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哭摇摇嫁 |
释义 | 哭摇摇嫁哭摇摇嫁哭嫁,为汉族以及土家族、回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婚俗,尤以土家族和汉族最为普遍。而最具特色的,则首称土家族。 成亲的那一天,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这时正是检验新娘哭嫁本领的关键场合。假如姑娘哭得不动人,特别是脸上无泪,那便是最丢人的事情。作为新娘的母亲就得用自己的哭唱(领唱)诱导女儿尽情哭唱。如果女儿仍达不到悲痛欲绝的效果,她就会暗暗用手指揪掐女儿皮肉,使之嚎啕大哭。 土家人哭嫁有《哭嫁歌》。《哭嫁歌》是边哭边诉的歌,哀婉动人。其形式有一人单哭,两人对哭,或新娘哭一句,母亲、姑婆、姨母、姐妹、嫂子相应哭唱一句。相当于独唱、对唱、合唱。这种唱,必须是边哭边唱,唱中有哭,哭中有唱。在哭唱之间,更突出一个“哭”字。内容有“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妹哭嫂”、“嫂哭妹”、“哭祖宗”、“哭姑婆”、“哭婆妈”、“哭陪客”、“哭十姐妹”、“哭媒人”、“哭席”、“哭花”、“哭苦情”、“哭撒筷”、“哭伞”、“哭包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出门”、“哭上轿”等等。 鄂西土家族将姑娘出嫁称之为“红伤事”,也就是说,嫁姑娘虽然是一件大喜事,但是在办喜事过程中,却始终笼罩着一种悲伤的气氛,故又称“红事伤办”。“哭嫁”就是这种“红事伤办”的最集中的体现。 为什么要喜事伤办呢?据说和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有关。 相传在很久很久之前,有一个姓田的土司,他有一个么姑娘,叫么妹,人长得很标致,而且又聪明伶俐,因此,田土司将其视为掌上明珠,无比疼爱。为了女儿的幸福,他决定替她找一个富贵的婆家。谁知他的良苦用心女儿并不买账,非要自己找一个称心如意的郎君。开始,田土司还没有往心里去,以为女儿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有一天,田么妹跟爹妈一起到舅舅家里去做客,认识了一个叫覃三毛的后生。这覃三毛,长得非常英俊,而且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两人一见,互相都生起了爱慕之心。从此之后,田么妹便经常借故到舅舅家去,然后同覃三毛见面,一日三,三日九,两人越来越亲密,并且不经父母同意,私订了终身。 田土司得到消息,肺都气炸了。他对女儿说:“你怎么这样糊涂?覃三毛有什么好?穷光蛋一个!爹不许你再和他来往!” 他除了不让女儿同覃三毛接触外,还请来媒人到彭大户家里去提亲。彭大户的儿子早就看中了田么妹,现见媒人前来提亲,下巴都快笑掉了,自然一百个同意。 田么妹得知消息,便又哭又闹,就是不同意。可是,田土司是个说话不改口、做事不转弯的人,不管田么妹如何哭闹,就是不松口。 田么妹就一天到晚地哭,哭得天昏地暗,连茶水也不沾一下。她的母亲见她哭得伤心,也陪着女儿哭了起来。田么妹平日最要好的九个女伴,一直都互相以姐妹相称,现见用么妹哭得如此伤心,也都聚到一起,陪着她哭,帮助她骂媒人婆。 田土司见到这种情况,便要彭大户派人提前来娶亲。覃三毛得了信,便邀请了十个平日称兄道弟的年轻后生,准备在由么妹出嫁那天天亮去抢亲…… 从那时起,姑娘出嫁就都学田么妹,兴起了娘女哭、哭十姐妹等哭嫁风俗。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