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政治生活两个准则的比较
张丽晓
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党内政治生活的概念最早来自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关于反对党内主观主义错误时所说,“纠正的方法:主要是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1]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正式采用“党内政治生活”概念,同时这也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党规党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章做了具体的补充,并从基本方面对党内政治生活进行了规范。2014年1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给刘云山、王岐山同志的批示中指出:“1980年制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于当时恢复和健全党内民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肃党的纪律、促进党的团结,实现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拨乱反正,实现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2]。
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党对30多年来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和不断出现的问题的深刻把握;是党对30多年来党的建设积累的大量新成果新经验的全面总结。不论是1980年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还是2016年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虽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不同,但是目的一致。那就是通过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两个准则不同时代
经过“文化大革命”,特别是林彪、“四人帮”集团的破坏,党的组织、党员的党性观、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都遭到严重损害。其中在无政府主义、“踢开党委闹革命”、“砸烂一切”、“罢官”的口号以及纠斗各级领导干部的浪潮席卷全国的背景下,各级党组织受到严重的冲击和破坏,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广大党员的组织生活被迫中断;党员的党性弱,派性强,派性高于党性,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3]。尤其严重的是无政府主义与派性同一些怀疑社会主义、怀疑无产阶级专政、怀疑党的领导、怀疑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怀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潮开始在一小部分人中间蔓延;党内搞帮派、搞宗派主义、任人唯亲等破坏党的集中统一;党的纪律松弛,下面对上面的指示不执行,命令不服从;党内大搞“一言堂”,个人专断,对批评自己的人进行打进报复,党员权利丧失等等党内民主遭到破坏;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丢失,党的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遭受冲击,各级领导干部存在官僚主义、不深入实际、特权思想、不接受群众监督不与群众同甘苦的问题严重。因此,恢复我们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坚强的地位和作用,保证党的统一和战斗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至关重要。于是,《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应运而生。准则的施行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是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从习近平总书记履新伊始,党内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2012年)、《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2015年)、《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2015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15年)、《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2015年)、《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2016年)等一批有关党内政治生活的党内法规文件,将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并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化下来。长期的实践表明,党内政治生活总体是好的,但一个时期以来,问题与矛盾逐渐凸显,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缺失动摇、党性纪律软弱松弛、“四风”问题突出严重、拉票贿选屡禁不止、违法乱纪滋生蔓延等等严重侵蚀党的肌体,损害党的形象,削弱党的战斗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4]以准则为基本遵循,对准党内存在的矛盾改,聚焦党内存在的问题抓,扎紧制度笼子,才能化解党面临的考验与危险,解决党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二、 两个准则同一使命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与1980年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既相互联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两个准则产生的年代不同,肩负的使命一致,都是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5]两个准则都是适应形势特别是党内出现的新情况而产生的重要文件,强调两个准则的一脉性、继承性正是基于此。
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锤炼党员干部党性的“大熔炉”,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准则,可以说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等十二个方面给党内政治生活添了十二把火,真正地让这个“熔炉”热起来、烫起来,从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山清水秀”的政治环境,以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三、新的准则四个特性
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新形势下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以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为第一位的“四个着力”来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的党内政治生活。实际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这是对治党管党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治党管党的实践要求和努力方向。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在于永远坚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政治灵魂,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在于牢牢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和动摇,这是党内政治生活开展的根本保证;在于严格遵守党中央的集体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党的政治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尤其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地坚定不移地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在于始终恪守人民立场这一党的政治立场,把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在于促使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乃至活动方式的与时俱进,不断对党员及党员干部、党组织提出新标准、新要求、新目标。内容上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武装全党;二要使党内政治生活与新的历史特点下的伟大斗争相适应,着力解决新形势下党内出现的重大问题与挑战。形式上重在创新党的组织生活开展的方式方法、改进和创新联系群众的方法,注重传统渠道与互联网方式相结合等等。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是引领者,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才能使党保持生机和活力。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对领导班子来说,原则性是基本要求。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就是要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坚持党和人民的立场,坚持党性,坚持人民性。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明确,不逃避、不妥协,避免“好人主义、自由主义”。讲原则党才有战斗力,才能在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巩固的团结和统一。《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遵循,其中十二条准则是全体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就是要敢于向一切反党反人民的思想、言论、行为“亮剑”;敢于向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坚决的斗争;敢于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从团结的目的出发,用批评的方法,达到新的更高层次的团结;同时更要严明党的纪律,用纪律来保障党的战斗性。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以党内政治生活战斗性的增强为支撑。
历史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从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壮大到拥有88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为共产党从生根、萌芽、发展、壮大提供了厚实的土壤。历史表明,1980年制定的准则,其主要原则和规定今天依然适用,它为我们今天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基础和基本规范,新形势下加强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既要继承更要创新。这就是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的新准则的重大现实意义之所在。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永远在路上,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永远在路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我们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担负起历史赋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2.
[2]习近平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说明[N].人民日报,2016-11-03.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2.
[4]习近平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说明[N].人民日报,2016-11-03.
作 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新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