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剧
现代剧反映剧作家所处时代的现实社会生活的戏剧剧本。与历史剧和传统剧相对而言。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及时表现火热的现实斗争的优良传统。从最早的俳优歌舞到唐人歌舞、参军戏,从宋元杂剧到明清传奇以至后来的地方戏,都有一大批振奋人心的现代剧剧本。象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等,就是直接取材于关氏所处的元代社会现实生活; 明中叶无名氏 (又作王世贞) 的《鸣凤记》,也是把作者所处时代东林党人与权奸严嵩父子残酷、尖锐的政治斗争搬上了戏曲舞台; 明末清初苏州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所描写的东林党人周顺昌与苏州市民共同与阉党魏忠贤的斗争,就是作者所处时代在自己身旁发生的一场可泣可歌的现实斗争生活。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陕西易俗社剧作家们创作编演的秦腔剧本,象范紫东《新华梦》、《颐和园》等都是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也出现了用秦腔、眉户等传统戏曲形式编写的《查路条》、《十二把镰刀》、《血泪仇》等表现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生活的剧本。其他抗日根据地同时也编演了一批现代戏。解放后,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面貌,尤其是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58年现代题材戏曲联合公演、1960年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及各省、市、自治区现代戏观摩演出,使现代戏的创作逐渐走向成熟,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与社会主义生活内容两者的结合日趋和谐,出现了京剧《白女儿》、《红灯记》、《六号门》,评剧《刘巧儿》、豫剧《朝阳沟》、沪剧《芦荡火种》、闽剧《海上渔歌》、眉户《梁秋燕》湖南花鼓戏《三里湾》等优秀剧目。1976年后又陆续创作了一批剧本,如秦腔《西安事变》、越剧《报童之歌》,塑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 现代戏的写作特点与基本要求:1.努力解决好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的矛盾问题; 2.处理好继承与不断创新的问题; 3.塑造一代新人的艺术形象,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要求。
现代剧xiàndàijù以反映现代社会生活为题材的戏剧。又称“现代戏”。例如:“浙江省金华专区首届现代剧观摩演出大会4日正式开幕。参加这次会演的有婺剧、越剧、昆曲、高腔、京剧等5个剧种,22个剧团。”(《文汇报》1958.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