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
杨勇
摘 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建构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为深化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与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使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适应了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生产现代化的需要。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
从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传统的泰勒模式管理下的企业具有严格的多层管理机制,技术工人只需按照上级的指令完成工作任务, 企业对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要求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因此, 传统的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企业、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其所蕴含的指导思想表现为: 一是把个性作为专业任务的人力资源来培养, 也就是说把职业教育只是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 二是把素质要求作为依赖性的变量看待, 认为从组织和技术的改革中引导出素质要求, 技术和劳动是预先确定的, 这样就致使教育总是跟着技术跑, 而在技术迅速变化的今天, 必然致使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工作过程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生产操作的技术含量也有很大提高。如制造技术从手工操作到数字控制进而发展到柔性自动化生产控制,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国际化的企业环境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与国际接轨,而传统课程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主要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的改革。课程开发的任务是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依据培养目标对课程门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是课程改革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任务是依据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将课程开发的成果落实到教学中,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仿真的职业情境中通过“行动”建构工作过程知识,并以工作要求和职业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是课程改革能否收到实效的关键。课程管理的任务是建立一种适宜“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的灵活的管理机制,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保障。课程开发解决的是“学什么”的问题,课程实施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课程评价解决的是“达到什么标准”的问题,课程管理解决的是“教学资源如何调配”的问题。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首先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这是职教课程改革工作的重点和首要任务,其开发成果是课程实施、评价、管理的依据。该问题解决不到位,教师们在如何使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上再下工夫,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如果说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是解决21世纪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那么,可以说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就是解决21世纪面向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技能型人才,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接轨,推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把过去按照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按照工作过程实际需要的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流程
结合我校“示范校”建设,三大专业(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太阳能光伏技术与沼气利用)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工作,课程开发具体流程如下:
基础调研和分析是进一步明确专业设置、专业内涵、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依据;是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和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也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了解市场需求,明确专业方向和专业内涵;了解岗位(群)需求和用人需求,明确人才定位、人才规格;了解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与要求;了解教育与培训现状,分析问题的根源,提出课程开发的对策与建议。此阶段工作主要由一线骨干教师完成。这一阶段的调研和分析工作对于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来说是熟悉的,与我们原有的课程开发工作中的调研和分析阶段工作是基本一致的。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建议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但“行动导向”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构成,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从信息的收集、工作计划的制订到工作任务的实施以及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参考文献:
[1] 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2] 徐涵.关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摘 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建构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为深化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与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使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适应了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生产现代化的需要。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
从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传统的泰勒模式管理下的企业具有严格的多层管理机制,技术工人只需按照上级的指令完成工作任务, 企业对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要求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因此, 传统的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企业、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其所蕴含的指导思想表现为: 一是把个性作为专业任务的人力资源来培养, 也就是说把职业教育只是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 二是把素质要求作为依赖性的变量看待, 认为从组织和技术的改革中引导出素质要求, 技术和劳动是预先确定的, 这样就致使教育总是跟着技术跑, 而在技术迅速变化的今天, 必然致使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工作过程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生产操作的技术含量也有很大提高。如制造技术从手工操作到数字控制进而发展到柔性自动化生产控制,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国际化的企业环境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与国际接轨,而传统课程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主要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的改革。课程开发的任务是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依据培养目标对课程门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是课程改革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任务是依据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将课程开发的成果落实到教学中,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仿真的职业情境中通过“行动”建构工作过程知识,并以工作要求和职业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是课程改革能否收到实效的关键。课程管理的任务是建立一种适宜“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的灵活的管理机制,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保障。课程开发解决的是“学什么”的问题,课程实施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课程评价解决的是“达到什么标准”的问题,课程管理解决的是“教学资源如何调配”的问题。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首先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这是职教课程改革工作的重点和首要任务,其开发成果是课程实施、评价、管理的依据。该问题解决不到位,教师们在如何使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上再下工夫,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如果说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是解决21世纪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那么,可以说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就是解决21世纪面向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技能型人才,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接轨,推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把过去按照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按照工作过程实际需要的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流程
结合我校“示范校”建设,三大专业(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太阳能光伏技术与沼气利用)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工作,课程开发具体流程如下:
基础调研和分析是进一步明确专业设置、专业内涵、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依据;是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和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也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了解市场需求,明确专业方向和专业内涵;了解岗位(群)需求和用人需求,明确人才定位、人才规格;了解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与要求;了解教育与培训现状,分析问题的根源,提出课程开发的对策与建议。此阶段工作主要由一线骨干教师完成。这一阶段的调研和分析工作对于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来说是熟悉的,与我们原有的课程开发工作中的调研和分析阶段工作是基本一致的。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建议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但“行动导向”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构成,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从信息的收集、工作计划的制订到工作任务的实施以及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参考文献:
[1] 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2] 徐涵.关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