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王维贤
释义 王维贤

王维贤1922—

北京市昌平县人。1946年毕业于北京私立中国大学哲学教育学系,1946年至1948年又分别就读于国立清华大学、私立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哲学部。历任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研室主任。他长期从事语言逻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做出了较大的成绩。他的语法研究能不断地更新方法,拓展领域,对汉语语法做多侧面多角度的探索。在语法体系上,他通过 《现代汉语语法》(与人合作),较早地对“暂拟系统”做了较大的改进。在句法上,他认为不能局限于句子成分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的讨论,他的 《现代汉语的短语结构和句子结构》一文认为句法分析要注意六个不同侧面的区别: 层次和线性、短语和句子、类型和实例、深层和表层、语法和词汇、孤立和语境。短语结构和句子结构属于两个不同平面; 句子结构中有许多不属于短语结构的成分,如强调、插入语、话题、成分倒置、分句间的关系、直接引语等,应当用直接成分分析法控制句子成分分析法。文章还指出,句型要用词类范畴及范畴之间的句法结构关系来表示,句型应是表示句子的线性结构的“公式”。在词类问题上,他通过 《论现代汉语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一文探讨了充当主、宾语的动词、形容词及其所在短语的性质,它一方面肯定地认为汉语动词、形容词作主、宾语,形式上没有名物化标志,在功能上也仍保留动词、形容词的特点,因此无所谓“名物化”,但同时又指出现代汉语的动词、形容词带上定语后,形式不同,功能起了变化,整个短语是体词性的,应看作名物化。这是关于汉语名物化问题的又一可贵探索。他近年来提出语法研究要注意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的区别与联系,他的《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一文,认为语言可以从说话人生成语言和听话人理解语言两个角度进行研究,指出研究语言规律要区别语言形式和言语形式,要辨析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及其相互联系。文章认为语法是贯穿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的统一规律,要在短语结构语法的基础上,用转换·生成语法将三者联系起来,构成统一的语法规则系统。在此基础上,1991年又发表了《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提出一种新的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的观点,把句法规律贯串于句法、句法语义和句法语用三个平面。对传统语法句法分析和语法观念的一些模糊观点提出修正。他的《说 “省略”》也别开生面地指出“省略”是语言中实际存在的一种现象,文章从句子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加以考察,提出“意念省略”“结构省略”“交际省略”的几个概念,认为它们分别属于语义平面、句法平面和语用平面。文章提供了一个从三个平面研究一种现象的实例。总之,他力图将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及话语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研究汉语句法规律,把语法看作从抽象的句法形式到具体表达整个过程中的约束词语组合的规律,不拘一宗一派之言,作多方面的综合的探索。此外,他还注意把现代逻辑理论运用到汉语句法研究上去,这方面的探索可从他的《论转折》、《论转折句》、《复句和关联词语》等论文中看出。如在前一文中运用现代逻辑工具,就转折句“虽然A,但是B”中转折连词“虽然……但是”所表示的逻辑语义关系提出了独特的观点,认为“虽然A……但是B”是一种条件句,表示的是以A→M1—B为预设的A和B之间的条件关系。使用这样的方法当时在国内还不多见。1991年还发表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些方法论问题》,提出要口语与书面语、规范与描写、语言与言语、解析与合成、形式与意义并重,并阐述了两者的关系。他还曾深入地研究过《马氏文通》的句法理论,他的 《 〈马氏文通〉句法理论中的 “词”和 “次” 的学说》一文,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近年又主编并出版了 《语法学词典》一书,主要解释语法学术语,并列举各种不同观点,且注出出处。参见 “现代汉语语法 (王维贤、卢曼云著)”。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