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丁声树
释义 丁声树

丁声树1909—1989

号梧梓。河南省邓县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员、编辑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44年至1948年赴美考察,参加美国语言学会,兼任哈佛大学远东语言部研究员、耶鲁大学研究院语言学部研究员。1950年后在中国科学院语文研究所任研究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杂志主编,《现代汉语词典》 主编。从事语言研究50多年,在古代汉语、汉语音韵、汉语方言、汉语语法以及词典编纂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三、四十年代从事历史语法的研究,发表了《释否定词 “弗”“不”》(1935)、《诗经“式”字说》(1936)、《诗经卷耳芣苢“采采”说》等学术价值很高的论文,因此,他向以思想新颖、方法科学、以治活语言来研究古代语言而为人所称道,开创了以当代科学研究古代语言的新风。“弗” 和“不”是古代两个意义十分相近的常用否定虚词,但二者在用法上有所不同。古人虽已意识到语气上的差别,也只触及到表面现象,令人难以捉摸。《释否定词 “弗”“不”》一文,则列举了170多个例句,详加比较辨析,认为 “弗”字只用在省去宾语的外动词或省去宾语的介词之上,似乎是一个含有代名词性宾语的否定词,略与“不之”二字相当;“不”字则用在内动词,带有宾语的外动词、带有宾语的介词之上,只是一个单纯的否定词。《诗经》中 “式相好矣,无相犹矣”之类诗句中的“式”字,古人仅训作 “发声”“发语辞”或“语词”。《诗经 “式”字说》一文,则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知识,从全诗中反复推求,指出 《诗经》 中“式” 字常与 “无” 字对言,是一种劝令的口气,可以解释为现代汉语的“应”或“当”。《诗经》中《卷耳》和《芣苢》两章中的 “采采”,古人或训为动词,或训为形容词。 《诗经卷耳芣苢 “采采”说》一文,则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进一步加以论证,指出外动词的叠字,现代汉语常有,如 “采采花”、“读读书”等,但并不见于《诗经》和先秦文献,从而证明,《诗》300篇中,叠字放在名词上面的都是形容词,而前人的 “动词说”,是用后代的话去揣测上古的语言,是违反历史主义原则的。作者这种深入的观察和精辟的分析,使古代的某些语言事实得到科学的揭示,使人们得以认识,尤其是作者的研究方法,更给后人以启迪。1961年与吕叔湘等合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按性质和用法划分词类,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句子,重视汉语的语法结构,不从定义出发,尽量以语文事实为依据,被称为国内出版的“最好的一本语法书” (周法高《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参见“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丁声树】(1909—1989)

语言学家。号梧梓,河南邓县(今邓州)人。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研究员、中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在汉语音韵、汉语方言、汉语语法和词典编纂方面,深有造诣。曾主持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昌黎方言志》,编录《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与他人合著《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等。


丁声树1909—1989年

号梧梓。中国语言学家。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同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4—1948年赴美国考察。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会委员、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杂志主编等职。30和40年代,丁声树致力于古代汉语的研究。先后发表过《释否定词“弗”、“不”》、《诗经“式”字说》等论文。50年代与李荣一起领导方言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主持调查昌黎方言,编写《昌黎方言志》(1960),合编《汉语方言调查简表》(1956年)、《方言调查字表》(1955年)和《方言词汇调查手册》(1956年)。《古今字音对照手册》(1958年)和《汉语音韵讲义》(1984年)两书是丁声树汉语音韵学方面的重要著作。他还主编了《现代汉语词典》,并与吕叔湘等合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年)。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6: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