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语阳秋
韵语阳秋宋·葛立方撰。二十卷,一名《葛立方诗话》,又名《葛常之诗话》。立方 (?—1164),字常之,丹阳 (今属江苏) 人。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著有 《西畴笔耕》、《归愚集》等。此书成于孝宗隆兴元年(1163),取晋人语“皮里阳秋”之义为名。全书前六卷,主要评论自汉魏迄宋代之诗人诗作,对其意旨是非、词句工拙、诗法诗格、本事用事、仕宦穷达及人物品行之高下皆有所论; 其余诸卷,内容涉及考证地理、书画乐舞、花木鸟鱼、医卜杂技、论人识鉴、岁时风俗等诸多方面,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书中提出了“人情对境,自有悲喜”的美感问题。认为“人之悲喜虽本于心,然亦生于境。心无系累,则对境不变”,“盖心有中外枯荣之不同,则对境之际,悲喜随之尔”。正确地阐述了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受随主体的心理变化而不同的道理。在涉及到诗歌创作的灵感问题时说:“诗之有思,卒然遇之而莫遏; 有物败之则失之矣”。也颇有见地。在文学批评上,反对雕章琢句,赞赏平淡之风。指出“陶潜谢脁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为也”。故对江西诗派主张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持批评态度。此书“不以名取人,亦不以人废言”,广泛采辑,故保存了一些不传于世的文学作品,为研究中国文学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也有一些错误、附会的记载和解说。《四库提要》、王士祯《池北偶谈》及吴曾 《能改斋漫录》等,对其谬误,均有辨正。有 《常州先哲遗书》本 (并附有跋),明正德二年 (1057) 葛谌重刊本 (并附谌及都穆序) 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刻本、《学海类编》本、《历代诗话》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