益性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绩效激励机制创新研究 |
范文 | 陈伟 [摘 要] 人才是当今市场竞争的关键,在公益性科研单位中最重要的是科研人员,创新科研人员的绩效激励机制对于公益性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益性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绩效激励机制存在自主权缺失、管理体制落后、物质激励不足、精神激励匮乏、绩效激励的长效机制缺失等显著问题,究其原因在于顶层制度设计不完善、管理层的激励动力不足、科研后备力量素质有待提高等。相关主管部门应通过给予适当自主权,建立适应的绩效管理体制,丰富物质激励,重视精神激励,建立长效的绩效激励机制考核指标体系等措施,以此来更好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公益性科研单位的竞争力。 [关键词] 公益性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绩效激励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3-0086-02 一、引言 公益性科研单位是一个由政府举办、控制和管理的,主要从事非营利、注重社会效益的基础性或应用性研究的组织。政府在制度上对公益性科研单位进行有序安排,主要表现在人员编制、机构管理和经费来源三大方面:在人员编制方面,公益性科研单位严格按照国家批复的人员编制名额实行;在机构管理方面,公益性科研单位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实行科学定员定岗管理方式;在经费来源方面,公益性科研单位的经费大多源自政府财政全额或差额供给,但是公益性科研单位的收支情况要受到政府的管理和监督。目前,国家十分重视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激励科技人员的措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索。科研人员是公益性科研单位的核心和关键,对科研人员进行适当的绩效激励是公益性科研单位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研究公益性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绩效激励机制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公益性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绩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权缺失,管理体制落后 公益性科研单位自主权缺失主要表现在用人和预算两个方面,政府相关部门与公益性科研单位之间的组织界限很不明确,目前大多数公益性科研单位依附于或从属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导致单位对科研人员的绩效激励机制掣肘,很难有动力按照市场激励机制贯彻和落实创新创业政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公益性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管理制度比较散漫,经常出现“离职不离薪”、“离岗创业”、“不务正业”等现象,不利于公益性的基础研究;二是公益性科研单位缺乏自主权,尤其是在选人用人和预算上常常受制于人事制度和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限制;三是国家按照行政单位固有的模式来管理公益性科研单位,不符合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律。 (二)物质激励不足,精神激励匮乏 目前公益性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绩效激励机制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物质激励明显不足,单位的工资薪酬体制不能使科研人员满意。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按目前的工资薪酬政策,工资水平不高;二是科技创新应用所取得的效益、成果等人力价值相比其它垄断性企业或公司,其工资薪酬明显偏低;三是住房优惠政策没有,绩效工资难以落实,奖金、福利等经费来源不能保证。 除了对科研人员物质方面的激励外,精神方面的激励也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某些精神方面的绩效激励更为有效。但是,目前公益性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的精神绩效激励十分匮乏,可能仅仅表现为晋升机制方面,而其他方面的精神绩效激励依然空白。 (三)绩效激励的长效机制缺失 在目前公益性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激励手段中,往往偏重于短期利益的績效激励,而长期的绩效激励机制却十分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团队的绩效激励机制缺失。在目前的公益性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绩效激励中,比较重视对个体的激励,如在设计绩效工资的评价指标时,科研人员个人的工作能力在评价指标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而对科研团队的业绩和绩效考核或者贡献在评价指标中几乎未能体现;二是系统长期的培训机制缺失。我国公益性科研单位在吸收、引进和使用科研人才方面较为重视,但是吸收进来后却忽视了对科研人才的继续培训和教育,缺乏有针对性且较为系统的培训体系,更没有系统规划具体的培训内容;三是绩效激励导向难以使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衡量科研人员好坏重课题、论文、专利,轻应用、实效、实绩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公益性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绩效激励机制问题的成因 (一)顶层制度设计不完善 一直以来,国家虽然是公益性科研单位的组织者,但是其在公益性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绩效激励机制上并没有完善的顶层制度设计。仅从公益性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方面来看,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制度和条例,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公益性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例如收入分配、职务任免、绩效考核和人员录用等方面。从整体来看,对公益性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绩效激励机制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顶层制度设计,激励约束体系的覆盖面较广、内容也较多。但是,这些制度设计表现为框架性和纲领性,缺乏更为具体和细致的制度设计。 (二)管理层的激励动力不足 国家是公益性科研单位的所有者,这就决定了公益性科研单位的发展和运营必须遵循国家的意志,表现为单位领导的任命、科研人员的聘用录取、日常科研事务的运行、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战略等方方面面均需要向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汇报,严格服从上级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公益性科研单位的领导层由国家选出并任命,领导层对单位进行日常管理。这种制度选拔可能会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层并没有被赋予充分调动有效资源去激励科研人员的权力;二是上级主管部门对管理层的绩效激励本身也比较匮乏,导致其没有激励单位科研人员的内在动力。 (三)科研后备力量素质有待提高 受制于绩效激励机制不足、科研收入较低,公益性科研单位很难吸引高素质科研人才,即使高素质人才被吸引进来,面临较低收入的现实状况,其离职率也会很高,而留下的往往是年长的或者素质不突出的年轻科研人员。年长的科研人员存在知识老化,学习和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优势等问题,使其不愿意放弃比较稳定的工作。另外,科研人员对单位绩效激励机制的不满往往带来的是科研质量不高和科研产出率低等问题。科研后备力量素质难以满足科研工作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公益性科研单位的竞争力。 四、创新公益性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绩效激励机制的对策 (一)给予适当自主权,建立适应的绩效管理体制 1.给予公益性科研单位适当自主权。一是适当增加科研单位的工资总额,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一方面更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价值,另一方面更好地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时在经费预算管理上赋予公益性科研单位更大的分配自主权;二是探索建立公益性科研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可在单位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增强公益性科研单位的自律能力和运营活力。改革公益性科研单位的科研组织与人才管理模式,推进公益性科研单位通过国家购买劳动服务,逐步取消公益性科研单位人员编制;三是赋予公益性科研单位科研自治权,减少行政体制束缚;四是营造崇尚科技的良好社会环境,让科研人员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潜心专注科研的动力。 2.建立适应的绩效管理体制。一是尽快制定出符合公益性科研单位实际的财政保障制度和绩效激励考核办法。如加大高级职称以及科研成果绩效等方面的绩效比重,加大奖励性绩效比例等,部分公益性科研单位可先实施试点,成功后积极推广。二是扩大科研人员的科研绩效考核对象,使其更加全面,如将科研项目、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实验室、科研团队等作为绩效考核对象;三是建立竞争性科研分配机制。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大攻关性的科研项目更为如此,引入竞争分配与招标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二)丰富物质激励,重视精神激励 1.丰富物质激励。在设计具体激励机制过程中,公益性科研单位要全面分析科研人员的个体差异,针对个体差异建立差异化、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绩效激励体系。一是对于职称较低的科研人员以物质激励为主,以精神激励为辅;二是针对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在实施与其能力对等的物质激励的基础上,同样要重视实施精神激励。 2.重视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对于科研人员也不容忽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著手:一是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尤其是要处理好科研人员的人际关系,创建开放式的上下级沟通模式;二是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制定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培训手段和措施,尤其要关注青年科研人员的培训;三是建立知识共享机制,创建鼓励创新、细致严谨的科研文化激励;四是建立补充福利激励机制,如弹性工作制、研修假等。 (三)建立长效的绩效激励机制考核指标体系 一是公益性科研单位要建立并完善分级分期的绩效激励考核制度,具体分为院、所、部门、科研团队等多个层级,科研项目团队、研究中心、人力资源部等要按照规定分别进行相应的独立考评。根据所获取的考评结果直接与绩效预算、动态管理和目标校正等挂钩,直接应用于公益性科研单位的综合评价。二是建立团队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该机制包括中期考评、期末考核和年度检测。中期考评主要依据条件保障程度、团队工作状态、目标执行能力和绩效目标校正等方面进行评估;期末考核主要依据团队创新持续力、科研成果水平、目标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年度检测主要检测科研任务履行情况。三是建立成果导向型激励机制,分别以科技成果获奖级别和转化收益、论文发表级别、转载率和影响因子等作为考核团队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信丽媛,王丽娟,张玉玮.简析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2):301-303+313. [2]姜扬,钟少颖,杨中波,刘光仪.青年科研人员培养现状与建议——以中国科学院为例[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6):641-648. [3]孙振业.高校科研人员的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S2):35-38. [4]《国有科研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研究》课题组,罗文光,王立刚,张绘,何平.国有科研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研究[J].财政科学,2018(2):50-59+73. [5]吴海燕,徐芝亮,韦礼和,谢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为例[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8(1):1-3. [6]吴海燕,徐芝亮,韦礼和,谢颖.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现状与对策——以江西省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8,37(4):80-82. [7]石淑萍,滕雪莹,赵娜,张俊红.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激励机制探索——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奖励措施剖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4):59-61. [8]吴林妃,陈丽君,庄俐,符建荣.从激励机制视角探析农业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4):84-88. [责任编辑:潘洪志]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