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全域旅游推进内江发展转型
范文

    从调研的总体情况看,四川省内江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尤其近年来,综合交通发展迅速、旅游带动成效初显、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但也存在观念更新迟缓、基础建设滞后、景区吸引力弱、政策支撑不够等现实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江应扭住“旅游观光”向“度假休闲”嬗变的机遇,积极挖掘并拓展现代旅游内涵,以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为关键,全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强力推进新兴产业与城镇功能提升一体发展。

    从调研的总体情况看,四川省内江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尤其近年来,综合交通发展迅速、旅游带动成效初显、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但也存在观念更新迟缓、基础建设滞后、景区吸引力弱、政策支撑不够等现实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江应扭住“旅游观光”向“度假休闲”嬗变的机遇,积极挖掘并拓展现代旅游内涵,以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为关键,全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强力推进新兴产业与城镇功能提升一体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在2015年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上,业内人士指出:四川已步入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时代。据省旅游局和西南财大旅游管理研究所《2014年四川省旅游投资研究报告》:旅游业与相关传统产业交叉融合,形成旅游+农业、旅游+地产、旅游+商贸、旅游+金融、旅游+会展、旅游+林业等多种类型的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涌现出一大批“旅游+”投资项目。

    由此可见,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转型,推进全域旅游,对于刚刚起步的内江旅游产业来说是一个大好机遇。换言之,内江应充分认识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观念,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内江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强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推动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由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产品开发转型,由打造旅游要素向打造旅游产业链转型,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由大城市游向小乡村游转型,从而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

    ——突出以全新的理念刷新旅游发展观念。坚持以科学的态度推进内江全域旅游发展,突出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处理好内力与外力的关系。一是树立全域景区的理念。围绕“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景观,让每一个村庄都成为景区”的理念,把全市作为一个大景区分区域、分类别谋划经营,让各项建设与全域景区化建设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着力把家园变成花园、把小景点连成大景区,同时利用自媒体、新媒体平台营销,着手建设内江旅游微商圈,适时推进智慧旅游建设,通过产业融合与信息化来创新内江现代旅游新业态,从而不断激发城镇及乡村旅游活力,带动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实现“全市皆景区、各地显特色、处处有景观、人人是导游”的目标。二是树立发展旅游即发展经济的理念。坚持用发展全域旅游的理念来谋划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交通、现代商业、现代农村,以旅游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围绕旅游发展观光农业、新型工业、现代物流,围绕旅游发展绿色交通、特色城镇和美丽农村,推动三次产业融合,走旅产一体、旅城共生之路。三是树立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的理念。牢固树立“大生态、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把全域旅游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扬生态之长,显森林之优,走旅游之路,建富民之业,实现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统一,推动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由一二产业主导向三产联动转变,经济发展由封闭型向外向型转变。

    ——突出以科学的布局引领全域旅游发展。在对内江文化旅游资源“再认识”的基础上,站在全局的角度,突出发挥现代旅游在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的引领作用和刚性约束。一是坚持全景区建设。以实施“138”旅游计划为抓手,以“城市变景区”为载体,按照“一中心三片区”的核心景区发展理念,把全域旅游融入到内江主城区和资中、威远、隆昌三个县城以及下属的集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交通在全域旅游的“火车头”作用,倾力抓好旅游路网建设,构建安全便捷、内外通达的旅游交通网络,同时提升道路绿化水平,让每条道路都成为生态走廊、亮丽风景。二是坚持全行业融合。切实把现代旅游业作为全市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即所有产业都应服从并服务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围绕现代旅游,统筹抓交通、城建、文化、农业、工业、生态等,明确各行业、各领域发展都要按照旅游标准,融入旅游元素,突出旅游内容,增强旅游功能,进行产业纵向鱼骨结构式延伸和横向圈层结构式拓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结构。三是坚持全时空打造。按照总体规划,善于制造“沸点”,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休闲娱乐、自助采摘、温泉疗养、户外拓展等新型业态,通过全天候旅游体验和全感官项目设计,打造风格各异的水域风光游(含甜城湖夜景游)、主题公园游、休闲健身游、地质景观游、科普观光游、文化体验游、农业观光游、田园风情游等特色线路,开发少儿经济、老人经济、周末经济、假日经济及养生经济,变“8小时经济”为“24小时经济”,在宜居宜业宜游上下功夫。四是坚持全民性参与。通过全域旅游发展强力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运用ppp等投资模式,积极探索“全民共建+全民营销+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发展模式,以发展家庭宾馆、农家乐为主体,形成铺天盖地的乡村旅游发展之势,引导农民就地就业、农产品就地增值,全面带动特色种植业、乡村手工业、餐饮服务业、乡村运输业、城乡文化产业等业态发展,形成全域旅游的消费链。

    ——突出以内涵的提升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当前,应抓住全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契机,从高端着手,聘请高规格的资深规划机构,围绕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城乡建设等综合策划,充分完善《内江市“十三五”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好3—5年内江市急需开发建设的重点旅游景点详细修建性规划。一是倾力打造地域特色旅游品牌。以“文化之乡·甜美之城”为内核,采取“重点突出、区域联动、品牌共创、成果共享”的方式,继续完善并强力推进旅游“138”计划,大力实施大千文化园、范长江故居、隆昌“三古”、资中古城、威远穹窿地质森林公园(可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等景区建设,坚持实施“创A”工程。通过包装推介、景点建设、景区升级及创新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体和经贸活动(如大千龙舟经贸节、空中游甜城等),打造川渝旅游新名片。二是倾力抢救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当前,应从服务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出发,及时组建内江地域文化研究协会,着重开展张大千范长江为代表的书画、传媒文化研究工作,以资中罗泉古镇、隆昌石牌坊、云顶古寨、威远石砦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研究和挖掘工作,以石坪山歌、袍哥文化、云顶鬼市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抢救及整理工作,以大千美食、全羊宴、豆腐宴、牛肉面等美食为特色的饮食文化整理挖掘工作,收集、整理出一批优秀地域文化成果。三是倾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开展“保住青山、护住清水、守住蓝天”行动,注重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实施森林城市创建、乡村绿化美化、生态水系景观等工程,大力抓好城镇、农村环境治理,彻底根治面源污染、河道污染、粉尘污染、垃圾污染,营造“天蓝、山清、水绿、地净”的优美环境。

    ——突出以长效的机制保障全域旅游发展。一是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坚持把全域旅游发展摆在全市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落实专人牵头推进,明确专业部门具体抓,建立健全例会制度、重点项目协调会商制度、督促考核制度,统筹协调解决全域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市、县区旅游部门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素养高、能力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旅游干部队伍。二是建立可持续的政策激励机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的决定》及支持全域旅游发展配套政策,设立全域旅游发展基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旅游产业领域。同时,按照“政府主导、项目支撑、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运营模式,建立公开、透明的全域旅游招商引资政策。按照政府“一事一议”原则,对涉及的重点旅游项目税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等税费根据相关规定减免。三是建立有活力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具有开发意识强、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管理及服务人才队伍,尤其应从素质到技能、从观念到行为入手,及时完善中高级旅游人才的培养及引进政策,强化与市内外学院的合作,大力培养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及一线旅游从业人员。四是建立开放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内外及省内外市场的对接和拓展,突出强化与川渝尤其自贡、资阳、泸州等周边市县(区)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区域旅游专线或旅游环线,推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互流、信息互通、文化互融、节庆互动。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