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智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范文 | 摘 要:随着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珠三角为例来说,“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推动了智能制造的发展,对智能物流提出了新要求,从而催生了对智能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按照目前的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智能物流人才并不理想,导致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差距日渐明显。本文从智能制造产业需求出发,通过分析和梳理民办应用型商科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基于院校的实际情况,为应用型院校智能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商科院校;智能制造;智能物流;物流人才;校企联合 近年来,一股革命性的产业发展新力量——以智能化为标志的工业4.0升级正在全球引发新一轮工业转型竞赛。“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二是“智能生产”;三是“智能物流”。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2016年,随着智能制造领域全年十余项政策密集出台,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已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企业像万力轮胎一样,主动拥抱智能制造,并开始大量应用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等相关技术。智能制造的发展催生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智能物流人才的需求,这对于应用型商科院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珠三角智能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一系列智能制造政策的出台,我国智能制造正在形成四大产业集区。《2016-2017中国智能制造年度发展报告》认为,我国正在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产业集区,将进一步提升各地智能制造的发展水平。根据《2016年机器人产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16年10月,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新增工业机器人超过5万台,较2015年同期增幅超过30%,预计未来几年,这些地区的机器人数量的增速仍将保持在30%以上。以珠三角为例,随着人口红利拐点渐显,“机器换人”不仅成了珠三角解决招工难的“新常态”,更意味着一个充满前景的新产业正逐渐兴起。新产业的兴起使得珠三角很多的大型制造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逐步向智能化生产转型。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响应国家政策,也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大型制造企业开始寻找能提供工厂智能化的服务商,有些大型企业专门设立智能制造部门来改善本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的状况;以前专门生产智能设备如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设备的企业开始拓展服务范围——提供智能制造方案,服务于智能设备需求方;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专门为制造型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方案的第三方服务公司,珠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佛山、珠海等地的发展尤为明显。 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离不开智能物流的支撑,智能物流与智能制造息息相关,智能物流包括智能物流装备及智能信息系统等多方面内容,是实现数字化智能工厂的基础。数字化工厂建设在国内要做大、做强,离不开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的配合,在数字化工厂建设中,智能仓储及智能物流占据核心地位,建立智能仓储,用信息化的手段管理工厂原材料、成品的存放,物料自动分配与搬运,离不开智能物流系统。 新产业的发展催使新人才的需求,智能制造的发展使得机械、电气、信息技术、物流等专业人才需求更盛。珠三角地区对于国家政策响应尤为迅速,产业转型快,每年有越来越多的智能制造人才输入珠三角地区,但智能制造所需的专业人才仍显不足,尤其是智能物流类人才。以珠三角地区提供智能制造方案的服务公司为例来说,机械类、电气类、软件类的人才相对容易获得,但既懂机械和信息技术又擅长物流优化的智能物流人才却很难兼得。多数机械类、电气类、软件类人才不擅长物流系统规划,而物流专业人才又不擅长机械设计和软件设计,这是产业需求與专业教育的矛盾。 二、应用型商科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理论课程设置分析 以某商科院校为例,所开设专业有金融类、电子商务类、管理类、会计类、外语类、法律类、信息技术类、艺术设计类、思政类等,物流管理专业划分在管理类之列。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物流管理、运筹学、仓储、配送、运输、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基础课程,另外开设国际物流、航空运输、国际货代等拓展课程,所开设课程基本是关于物流理论知识的传输,没有开设物流设计类课程,如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仿真设计等课程,因设计类课程本身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要求较高,但并不是每一位物流专业教师都可以承担设计类物流课程的教学。另外,商科类院校基本不开设机械设计、电气设计等专业,所以这一类院校的物流专业学生也基本不学习机械设计类课程,因此对于机械设计、电气设计的基本原理完全不懂。当市场需要大量的智能物流人才时,这类院校毕业的物流专业人才很明显是不能匹配市场所需的。 2.实践课程设置分析 以民办商科学院为例来说,物流专业所开设的与专业理论课程相匹配的实践课程相对较少,仅有部分比较老旧的物流软件供教师上课时使用,且功能简单易操作,实用性相对较小。且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开设物流专业并建有虚拟仿真实训室的民办院校仅有30%左右,而建有大数据实训室的更少,约只有1%。物流实训室的构建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逐步开设和完善实训室的构建。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实训室设备都不全,只有少数的软件设备,现代化程度比较低,缺乏大数据、仓储分拣自动化等实训条件。 由于校内实训室的资源有限,一些民办院校也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但多数校企合作的形式都只是以学校老师带学生到企业参与调研参观为主。因此大多数民办应用型院校物流专业实践课程配备深度不够。 根据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显示,物流专业毕业生部分就业于第三方物流公司从事物流客服、物流调度等工作,部分就业于制造企业从事生产物流如采购、仓储等工作,部分就业于国际物流公司,从事货代等工作,但很少物流专业人才能被智能制造岗位所青睐。随着物流行业领域的不断细分,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与行业相关的专业,但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设施设备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学生对智能物流、数字工厂等新概念了解甚少或仅局限在概念的理解,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大部分学生的知识面与企业人才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在就业时优势不足、没有就业方向,甚至某些毕业生对物流行业的理解仍停留在“物流即快递员”。 三、“智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应用技术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以应用技术类型为办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为职责使命。应用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应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合作关系,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重大战略,加快建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万众创业的一体化发展机制。 珠三角作为智能制造四大产业集区之一,对智能制造人才需求量大,相对来说,机械类、软件类、电气类人才较易获得,复合型智能物流人才严重缺乏。因此要能满足区域的智能物流人才需求,同时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培养出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在商科院校师资力量缺乏的情况下,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智能物流”人才的模式更加符合区域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方向。 1.壮大应用型商科院校师资力量,补充机械类、软件类教师人员 商科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以某商科院校来说,会计类、金融类、外语类专业的教师队伍强大,工程技术类师资力量不足,但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要能适应未来区域人才的需求,工程技术类的专业课程必须加强,院校应适当配备工程技术类专业教师,增强学生的工程技术知识,如机械类、电气类教师。另外,智能制造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因此,要能成为合格的智能物流人才,软件技术不可或缺,虽然商科类院校基本配备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但在课程的设置上,物流专业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够系统和深入,所学仅皮毛,进入企业后无法真正结合物流知识进行系统优化。 2.“智能物流”人才校企联合培养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但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真正让教育与市场接轨。 对于应用型商科院校“智能物流”人才的培养,采取校企联合共同培养的方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实现真正的所学与所用融合。 珠三角地区智能制造企业众多,智能物流人才缺口大,院校可与智能制造企业开展“智能物流”人才培养深度合作,在高校开设“××智能物流”班,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具体可在高校物流专业三年级在校生中选拔学生组成“××智能物流”班,或者根据企业需要,每届多招收1-2个班作为“智能物流”班重点培养,每班50人左右,招生数量100人左右。由智能制造企业骨干人才和高校教师共同教学,企业主要负责机械设计、软件设计教学,并以企业具体实施的项目为例进行实践教学,传授智能物流技术;高校教师主要负责物流专业类教学。毕业前再经双向选择确定是否到制造企业就业。 在管理与培养方面,由智能制造企业与院校双方有关人員共同组成“××智能物流”班管理组,负责“××智能物流”班学生的教育教学等管理工作;院校根据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按照“突出实践能力+产学研用+团队创新精神”的原则,双方共同制定“××智能物流”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相关课程,共同承担培养任务;院校将“××智能物流”班的人才培养列为学校教学改革“试验班”,重点给予支持,不断探索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智能制造企业选派技术骨干人员和管理人员承担“××智能物流”班部分课程讲授工作,并参与“××智能物流”班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院校可聘请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和管理专家为客座教授或讲师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智能制造企业为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基地,并为“××智能物流”班学生实训实习、职业认知实践和就业等活动提供支持,学生利用假期去企业的项目实施地参与实践工作。 采取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方式,对于院校来说,在教学方式上更加多样化,不仅可以让学校培养出来的物流专业学生既具备理论知识,同时也能积累实践,更快进入企业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人才储备的一种方式,企业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取高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金婷.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8(11). [2]于赫,李晓明,刘海燕,王丽丽.校企合作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中外企业家,2020(07). [3]胡洋.基于物流校企联盟的“四方联动”式校企深度合作研究[J].物流科技.2019(11). [4]杨萌柯,周晓光.面向“互联网+物流”人才的综合实践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3). [5]东方,张帅帅.“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8(6). 作者简介:鄢小蓝(1986.10- ),女,苗族,湖北恩施人,硕士学历,单位:广州商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物流工程与管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