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
释义 |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吕叔湘、李荣、孙德宜、管燮初、傅婧、黄盛璋、陈治文合著。本书初稿自 1952年7月到1953年11月以中国科学院语法研究所语法小组的名义先后在《中国语文》杂志发表,名为《语法讲话》。1961年进行全面修订,由丁声树等八人署名出版。共分20章:引言,词类,句法结构,句子的基本类型,主语、宾语,修饰语,补语,时间词、处所词、方位词,几个特殊的动词——“有、是”等,助动词,次动词,连动式、兼语式、连锁式,复合成分、复合句,代词,数词、量词,副词,否定,问句,语气,构词法。所用语言材料取自口语和书面语,口语以北京话为主,书面语以现代有代表性的著作为主。按性质和作用把汉语的词分为10类,即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语助词、象声词。词类划分的性质和作用的标准反映出本书语法分析注重形式的观点。10类词中量词独立,既能表现出重视它与名词语法特点的不同,又能充分显示汉语语法的特点。本书讲了汉语五种主要句法结构,即主谓结构、补充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并列结构,认为“除了一个词的句子以外,每个句子都可以分成多少个成分,这些成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句法关系,造成一定的句法结构”。并吸收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这些结构。认为我们的语言构造的特点是“一个结构套着另一个,或是这个结构跟那个并列,并不需要很多结合成分,合榫的地方都是天衣无缝的,除了并列结构可以由两个以上的成分组成,其他四种结构是由两个成分组成;这就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步骤:对并列结构采取‘多分法’,其他四种结构用‘二分法’”。这种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句子结构的观点,在当时提出是很不容易的。语法分析注重句子格式和词序,认为“句子的格式里头,最要紧的就是词的次序”。总结出汉语的句法规律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动词之后,因此不强调宾语提前。句子成分的认定重位置而少考虑意义,认为主语、宾语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这样,就以位置基本固定了主语和宾语。本书还归纳了汉语的句型,分单词句、无主句、主谓句、复合句,然后以谓语的性质为标准将汉语句子分为体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四种。这种分类,今天仍为大多数语法书所沿用。本书最大的功绩在于它“用大量的丰富的汉语材料全面地检验了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决定了去取,形成了一套新颖的形式分析法(结构分析法)”(龚千炎语),从功能、分布等特征着眼确立汉语的五种基本句法结构,并揭示其复杂结构的层次关系,在当时的语法学界具有开创性意义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其尽量从事实出发不从定义出发的客观、严谨的科学方法,并以此来建立理论、概括规律的学风,亦为历来语法研究者所遵循。196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后多次重版。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语法学著作。原名《语法讲话》。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编写。1952年7月~1953年11月在《中国语文》连载。修订后,署名为丁声树、吕叔湘、李荣、孙德宣、管燮初、傅婧、黄盛璋、陈治文等8人,书名改为《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年12月出版。全书共20章,其突出特点是尽量通过语言事实来阐明现代汉语书面与口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它是一部比较完备的语法著作,其优点是:(a)重视句子格式和词序。(b)论述问题注意从语法结构和语法形式上着手。(c)注意语言实际运用。(d)善于吸收国外结构主义语法的长处,但不拘泥原说。本书在发展语法研究和改进语法分析方面,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