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
共鸣文学欣赏过程中由于欣赏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或相似而引起的一种象忧亦忧、象喜亦喜的强烈的感情激荡的心理现象。它建立于文学欣赏的基础之上,但又不同干一般的文学欣赏。它不但要有对作品形象的感受、体验和认识,而且要求进一步达到欣赏者与作品二者思想感情的感应交流; 它会产生喜爱和愉悦之情,但自身绝不是一般的喜悦、而是由思想感情的相通或相似引起的心灵的剧烈震荡。它范围比较狭窄,表现形态却极其复杂: 一部作品中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只是其中的某些形象,而这些形象并非处处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欣赏者和作品二者的思想感情相似甚至常常只要感情上相通、能够深入体会和感受作品和形象的意义就会产生共鸣,而不需要二者思想感情的完全相同、相等。在文学欣赏中,共鸣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特殊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复杂现象,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作用往往需要借助它得以发挥和实现,而某些共鸣又会对读者产生消极作用。批评家把共鸣看作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尺度,作家艺术家则把它作为自己不懈追求的艺术目标。 共鸣现象的产生有其艺术原因和社会原因。大凡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都能够展现出一幅幅象实际生活那样丰富生动,色彩斑斓的图景,一个个具体复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浸透着作者强烈深沉的爱憎之情,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读者阅读这样的作品常常会忘记现实世界甚至自己的存在,进入作品所展示的艺术世界,为作者的情感所支配,受作品的形象所左右。这是共鸣现象产生的艺术原因,也是文学作品能否引起读者共鸣的先决条件。共鸣的产生还需要读者与作品、形象之间社会矛盾类同、生活处境近似、实践经验相通等社会历史条件。宋代岳飞的《满江红》、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正气歌》能在七、八百年后的抗日战争时期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是因为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与宋元之际的社会矛盾类同。李白的《静夜思》、孟郊的《游子吟》 千百年后仍受读者喜爱,引起读者共鸣,是因为读者大都经历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古代寓言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古代诗歌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苏轼的《题西林寺碑》、朱熹的《观书有感》,则以其对具有客观真理性质的生产、生活经验的艺术概括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揭示而引起历代读者的喜爱和共鸣。 共鸣现象的存在向批评家提出了积极引导读者接受并发扬文学作品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抵制和消除某些文学作品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不断提高读者辨析、鉴别文学作品好坏、美丑的能力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向作家们提出了在自己的作品中努力创造一个由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丰富生动、形象逼真的生活图景、强烈深沉而又真挚健康的思想感情构成的极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世界这一苛刻而又完全合理的要求。
共鸣;共识ɡònɡmínɡ ɡònɡshí【同】 都是名词;都可指共同的思想、情绪、认识等。 【异】 “共鸣”本是物理学术语,本指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比喻为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的相同的情绪,侧重于相同的思想感情,且这种情绪是由受到别人或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的感染而引起的;多用比喻义;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例]美的东西会在人们心灵中引起强烈~。“共识”侧重指相同的认识、见解,可以是不谋而合,也可以是受别人或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趋于一致;多用于口语。[例]双方就贸易往来达成了~。 【反义】 共识—分歧
共鸣ɡòngmíng❶物体因共振而发声。 ❷比喻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 △ 读者的~。 【同】共识 同感
共鸣gòngmíng❶ 〈名〉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 ❷ 〈名〉一种情绪或思想引起了别人相同的情绪或思想的现象:产生共鸣。
【共鸣】1 文艺鉴赏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一般指人们欣赏文艺作品时,对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达到某种契合相通。2 由别人的思想感情激发起相同的思想感情。如:引起读者共鸣。3 见“共振”。
共鸣指物体在声波的作用下发生的共振现象。 当声波的频率与该物体固有的振动频率相等或相近时,声波便引起该物体的振动而发声, 并且可使振幅急剧增大。 共振峰就是反映声道对声带波的共鸣的。 动心
动心冲心 发心 运心 跃心 动念 移志 举意 动心思:发想 产生爱慕的感情:动情 用情 费情 动感情 产生思乡之情:莼脆鲈肥 莼美鲈肥 莼美鲈鲜 莼香鲈美 莼丝鲈雪 心生恋情,有情欲冲动:春心荡漾 春心飘荡 春情荡漾 受感染而产生共同的思想感情:共鸣 各种情感或感想突然产生:百感横生 内心有所触动:心动 动心,牵动情怀:关情 绝色美女使人心动:尤物移人 因喜悦而动心:欣动 欣喜动心:歆动 思想感情等起落变化:波动 起伏 思想、情绪等起伏波动:荡漾 心动的样子:憣然 (思想、感情发生波动:动心)
另见:思想 产生 念头 动机 欲望︱不动心
共鸣gòng míng❶ 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1909年钟观光《理科通证·动物篇·蛙》:“每喉头发生一次,则球囊膨胀一次,是曰共鸣装置,蛙类所特有也。”1909年周树人《人生象学·本论》:“声波之来,先抵外耳,耳翼使之集合,入听道中,复因共鸣,增其强度。”1919年汤尔和译《诊断学》下卷:“由加答儿症之广狭可听干湿种种非共鸣性水泡音。” ❷ 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的相同的情绪。1918年3月21日《经亨颐日记》:“下午四时,开校友会大会,演述日本学校与社会之共鸣,以代开会辞。”1924年丰子恺《艺术的创作与鉴赏》:“通过了第四阶段而挑拨读者的心弦的共鸣共感,勾引读者进于梦到人生苦闷的行境里。”1961年8月1日傅雷《给傅聪的信》:“观众除了与剧中人发生共鸣,亲身经受强烈的情感以外,还感到理性节制的伟大,人不被自己情欲完全支配的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