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隶书 |
释义 | 隶书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开始于秦朝,因为多为徒隶所用,故叫“隶书”。到了汉代,隶书上升为主要的通行字体。隶书把篆书圆转勾连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并且大部散开的笔画,以便书写。隶书把小篆的长圆字形变为方扁字形。隶书分秦隶 (又称古隶)和汉隶 (又称今隶)。秦隶的笔画无点画俯仰之势,只是把篆书的圆转笔画变方折,笔画敛束; 汉隶笔势飞扬生动,带有“波磔”,撇、捺要挑起来,平捺和有些横也要挑起来,前人把这种隶书名为“八分”。隶书的结构,打破了古汉字象形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隶书在今天仍是一种书法艺术。 隶书 隶书❶战国秦汉时通行的一种字体。许慎《说文解字·叙》:“是时(指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通趋)约易。”《汉书·艺文志》说:“是时(指秦代)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徒隶也。”此说隶书最初只在徒隶之间通行,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广为流行的字体。王莽时又称为“左书”。《说文解字·叙》说新莽时“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四曰左书,即秦隶书。”段玉裁注:“左书,谓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此说似较可信。“隶”有附属之义,隶书最先即篆书之附属字体。 【隶书】汉字字体之一。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把象形笔画隶书化,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标志着汉字演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 隶书 历书;隶书◉ 历书lìshū 名 按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节气、纪念日等供查考的书。〈例〉看~/ 查阅~。 隶书又称佐书、史书、隶字。汉字字体之一。通行于秦代和汉代。有古隶和今隶两种。传统上认为隶书开始出现于秦代,是因为当时官狱事务繁忙,小篆不便书写,胥吏改造小篆所造成的小篆的便捷写法。又有程邈造隶书的说法。这些都与事实有出入。从现代考古发现的一些文字资料来看,隶书在战国晚期已形成雏形,主要从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的俗体发展而成。隶书在秦代和西汉早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字体,字形明显接近篆文,既不是扁方形也没有波磔。从西汉武帝中晚期到西汉末,隶书逐渐成熟,到东汉定型为今隶,字形呈扁方形,有波磔。 隶书 《曹全碑》 各种用途的文字 各种用途的文字应试的文字:试艺 字体 字体字 书(正~;楷~;行~;草~;隶~;篆~)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