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及策略思考 |
范文 | 李晓夏 丁玲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教育带来了重大的变革,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变。在这种变革的浪潮下,大学生的学习投入也受到了相应的促进和挑战。本文从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三个方面探讨“互联网+”给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带来的影响,并对解决方案提出思考。以期对后续的影响因素研究作出初步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学习投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迅速突破了数量与时空的限制,知识的载体和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教育的模式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高等教育领域,互联网带来的影响也日渐显现。慕课、翻转课堂、弹幕教学等教学方式不断刷新着人们对教育的认知,站在技术使用链前沿的青年人特别是高校的大学生当仁不让地站到了这波教育变革浪潮冲击的最前沿。在教育技术翻新和知识获取难度下降的同时,大学生也面临着知识爆炸时代特有的挑战,即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保持清醒和理智,摒除无关信息的困扰,全身心的投入到所需知识的学习中。本文试图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出发,探究当代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状况,为后续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和对策模式研究作出初步探索。 一、“互联网+”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的概念于2015年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被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加上任何一个领域,都开始催化出重大而丰富的变革。同年7月,国务院在其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在这波“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高等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慕课教学、弹幕教学、翻转课堂、助教小程序等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创新不断涌现。有人认为,“互联网+”的时代,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一间教室的传统教育模式在消退,日前的学校教育变成了一张大网,任何的移动终端、任何的场所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场所,数以万计的老师和各级各类学校走到了大众面前来。[1]短短三年时间,“互联网+”对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教育资源共享化,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大高校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纷纷在基于网页、APP或小程序等的各种平台上推出自己的在线课程,高校之间形成课程联盟,高校教师打破学校壁垒,在更富有竞争性的环境中研磨自己的课程。学生获取精品课程的渠道更为多样,方式更为便捷,时间更为灵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遗憾,教育公平程度达到了人类教育史上的顶峰。 (二)课程评价体系多样化,校园教室多媒体化 随着数据化的发展,知识的存储变得更加便捷有效,越来越多的教学材料和工具图书可以通过云盘等更为便捷的方式分享给学生。除了文字和图形,还能实现声音、动画甚至虚拟场景的再现,并借由媒介融合的渠道,以各种超链接的方式实现知识的整合。课程评价体系也不再是单纯的考试,而是更加重视学习过程考核,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因此,目前的大部分高校已实现网络全覆盖,并普及多媒体教室,为学生的网络学习提供方便。 (三)教育教学个性化,学生学习自主化 在“互联网+”的技术条件下,一方面学习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程度和学习风格进行课程和教师的选择,找到最符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进度,并自由选取与教师和互动的方式,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另一方面,教师也从实体课堂的授课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知识类的讲授放在在线课程中供学生反复学习,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实施更为个性化和探索实践类的教学活动中。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革,这既是技术的变革,也是理念的变革。相应的,学生的学习投入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快而巨大的变化。在知识的瀚海中,大学生究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学习质量如何?学校如何创设环境才能够使学生获取最大程度的提升?这些都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议题,也都是学习投入所研究的范畴。 学习投入主要指学生在学习上付出的时间、努力的程度和学习过程的质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投入是一种精神状态,是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充实而积极的体验,包括投入在學习过程中的充沛精力和人性、对学习的强烈的意愿、对学习过程的热情和对学习结果的愉悦感三个部分,[2]分别对应的是人的心理过程中的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行为投入主要指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从被动的课堂学习、完成作业到主动的提问和质疑、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和小组讨论等都属于行为投入的部分;认知投入是一种思维训练,[3]指的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认知和学习意义的思考,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解决能力、学习的挑战性和元认知能力几个领域;情感投入指的是学生对与学习的情感体验和卷入程度,如正向的快乐、自豪和负向的焦虑、恐惧等。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技术的革新和教学方式的变化也对学生的学习投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互联网+”给学习投入带来的积极影响 1.丰富行为投入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获取知识,在知识获取内容和方式方面都拥有更多的选择。以当前流行的“微助教”为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课堂,教师会根据课程需要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把描述性知识的学习放在课下由学生自主完成,而课堂上的时间则会被更多的用做师生互动,完成探索和实践性任务的学习。同时学生的疑问会以留言或弹幕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中,教师能够给予即时的解答和讨论。在团体学习的环节中,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在小组中讨论和学习,在课堂上汇报学习成果,与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讨论。互联网的加入彻底颠覆了传统以老师为主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有效实现了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所在。 2.改写认知投入的范式,从个体学习走向互联学习 学习是生成意义互联的过程,是知识、能力与智慧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过程。传统的学习郁于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重视的是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和智慧的促进相对薄弱。随着互联网技术进入教育领域,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上,而是落脚于事物之间的意义互联之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解学习的意义变得更加重要。此外,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也从单打独斗的竞争式学习逐渐转变为小组合作的团队式学习,不仅在知识的学习上产生互联,在人际关系中也产生了互联,极大地实现了知识的多样性和价值融合,更促成知识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功能。 3.提升情感投入的程度,增强正向的学习体验和卷入程度 互联网具有三个特征:自由、独特和法制。[4]这位构建适合每个人的个性化学习菜单提供了可能。在规则允许的前提下,每位学习者都能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气质来选择课程和老师,甚至有很多大学开始实现互认学分,学生不再局限于某一所大学,甚至身体条件不允许的同学还可以选择在家庭或医院进行学习,学习的氛围变得更加自由和愉悦。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平等化,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也发生了某种意义上的转变,教师不再是一个权威的身份,而更多的是引导者的身份,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身份鸿沟得以弥补,创设了更好的学习讨论的空间和更加融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正向学习情感体验,也更容易促成学生对于学习这件事情的情感卷入程度。 (二)“互联网+”给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带来的挑战 第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知识的获取方式变得更加容易,海量知识的存在让学习者产生了深层的焦虑,知识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网络中挑选和甄别知识、知识存在的意义则成了更为重要的问题。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习者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容易被打扰,被割裂的时间亦会加重学习者的焦虑感。 第二,智能手机的出现使我们获取知识的时间得到了大幅的扩展,但随之而来的知识的碎片化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碎片化知识的累积并不能够给学习带来质的飞跃,无框架无结构的大量破碎的知识会伤害学习者的反应和思考能力。 第三,媒介融合带来的多重感官刺激一方面会对学习产生刺激作用,另一方面也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变得更加严重,学习者常会在无关信息的刺激下无意识的做出和学习无关的行为,一部分学习者用于无意识的浏览和游戏的时间会远远超出学习的时间而不自知。 三、“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学习投入的促进策略探讨 “互联网+”对于教育产生的变革是重大的,对于高校学生学习投入造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就对学生的学习投入产生了更大的挑战,我们致力于应对挑战,消除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正确和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投入的进行学习。 第一,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应用。现在是一个智能手机的时代,既然我们没有办法在课堂上阻止学生使用手机,那么就尽可能地将智能手机纳入到教学结构中来。通过建设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网络化教学平台,有选择的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翻转课堂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兴趣,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从情感投入的维度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学习中来。 第二,科学设计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在线教育不仅是将教学资源融合在了一起,更重要的意义是为学生学习服务,而学习的体验是在学生端口才能够感受到的。因此,“互联网+”的教学只有以“互联网+”的学习体验为基础,才能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投入。这就要求高校构建一个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意义感和主动性,从认知投入的维度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 第三,增强师生互动,创设同伴学习的环境。“互联网+”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让沟通变得无时无处不在。为了应对无关信息的干扰,我们提倡应用同伴之间的互动来提升学习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創设同伴合作竞争的环境,将注意力、自信心和效能满意度作为教学情境的关注点,并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将情景兴趣迁移到学习者身上成为个体兴趣。 参考文献: [1]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教育学术月刊,2015(12):39. [2]陆春萍,赵明仁.大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习投入的视角.高教探索,2012(6):72. [3]崔文琴.当代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高教探索,2012(6):67. [4]刘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教育发展研究,2015(20):10. [5]刘刚,李佳,梁晗.“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17(2):93-97. [6]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教育探索,2015(9):98-100. [7]杨立军,张薇.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11):49-61. [8]韩宝平.大学生学习投入影响因素分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8):77-82. 作者简介:李晓夏(1985-),女,汉族,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讯作者:丁玲(1980-),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学、教育管理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