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
对偶对仗、骈偶。词句成对排列,如古代帝王仪仗两两相对,两匹马并驾齐驱,故名。诗中对偶通称对仗。对仗的诗句称对偶句。见“对仗”条。 对偶
对偶修辞方式(辞格)之一。就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两两相配,用以表达密切相关的意思。对偶的字数多少不限,少则三字句,如“缮甲兵,具卒乘”(《左传·隐公元年》);多则八字以上,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从结构上看,对偶可分严式、宽式两类。严式,是指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字面不重复的对偶。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宽式,是指上下句字数相同或相近、结构相似、字面可有部分重复的对偶。如“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 五蠹》)。 从意义上看,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类。正对,就是上下两句各从一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语意相互补充。如“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反对,就是上下两句语意相反,从正反两面阐明事理。如“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串对,即上下两句之间有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内容相连。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这是假设关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顺承关系。 对偶中还有一类较为特殊的形式一借对。借对可以借同音字相对,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上句借“鸿”为“红”,与下句的“白”相对;还可以是字面相借,如“以彼天爵,郁为人龙”(沈约《司徒谢朏墓志铭》),上句借“爵”为“雀”(古今字),与下句的“龙”相对。这类对偶结构较复杂,不易属对,使用不多。 对偶是古汉语中运用极普遍的一种辞格。对偶中的反对与对比相似,都是两个对立相反事物的比较。区别在于: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重在意义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重在结构的相同相似,字数相等。“反对”就意义而言是对比,就形式而言是对偶。
对偶duì'ǒu修辞方式。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两个语句表达相关或相反内容,以加强表达效果的语言形式。如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偶又称俪辞、对子、对仗。修辞格之一。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对偶能使语言具有高度概括性,并且整齐、美观,音律和谐,节奏鲜明,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从结构上看,可分为两种:(a)严式对偶。上下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 平仄相对, 不能重复用字。 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宽式对偶。字数大致相等,结构大致相同, 其他条件也不要求那么严格。 如 “杨柳婀娜多姿, 可谓妩媚极了, 桃李绚烂多彩, 可谓鲜艳极了。”从内容上看, 基本上有 “正对”、 “反对”和“串对”3种。此外,古诗文中还有其他形式的对偶,如“自对”、 “互对”、 “倒对”、 “扇骊”、 “借对”、 “鼎对”、“蹉对” 等。 配偶
配偶配(配头;配匹;配俪;原~;继~) 妃(妃匹;妃耦) 匹(匹偶;匹俦;鸳匹) 偶(对偶;丽偶;伉偶;仇偶) 丽 俪(俪偶;俪体)对(对头) 逑(逑匹;逑耦) 特耦 亲人 妻子,配偶:伉俪 婚姻配偶:婚对 婚配 新的配偶:新特 原先的配偶:旧姻 好配偶:好仇 好逑 美好的配偶:嘉偶 嘉耦 令匹 灵匹 鸳凤 凤鸾 美好的佳偶、配偶:佳对 称心的配偶:佳偶 佳耦 佳配 珍偶 淑配 淑俪 良匹 女子的佳偶:凤翼 理想的配偶:美配 清白的配偶:素对 贤惠的配偶:贤匹 贤配 贤耦 非正式的匹偶:野鹜 野鸳鸯 分离的配偶:离匹 离鸳别凤 离鸳别鹤
技法
技法作文造句之法:文法 作文的技巧和特色:笔(笔法;笔调;手笔) 作文和绘画的一种技法:顿折 顿挫转折 诗文写作中若隐名现、掩映不露的手法:匣剑帷灯 抓住题中要害:探骊得珠 从主要地方着笔:大处着墨 前后一呼一应:呼应 照应 相应(首尾相应) 映照(前后映照) 前呼后应 关联照应:关合 对素材进行想象:虚构 用一两句话点明要旨:点眼 画龙点睛 为后段文章作暗示:伏笔 伏线 起本 其他技法:白描 伏线 复线 曲笔 悬念 线索 渲染 比喻 讽喻 拟人 拟物 含蓄 波澜 穿插 押韵 谐韵 对比 对仗 对偶 相俪 递进 迭进 谐比 排比 比次 寄托 寓意 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文无加点 文不加点 文无点易 写作技法高超神妙,巧夺天工:化工肖物 技法非常奇妙:神至之笔 文章笔法的变化:阖辟 文章公式化、概念化:千篇一律 一律千篇 套用前人章法:寻章摘句 (技巧和方法:技法)
另见:技巧 叙述 比喻 夸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