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扬子江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测度研究
范文

    

    

    摘 要:为了探索促进扬子江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方法,对现阶段扬子江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情况进行了测度研究,首先介绍了θ指数以及区位熵法这两种产业集聚测度分析方法,另外,从整体以及不同区域两个方面对扬子江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测度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最后指出扬子江城市群应从发展制造业方面提升自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关键词:扬子江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测度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世界经济发展逐渐过渡到“服务”经济时代,学术界关于产业集聚测度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开始向服务业倾斜。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但自十八大之后我国逐步提升了“降产能、调结构”的步伐,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占比逐步提升。从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我国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就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具备产业融合能力强、创新程度高等优势,在未来必然将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

    2017年12月江苏省委联合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围绕南京市建设扬子江城市区的重要发展战略,进而推动江苏省的全面发展。在此之后,扬子江城市区建设逐步被纳入到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等国家级战略之中。当前阶段进一步加快扬子江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能为扬子江地区八大城市以及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更充足的动力,进而提升区域内制造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一、相关方法

    1.本文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测度的具体方法

    对当前阶段学术界关于产业集聚测度的具体指标进行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1)赫尔达芬指数(H);(2)产业集中度(CR);(3)空间基尼系数(G);(4)区位熵(LQ);(5)空间聚集指数(EG)。为了避免因单一方法研究所得结果失真,本文选择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扬子江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进行集聚测度:区位熵法以及基于空间聚集指数改进而来的θ指数。

    (1)区位熵

    区位熵又被称为专业转化率,主要反映了区域内特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具体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区位熵的具体计算如下:

    在上式中Xij表示在j区域内i产业的总就业人数或产业总产值,Xj表示在j区域内的总就业人数或总产值,X表示在全国总就业人数或总产值。区位熵的计算结果以“1”为界限,要计算结果低于1则说明未出现集聚趋势,若超过1则说明产业开始集聚,同时计算数值越大这说明集聚趋势越明显。

    (2)θ指数

    一直以来空间聚集指数都是衡量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指标,但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用空间聚集指数来衡量产业集聚情况对数据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存在较大的波动性。为此,有学者基于空间聚集指数提出了一种新的产业聚集测度指标——θ指数,经过大量实证分析结果发现θ指数与空间聚集指数的计算结果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同时也能实现对数据的模糊处理。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的研究当中笔者采用θ指数来进行测度研究。

    假设某一特定区域内存在m个分区域以及n个产业,那么第i个产业的集聚度则可以以下式计算:

    在上式中Xij表示在j区域内i产业的总就业人数或产业总产值,Xi表示第i产业在特定区域内的平均从业人员数量,k表示所有产业中大于平均就业数的产业数量。对上式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θi的非分布区间为[0,1],若θi计算结果低于0.325则说明未出现集聚趋势,若θi计算结果位于[0.325,0.555]则说明该产业属于中度集聚,若计算结果大于0.555,则说明该产业集聚程度较高。

    2.研究范围与研究数据来源

    在本文的研究中扬子江城市群的范围规定以《关于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的指导意见》的规定为准,具体包含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沿江八市。本文研究中所采用的相关数据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2017)中所提供的相关数据,其中不同产业就业人数按照城镇单位就业人数计算。

    二、研究结果

    為了从宏观上对扬子江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详细研究与分析,本文分别基于上述两种分析模型对扬子江城市群整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扬子江城市群不同区位的集聚进行了测度研究,现分别从这两个方面介绍具体的研究成果。为了进一步简化研究过程,本文对扬子江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测度的研究选择国家统计局颁发的《生产性服务统计分类(2015)》中所规定的10个分类中的5个为研究对象,具体为:(1)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2)信息服务;(3)金融服务;(4)生产性租赁服务;(5)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

    1.基于扬子江城市群整体产业的分析

    利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2017)中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对扬子江城市群五个生产性服务业的θ指数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如下表1中所示。对表1中的统计数据进行详细研究与分析发现2017年除金融服务外θ指数低于0.325以外,其他四项基本中度聚集,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分布格局。其中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产业聚集为中等聚集,这主要是由于扬子江城市群同时拥有水路与陆路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同行条件较为发达,同时南京、镇江、泰州以及南京等市均拥有超过10亿吨的大型港口;信息服务业在2015年之前发展基本没有集聚,但自2015年之后信息服务业逐渐开始发展起来。这主要是由于“十三五”规划对信息服务业给予了高度关注,同时扬子江城市群也逐渐加大了对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生产性租赁服务业从总体上来看,近十年基本处于中等集聚状态,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也未发生显著变化。

    2.基于不同区位的扬子江城市群产业集聚测度

    单纯从总体上分析扬子江城市群整体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无法有效反映出真实情况。基于此种情况,本文的研究当中分别将扬子江城市群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为上游:南京、镇江、扬州市;中游:泰州、常州、无锡市;下游:苏州、南通市,并采用区位熵法对扬子江城市群不同位置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进行測度研究,具体结果如下表2中所示。对2008年-2017年扬子江城市群沿线不同区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进行计算分析,发现其区位熵排列结果大致上为:下游>上游>中游,同时从平均值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四年中下游的计算结果均大于1,这主要是由于下游地区的制造业相对较为发达,从而确保了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等产业处于高度集聚状况之中。另外,对相关数据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扬子江城市群中游地区在产业集聚方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但随着近年来江苏省东部产业转移的逐步发展,在最近几年当中中游地区产业集聚逐渐开始发展,但部分产业也呈现出反向发展特征,例如生产性租赁服务产业,这主要是由于现阶段中游位置的产业分布相对较为松散,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范围的聚集效应,在新型城镇化的冲击之下,其产业结构松散性也逐步提升。

    三、结论与研究

    从总体上来看,近年来扬子江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相对较为迅速,产业集聚度也逐步提升,但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依然处于发展阶段,呈现出中度集聚水平,同时在具体行业与区域方面依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从行业角度来看,在最近十年中扬子江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在信息服务领域发展相对较为迅速,而金融行业由于自身产业特征,聚集度并未得以有效提升。从区域角度来看,下游聚集度明显要超过上游与中游地区,这主要是由于中游与上游地区发展对资源依赖性要明显高于下游,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根据现阶段已有的研究结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二者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发展。为此,在未来一段时间扬子江城市群必须要把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联系起来促进整体产业结构转型。具体而言,一方面,扬子江城市群应主动融入到长江经济带,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创新高地。另一方面,则应进一步加强与中下游地区生产制造业的投入力度,带动自身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彬,万道侠.集聚环境“升级”抑或“降级”:对企业“创新惰性”的新解释[J].财经研究,2019,45(05):16-29.

    [2]谢泗薪,李晓阳.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分析——基于京津冀地区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2019(08):183-185.

    [3]杨仁发,王静.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9,32(02):1-11.

    [4]程锐.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基于所有制结构和产业协同集聚视角[J].上海经济,2019(02):68-83.

    [5]陈恩,王惟.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能否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计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06):79-85.

    [6]苗建军,郭红娇.产业协同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基于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OL].管理现代化,2019(03):70-76

    [7]于斌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基于集聚外部性与城市规模约束的实证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9(02):30-43.

    [8]黄震环,谢颖,黄小军,张仁寿.基于新增组织机构视角的科技文化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3):175-184.

    [9]文丰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与质量型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85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8(06):36-49.

    [10]张建军,赵启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内蒙古10个盟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3):15-24.

    作者简介:姚俊(1979.06- ),男,汉族,江苏靖江人,常州工学院党委组织部,中共党员,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统计模型及应用,教育统计与评价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5: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