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新工科建设下人才培养的思考 |
范文 | 冯娜娜 摘要: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主动应对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以新产业、新经济为背景的新工科在教育界蔚然成风。本文运用分析法对新工科教育的理念,內涵和特征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新工建设下的人才培养强调的是以成果为导向和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的教育。 关键词:新工科;新产业;新经济;学习需求;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3-0063-02 1概述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速崛起,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50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新工科应运而生。自2016年新工科概念提出后,教育部为了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于2017年2月先后推出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纲领性文件,为未来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便更好地应对我国工程教育当前的环境变化。 新工科首先针对的是新兴产业,也包括对传统工程教育的升级与改革。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到来,企业为了响应市场需求,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新人才需求,在人才招收的质量和数量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需要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跨界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随着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必须发生改革,新工科强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型办学方式,是针对企业需求输出人才。但是大多数高校并没完全开展大数据类、人工智能类和智能制造类专业,导致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而企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又很大,很难招到符合需求的人才。 新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工科教育,它是一种教学观念的改变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处于绝对核心地位的局面,强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运用反向设计理念着重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针对新工科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找出在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和產业行业发展需求为主的人才培养诉求,学校更应该以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使学在教之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进新工科的建设。 2新工科教育概述 2.1新工科教育理念 新工科教育理念是把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改为主动地探究体验式学习,把单一的面对面教学转变为混合式教学,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关注点在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工程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新工科相对于旧工科更强调实践性、创新意识和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意识具体体现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重构课程知识体系,融合主要是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紧跟国家发展战略,产业行业发展需求,针对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成效,建设质量文化,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学生对产品和系统的创新设计、建造、运行和服务能力。在新工科建设的天大行动中,张大良在《新工科建设的六个问题导向》中提出了“天大六问”,即“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2.2新工科教育内涵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其内涵是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更加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具有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 新工科建设是对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从工程教育的微改革开始的,所谓微改革,是指在现有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内,对某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或者将现有部分课程重新组合,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新理念、新模式、新结构、新体系、新技术等运用到工程教育中,对旧的工程教育进行改革和升级,注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3新工科教育特征 2.3.1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不是要记住各种事实,而是要训练大脑如何思考。新工科教育要求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既需要关注已知,也需要关注未知,教师不能一昧地灌输,学生更不能被动地接受。21世纪的教学是基于媒体、技术、书本三者结合的数字化环境,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辅导者、合作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活力,形成创新思维,学生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2.3.2强调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 大学生互联网学习方式调查报告显示,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是碎片化、资源化、模块化的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这些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学习方式,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环境,不仅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还可以让学习者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在有网络的情况下,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线上完成学习任务,大大节约了学习的成本,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在原有的认知上达到最大化。 2.3.3注重以成果为导向的学习 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新工科建设,新工科教育坚持“市场主导”,针对产业行业的发展需求培养人才,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将新技术、新理念、新的范式、新的教学法加入新工科教育,运用反向设计理念,制定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培养能适应当前智能化环境的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科技工程型人才,反之,新技术的发展可以反哺学校教育。 3新工科教育理念下的学习诉求 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为了加强新工科建设,填补智能行业人才的短缺,培养适应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创新型科技工程人才,新工科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就是转换教学观念。 3.1人才培养的新诉求 3.1.1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 新工科建设下的教学依旧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关注点不在教師的“教”,而在学生的“学”,使学生从低阶学习(重复记忆)进入到高阶学习(理解思考),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不是以学生的个人兴趣为目标,而是让教师教的内容能引起学生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个性化需求。 3.1.2以产业行业发展需求为方向 新工科建设是为应对产业行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对旧工科进行的变革与升级,因此学校需要加强新工科建设,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跨界能力强的科技工程型人才,填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学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人才缺口。 3.1.3依托于新技术的发展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必然趋势,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进步和改变,“互联网+教育”的环境满足了学习者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和便捷性。 3.2新技术下人才学习方式的诉求 3.2.1以网络为载体 新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展紧密相连,新工科建设是在新技术的飞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习者适应当前环境的变化,以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为中心,使学校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面对面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更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课本已经成为一本参考书,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随着新技术地出现在不断更新升级。学习方式需要以网络为载体,从传统的面对面的书本学习逐渐走向以网络为载体的资源化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学习者的个陸化学习。 3.2.2社交互动式学习 随着学习工具的进步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已经开始从传统的面对面的学习向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泛在学习等转变,这些学习方式都是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交互动式的学习,比如像中国大学MOOC、网易云课堂等各种学习APP,学习者可以在学习讨论区在线与教师、同学进行时事互动交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新工科建设下的人才培养方式不再是单一的面对面讲授接受式学习,而是根据学习者未来发展的需求、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新工科专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科技工程型人才,从而达到产教研融合的目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