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以外貌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
以貌取人谓仅凭表面现象来衡量人的品质和才能。金王若虚《论语辨惑二》: “至于以貌取人,虽愚夫知其不可,而谓圣人为之乎! ” ●《韩非子·显学》:“孔子曰: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状貌甚恶。欲事孔,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澹(tan) 台灭明、宰予: 皆孔子弟子。相传澹台灭明,因相貌丑恶,不为孔子看重。然而其行为公正大方,不谋私利。宰予擅言辞,但常常白天睡觉。由宰予子羽之行,孔子感悟以言以貌取人者易致失误。
以貌取人yǐmào-qǔrén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的品质能力的好坏。语出《韩非子·显学》:“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述孔子的这段话时,将“以容取人”改作“以貌取人”。 春秋时,孔子的学生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年龄比孔子小39岁。子羽相貌丑陋,不受孔子的重视。但受业以后,子羽却很有成就,跟从他的弟子有300多人,在诸侯国中颇有名望。后来,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游做武城宰,把武城治理得极好,百姓称赞,市井繁荣。子羽也在武城做官,他正直循礼,没有公事,从不去找自己的上司。他和子游本是同学,但从不拉关系,也不结交其他官员。孔子得知这些情况后,感慨地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说: 拿说话的动听与否判断人,是我对宰予所犯的错误;拿面貌的美丑来衡量人,是我在子羽身上犯下的过失。
【以貌取人】只凭外貌来衡量人的品质和才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以外貌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 势利
势利眼光势利:狗眼看人(狗眼看人低) 交友、为人处世势利:背故向新 为人势利:后倨前恭 后恭前倨 前倨后恭 前倨后卑 前慢后恭 为人势利,人情淡薄:亲不敌贵 为人势利,待人不一视同仁:看人上菜 看人下菜 根据衣貌决定对待的态度:以貌取人 衣貌取人 辨衣取人 不可以貌取人:尧长舜短 世上一些人,对得势时亲热,失势时冷淡的两种态度:世态炎凉 世俗炎凉世俗淡凉 炎凉世态 人情冷暖 冷暖世情 世情冷暖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财尽交疏 人情势利,反复无常:炎凉(世态~) 非常势利:势欲熏心 势欲薰心 (以地位、财产等分别对待人的恶劣表现或作风:势利) 以貌取人(反)量材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