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当下国际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遵循世界发展的潮流与根本规律,依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指导与思想精髓而提出的科学理念。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仅是从逻辑上科学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历史上全面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有理、有据、有效践行“一带一路”、建构“亲诚惠容”的外交格局和“互利共赢”的国际交往模式的思想前提与逻辑方向。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孙美玲(1993—),女,汉族,四川巴中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外交也开启了新的征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提供的关于“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和“怎样建设世界”两个核心问题的中国方案,既是对世界大势的全面把握,也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和严格遵循。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人具有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和类思维
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表现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规定性。同时,人的“类本质”使人与其他人、其他物之间建立本质性的一体性关系,并不否定人与物、人与他人之间的区别性,并在这种区别性上寻求共通性。因此,基于人的“类本质”而衍生的“类思维”也是一種体现着人的“自由自觉”本性的思维,它是一种在区别性中同时又试图超越区别性而寻求统一性的思维方式,与人的存在特性保持一致。
因而,人从根本需要实现自由的、自觉的、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构建真正的“共同体”,从而消解和破除种种把人与人隔离开来的抽象力量,破除“抽象”对人的统治和异化,不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推动人与人之间的自由联合。正是这种自由的、一体的、统一的关系,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鲜明的价值追求。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人的“共生”本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正是由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共生性存在,才生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三大关系,从结构与方式上为“人类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关系支撑。共同体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实现其根本价值的重要途径。
“共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还表现为“共识”。若缺乏共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就不可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矛盾冲突中缔结合作与共谋的关系。共识是各国、各民族对“共同价值”与“整体合力”形成普遍认同的桥梁,使民族—国家能够站在维护全人类利益的高度,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平等交流与互利共赢[2]。可见,国际社会日渐达成的共识与认同就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依托。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世界历史的形成
资本主义全球化打破了各国间原本彼此互相隔绝的生活状态,粉碎了封建时期“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使世界逐步走向一体化发展。伴随着物质互联互通进程的,是精神与文化的互联互通。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推动了交通技术的革新与各种道路的开辟,生产的世界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不仅为文化、文明之间的交融互通提供了可能,也使之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文化的共通来自价值的共通,同样的,文化的共通的加强也会进一步推动价值共通与认同的加深。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是“人类命运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发展要求。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从根本上区别于资本主义的“虚幻共同体”
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多次论及“共同体”的存在,在他看来,人类共同体的发展大体会经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假或虚幻的共同体、真实的和真正的共同体这三种基本形态。其中,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总体上表现为一种“人的依赖关系”的“本源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表现为一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表现为超越一切依赖关系的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共同体[3]。“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最终归宿,是需要通过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联合革命与斗争才能实现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就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只有依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人类才能够真正消除异化,完成对支配—被支配关系的超越,实现共同的自由、平等、普惠发展[4]。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异化自由的彻底批判,是共产主义下的自由的全面复归
在马克思看来,受制于异化的、不平等的财产关系与社会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制规定下所谓的“自由”不可能是真正的自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自由”批判的思想,承载了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全面、真正自由的规定与展望。“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打破国际传统的“修昔底德陷阱”,要求改写传统大国关系“零和博弈”的发展模式,并由此完整建构亲诚惠容、互利共赢、和平共处的共同发展模式,提倡各国间进行真诚、友好、全面的合作,以他国的自由与发展为自己赢得自由与发展的前提和方法,以自身的自由与发展推进他国的自由发展,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以贯之的“自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自由的全面复归。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对资本主义国际关系扩张的批判
随着生产的扩大化和分工的全球化发展,资本主义也将进行资本的国际扩张。这种扩张的本质与动力是对其他民族和国家剥削、压迫与支配,是将落后国家整合到资本主义全球链条中的资源攫取对象与商品销售市场位置上,导致“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发展鸿沟的不断拉大,矛盾和冲突频发;另一方面表现为“资本输出国”之间为争夺世界市场而陷入激烈的争夺之中,导致先进国家之间对立与冲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彻底批判和改变了“资本逻辑”支配下的外交形式,加强了对各种不同交往形式的包容性,致力于逐步形成自由、自觉、有序的国际交往规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就很好地取代了传统“零和博弈”式的国际交往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创新性,为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哲学蕴含了多文明共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世界哲学”,本质上基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属性,是关于人与世界间关系的哲学。“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文明交流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哲学”的继承与深化,是站在马克思“世界的一般哲学”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世界历史道路多样性的深刻认识和时代化书写。在民族—国家间交往、交流过程中,必须秉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相互尊重的谦逊态度与广阔胸襟,永不攻击、不贬低其他文明,永不将自身的文明奉为圭臬,永不以暴力或非暴力、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同化甚至以自身文明取代其它民族和国家的文明。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杨宏伟,刘栋.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性”基础[J].教学与研究,2017.01
[3]杨建详.走向文明的深处——对德性的生存论期望[J].山东社会科学,2004.02
[4]田鹏颖.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J].哲学分析,2018.02
[5]田鹏颖,张晋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理论与改革,2017.07