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叙事传播文体中人物塑造的特征研究
范文

    章琪

    摘 要:优秀的戏剧等叙事类作品多有一个或几个塑造地很成功人物形象。关汉卿的《窦娥冤》和里面的窦娥即是如此,作者运用“双重性格”的塑造的手法,使竇娥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叙事学;人物塑造;窦娥冤

    一、戏剧等叙事传播文体中人物塑造的重要性

    塑造人物,塑造典型形象是戏剧等叙事传播文体的中心任务,离开人物形象塑造,即使故事情节再复杂离奇,场面再精美别致,也不可能称为一部好的作品。有些戏剧作品昙花一现,其根本原因在于编剧只顾编故事、造悬念、玩技巧,忽视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曹禺曾经说过,他非常重视对人物的塑造。他认为写戏主要刻画人;写好作品就要写好人物。大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其中的主要人物会独立于剧目之外形成不朽的经典人物,活在我们精神生活之中永不离去,或成为该剧目的代名词。中国古典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和其中的主要人物窦娥便是如此。该剧成功之处的在于对窦娥“双重性格”塑造。即“依顺、孝顺、善良”和“逆反、不屈、刚烈”性格特征在人物行动中的表现,使得窦娥这个“爱憎分明,柔逆交集”的小女子产生了倾倒式的同情爱怜的审美情感反应。直到今天,人们生活中偶遇冤屈不快,常脱口而出“真比窦娥还冤”的口头禅,这就是戏剧等叙事传播文体人物塑造成功的地位和价值所在,也是中国古典悲剧《窦娥冤》中窦娥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成就和价值所在。

    二、以关汉卿的《窦娥冤》为例:窦娥“双重性格”的艺术表现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根据“东海孝妇”的故事改编的,通过一个蒙冤而死的妇女的满腔怨愤,使天地发生异常变化的情节,抨击了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强烈的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剧中的窦娥形象鲜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窦娥是一个善良、依顺、孝顺的人。窦娥的依顺主要表现在她对天命的敬畏和她强烈的贞操观。窦娥是关汉卿笔下塑造的典型悲剧人物,她三岁丧母,七岁做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到二十岁便做了寡妇,窦娥尝尽了贫苦。她对着死水般的生活是哀怨的,但她把它归结为前世注定的,是典型的“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思想,她在悲剧命运前从未想过改变现状,而是消极处世,顺时而处,随遇而安,情愿逆来顺受,尽孝守节。窦娥的依顺还表现在她具有强烈的贞操观。面对张驴儿父子的逼婚,窦娥极力克制人的自然本能,虽然她也曾有空房难守的感叹,却始终恪守“一女不嫁二夫”的戒律。窦娥虽遭年幼失母、少年离父、青春丧偶等一连串的人生打击,窦娥身上有着高贵的品质,她善良,孝顺,对婆婆尽心服侍,她活着仿佛就是为了尽孝,关汉卿在剧中也着力描述了这一点。当张驴儿父子逼迫窦娥和蔡婆婆两人成婚,窦娥劝婆婆她怕婆婆一时糊涂毁掉了自己的名声,同时也是出于对婆婆的关心,也体现了她的孝道。在大堂上,昏庸的官员想将她屈打成招,但她并没有屈服,但当听说要打自己的婆婆时,窦娥马上招供:“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她宁愿自己背上杀人的骂名被处死刑,也不忍让婆婆受到伤害,可以看出窦娥的“至善”和“至孝”,就连最后被押赴刑场,窦娥都要绕道走,怕婆婆看到了伤心,最后窦娥父亲窦天章替自己平反后,窦娥想到的不是自己,不是官居要职的父亲,而是那个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婆婆。这样一个善良,孝顺,集人世一切苦难于一身的人,却最终成为黑暗社会下被无辜摧残的牺牲品,最终走向毁灭的结局,可怜可悲可叹,同时悲剧的力量使人震撼。

    窦娥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窦娥本来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的,但黑暗的现实却迫使她爆发出抗争的火花,张驴儿的逼迫并没有使窦娥屈服,她把希望寄托于官府,依然选择了“官休”,她对衙门的期望是执法公正,能还自己公道和清白,但在这个黑暗时代,窦娥的命运无疑是悲惨的,官员个个贪赃枉法,昏庸无道。他们不但不能坚持正义,主持公道,反而欺负弱势群体,鱼肉百姓,把百姓当做“贱虫”,他们奉行“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将窦娥打得“一杖血,一层皮”,此时窦娥才明白过来,正如剧中第三折:“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这段唱出了窦娥的苦闷,展现了窦娥撼天动地的沉冤和她不屈不挠的反抗,既是被压迫者负屈含冤的痛苦呼喊,也是对社会之黑暗的泪控诉和抗议。她慷慨激昂去痛斥日月天地,诅咒酷吏,这些做法已经超越了她对自身命运、悲剧遭遇的感叹,而是对黑白不分、善恶对立的黑暗社会,对现实的怀疑和不满,对世俗观念里最为权威神圣的鬼神日月天地表示的抗议与否定。这反映的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受愚弄最深,最善良的人民的觉醒。

    三桩誓言是窦娥的“双重性格”对比的统一体现。窦娥冤屈而死的三桩誓言是作品中最突出的情节,通过这一折戏剧冲突的发展,作品在广泛的揭露社会矛盾的基础上,将批判的矛头集中在黑暗的封建吏治上。三桩誓言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窦娥的反抗精神,在对官府的幻想破灭绝望后,她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愤然指责鬼神日月天地。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鬼神也是人间统治者的象征,窦娥实质上就是对现实,对现实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否定,这种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产生了超乎自然的,撼天动地的力量。窦娥的三桩誓言是为了引起朝廷的重视,作品里,她的父亲窦天章正是因为这个地方亢旱三年,才被朝廷派来巡视。窦娥用血与泪的冤屈才引起朝廷的重视,才得以平反冤屈。但是,窦娥她一方面反抗和否定最高统治者,一方面又把希望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身上。窦娥悲剧的悲剧结局就在于她性格的二重性,她一方面接受命运的摆布又想挣脱命运的摆布,一方面她依靠官府和天,又控告官府和天,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她始终被别人操控着自己的命运,总是依附于别人,她不懂得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是由于窦娥性格里有很多对立的方面,当这些矛盾发展和激化,便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正是由于窦娥人物性格的二重性,窦娥的人物形象才显得更加丰满、真实、有血有肉。传统戏剧的核心灵魂是写人,呈现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通过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叙述感情发展来表现人物内在的变化过程,使作品更为生动、丰富、细致,以达到相应的艺术效果。这样的作品才能鲜活、多彩,充满人性的力量,演出时才真实可信。古往今来,能受到观众青睐的成功作品无不人物形象销魂夺魄,令人久久难以忘怀,无不例外均成功地塑造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